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美术欣赏就是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并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美术学习方法。美术欣赏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然而美术欣赏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从而达到真正地认识其内涵的目的呢?本文拟从评论、诗词、想象、网络四个方面谈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作品欣赏的引导策略。
一、评论引导
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的审美联想。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他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还应能看出它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从中受到启发与艺术的熏陶。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开展美术作品的评论与欣赏就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欣赏作品《破纪录》这一幅画时,画面上表现的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即将跃过三米标杆的一瞬间,画面中远处无数的大小观众正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紧张地观看着运动员精彩的表现。在欣赏与评述这幅画时,同学们集中反映出对画中人物的动态与情景表现十分欣赏。当谈到画中的不足之处时,有的同学提出运动员跳高高度表现得不突出,应该在身后加上云彩来展现他