国外农地制度改革模式的比较分析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6827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农地制度正处于不断的革新变换时期,如果想要在变革中走上正轨,我国亟须根据农地现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采取创新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农地制度更适应农地现状。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各地区不同的创新农地制度,对比我国的较为落后的农地制度并加以分析,最后对推进我国现行农地制度的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地制度 改革 比较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农地制度的日益成熟以及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地,由谁来种?”这一命题“作文”时时刻刻在考验着经济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的中国。一个发达的国家变革创新并推行适合其国情的成熟的农地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最基本的粮食供应及出口。在中央最近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中,我国农地制度的革新又重新提上议程,中央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在黑龙江地区进行实验。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证明,农地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将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借鉴农地制度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之经验,是帮助我国农地制度突破改革瓶颈的重要途径。
  二、国外农地制度发展模式运行情况
  (一)美国的农地制度改革模式
  由美国农业制度的农地现状来看,从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着手发展了建立在家庭农场制基础之上的农地制度市场调节,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主要保持着三个原则:一是明确农地产权的边界、通过市场调节进行流转。在美国,土地属农场主私有,可以经过赠送或者购买将土地产权给予他人。由此,在美国不管是农地买卖还是出租都是非常方便且合法的。在农业生产中,土地出让的主要方式是租佃制,其出租价格由交易双方决定。同时,土地私有化使得土地所有者能够具有除交税外的收入支配权利,同时在土地流转或交易的过程中各项行为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二是政府保留部分土地权,美国的农场土地规模能够保持并不断扩张,在制度上根本原因是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私有权利;其次美国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及其制度也有利于规模的保持[1]。美国作为美洲乃至全球的头号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与其现代化的农地制度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二)日本的农地制度改革模式
  日本的土地条件与中国有一部分相当类似,但是因其资本主义的特点,能够更好的完整农村土地产权。日本先进的农地制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在不断的变革中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农地制度。人多地少是日本的首要农地矛盾,而日本通过从封建社会开始进行的农业改革,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日本农地的利用率和流转效率。日本政府认为农产品要有竞争力,必须吸引有能力的人和年轻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而要这些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就必须保障其从事这一生产时达到本地区其他行业人员收入水平,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有一定的经营规模[3]。
  (三)以色列的农地制度改革模式
  国土狭小,土地大多为沙漠、森林和高山的以色列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极度匮乏,仅有不到20%的土地可用于耕种,但其农业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成就不得不归功于它“国有永佃制”的农地制度。在以色列,95%的土地所有权在国家政府,由政府决定租赁价格,并根据国情将土地以极低、近乎免费的价格出租给占全国人口约5.3%[2]的各个公有制集体农庄和合作社使用,租期将近半个世纪之久,而且还能续租,但前提是不允许租赁者无故弃耕或随意雇耕,必须对耕地负责。此外,以色列还对部分富裕农民实行土地私有,他们拥有约占全国5%的土地。近乎永久的租赁期相当于政府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济收益权交给了农民,同时也保留了政府对于土地的所有权,这样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造就以色列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农业。
  (四)印度的农地制度改革模式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印度封建农地制度的沿袭,导致其独立初期土地主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农民基本没有土地。后来,印度各邦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分别通过建立相关法律废除了农业耕种上的中介行为。印度政府积极改进农地制度,主要有三大措施:政府促进土地合并、法定土地持有上限和禁止部族土地转让。首先,印度是由联邦政府管理,所以不同地区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随着印度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土地规模经营缩小,这就加大了整体土地管理的难度。由此,印度必须通过法律进行小块土地的合并,在土地持有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扩大土地的规模经营,到2000年9月,有6600万公顷的土地得到合并[4]。其次,家庭是印度持有土地的统一适用标准,在上限法推行之后,印度约有290万公顷的土地过剩[4],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过剩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半无地的家庭。最后,在安得拉邦、比哈尔邦、Madhya Pradesh和拉贾斯坦邦部族地区,法律有限制或禁止土地从部族社区转让到非部族社区。在东北部的邦,如Meghalaya、Nagaland、Manipur、Mizoram和Sikkim,基本上实行土地社区所有制[4]。
  三、国外农地制度改革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模式
  优势:农场主拥有十分清晰产权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而联邦政府对土地仍保留了三项土地权利:土地征用权、土地管理的规划权和征收足额的土地税。因此美国政府对于农地还是保留了较多的权利,但是政府使用这些权利的同时要受到社区成员的监督,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比较平稳的制衡结构。三是农场土地规模能够保持并不断扩张,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农场所占农地的规模增大近一倍,但是农场的数量减幅却达到了61.5%[2]。
  劣势: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十分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在美国,农地的所有权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即便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对农地的从属保留了三项权利,但这些权利的使用是有严格的限制的。譬如,政府如需为公共行为征用农地,必须征得土地所在社区成员的同意,并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进行合理补偿。当然,如果社区成员全部反对,政府的征地行为就不被法律认可,征用农地行为不能实施。于是,政府进行土地管理的规划时,只能通过农业支持项目来吸引农场主进行投资或开发,政府不能强迫和指令执行某个种植计划或调整其产业结构[1]。   (二)日本模式
  优势:日本的农地制度最主要的两股权力由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帮助日本振兴农业。在日本进行农地规模化经营模式的改革中,政府担当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首先基于培养“合意的农业经营体”在1993年修订了《农地法》和《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进一步提出要求发展“有效率和稳定的农业经营体”,并在1999年7月发布《新农业基本法》。日本政府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积极培育和扶持中介组织,通过政策、税收等优惠措施支持农地的流转,并通过相应的认定农业者制度来保证农地的有效流转。
  劣势:日本的土地私有权是土地流转的“拦路虎”,而日本人多地少,在改革之前以小农经济为主,所以土地流动仅靠市场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并且,土地是不动产,保值性的特点导致人们不愿意放开自己手中的土地。农地制度必须与国家的现状相结合,日本在改革初期因为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及时调整农地制度,出现了细碎化经营的缺陷。目前,日本的规模化经营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是仍难以改变如海洋般存在的小规模农户,这还阻碍着日本规模化经济的进程,如何使得小农户放弃农地是日本进一步扩大规模化经营最急迫的问题。
  (三)以色列模式
  优势:以色列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基布兹、莫沙夫和莫沙瓦三种农业体制提供农业技术、劳动力和资金的支持。土地国有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石,因为这样能够保证以色列稀少的土地不被外国人占有,有利于控制国家土地的发展速度并且可以为将来的农业发展进行土地的储备,这也有利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劣势:将土地永久租佃给农民毕竟是需要经过漫长考验的举措,因为在准私有权的出现之时,国家还要适度保留对土地的调控和监管权利。在以色列,土地的私有权能同时带来双重影响。如果使用得当就将促进国家农业迅速发展,如果肆意滥用则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印度模式
  优势:60年代后半期随着绿色革命的出现,及时解决了印度的粮食问题,并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不再遭受长期粮荒的影响,绿色革命也使得农地制度产生了不小的改变。同时,印度的农地制度也与农地经营方式逐渐适应了农业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主张农地归农民所有,但是对于土地的私有设定上限,既保证了土地的利用率,又防止了土地在大地主的手中囤积,将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半无地的农民,希望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积极性。
  劣势:印度的农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通过控制设定上限来控制农地的行为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在印度85%以上的农场规模不足2公顷土地,只有约1%的大农场拥有10公顷以上的土地[4]。在该措施出台后,近500万土地被分配了给了无地的农民,但是这会导致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变缓,农地的细碎化使得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相当缓慢。
  四、国外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建立并加强以法律为保障的农地所有权制度
  虽然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土地所有权构成不尽相同,但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随着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加快,大城市的居住率持续“爆棚”已经致使城市的边缘不得不逐渐向农村延伸,这是城市即将开始蚕食农村土地的警告,为了预防我国的农地受到同美国农地一样的遭遇,我国应积极建立并加强以法律为保障的农地所有权制度也是势在必行的。
  与此同时,合法的农地所有权制度也能维护农地户主的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业的投资,拉动农村的产业结构加速变化,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流动,找回失地,为农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区域弥补了空白。这也能让农民们更好的优化收入结构,减少经济效益的损失,提高生活质量。
  (二)减少小户经营,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制机制
  目前在我国农村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还是土地承包到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让我国有大片的农地,却不能生产相应多的粮食,甚至更少。今年,中央把“由谁来种地”这项改革试验任务,交给了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这意味着,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拉开了序幕[6]。
  在这次改革中,我国开始试验将土地连片,实现农地的合作社集体机械化耕种模式,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在农户手中,但是使用权却交到了合作社的手中。以黑龙江为例,在试验中,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农业企业这四个主体将耕种七千多万亩的农地,占黑龙江耕地的三分之一,80%农户的土地实现规模经营[6]。这样既能从产权视角有效的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有利于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又能增加农业产出、提高了耕种效率,同时了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消耗。
  同时,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农民进城务工数量增加,减少了土地规模经营的阻力。不久之后,随着土地不断的流转与更好的集中,农民将会从农地中真正“解放出来”,这一结果也会促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让我国实现“用更少的人耕种更多的土地”这一目标,也为中国走上发达国家的道路添砖加瓦。
  (三)实现土地流转模式的转变,增加土地资源的价值
  往往一种土地制度能否奏效,不单单在于谁拥有土地所有权,更是在于这块土地能否通过有效的交易实现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用途之间进行流转,在不断的流转中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也能实现土地的价值。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借鉴国际上土地流转模式,我国应强化土地承包权,以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为主。因为在我国与日本这种地少人多的国家中,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不会放弃土地的所有权,所以实现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比较现实而简单易行的。
  如果能让国家的公权力逐渐地从土地集体所有权中“抽身”, 而农户土地权利逐渐地分离和成长出一项独立的、排他的、具有财产性质的土地财产权[5]。这样就能将传统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无形中转变为现代土地集体所有制,同时能够增强农地制度的弹性,加大其对土地流转的容纳度。农户在拥有土地财产权之后,由重视占有与支配土地实物进而转向注重土地的价值参数,保证土地的剩余价值索取权能够为农户所重视,进一步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熊红芳.邓小红.美国日本农地流转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4年11月刊.
  [2]窦祥明.以美国、日本、以色列为考察对象[J]世界农业,2012年9月刊.
  [3]易永锡.日本农地制度改革对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乔桂银.印度、日本农地制度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J]发展研究,2009年.
  [5]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黑龙江现代农业改革见闻录.黑龙江粮食.2013.
  作者简介:邓颖蕾(1993-),女,湖南长沙人,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经济政策;刘辉(1974-),男,湖南张家界人,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创新。
其他文献
【摘要】上海作为我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有着其他城市都无可比拟的丰富工业遗产资源。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扩大,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被改造成了创意园区,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与城市融合在一起,而创意产业也成为了上海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然而我国的创意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结合方面仍缺乏相关经验及有效的开发模式。因而,如何有效地将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园区结合,并且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
期刊
【摘要】创业板市场,又称“二板市场”,是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进行融资服务的市场。2009年10月23日,我国创业板市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同年10月30日起正式交易。本文以我国创业板指数收益率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运用GARCH模型对其波动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创业板指数收益率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ARCH效应;模型GARCH(1,1)对我国创业板市场波动性有较好的拟合性和
期刊
【摘要】中印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二,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文明。本文作者有位朋友在印度从事了5年的建筑施工财务管理工作,从他那里了解到了相当部分的印度税法,正值国内“营改增”的形势大有燎原之势,借此通过本篇论文,将中印税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呈现给读者,以便从中发现我们改革的方向和不足之处。本文以国内某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中外实践为例,通过分析现行的中印税制,主要是增值税和营业税方面,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2011至2013年新三板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其审计质量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文章将会计师事务所分成国内十大和非十大两类,根据修正琼斯模型计算企业年度操纵性应计值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发现大规模事务所对应企业的操纵性应计值更低,说明大所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考察能力和抑制能力更强,进而说明其审计专业程度更
期刊
【摘要】上海股交中心作为一家典型的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担负着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任,然而却遭遇了交易不活跃、融资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家族式企业的角度分析挂牌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强化股东责任、引入预警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 中小企业融资 家族式企业  一、区域股权交易市场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证券交易主要集中在场内市场进行。但近几年来,各种不同的场外股权交易场所不断涌现
期刊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金融服务已实现了对乡镇的全覆盖,已融入到全州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西双版纳州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现有方式和成效  (一)以州委党校为平台,主动为地方干部普及金融知识  2008年、2009年西双版纳中支行长连续两年走进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为
期刊
【摘要】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10月发行了我国第一只可续期债券,开创了我国可续期债券的先河,大批可续期债券将会相继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如何合理地给可续期债券定价因此变得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动态规划中最优停止的方法,以13武汉地铁可续期债券为例,对可续期债券的定价进行了讨论,并通过随机微积分的方法给出了可续期债券价值的显示解。同时,将13武汉地铁可续期债券的条款代入,算出了13武汉地铁可续期债
期刊
【摘要】加快外汇管理改革,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命题,回顾历史,展望未来,2014年。外汇改革和创新的突破点会在哪些地方,难点和瓶颈是什么,本文将重点探索2014年外汇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外汇管理 金融改革 货物贸易 资本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重点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保持人民币汇率
期刊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生效,劳务派遣这一新的特殊用工方式专门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使众多的采用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的单位和个人得到了法律的指引。近年来劳务派遣用工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民银行人员紧张的问题,各基层行切实加强和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较好地发挥了劳务派遣制用工辅助基层央行履职的作用。但在引进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管理风险和制度风险。笔者对云南辖区2家州(市)中支劳务派遣
期刊
【摘要】品牌战略是通过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来对企业品牌进行谋划,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从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文化、品牌营销和品牌维护五个角度来介绍中国工商银行的品牌建设,最后介绍了其品牌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中国工商银行 品牌建设 成效  一、品牌及品牌战略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天下所有事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之物,而这有形之物又来源于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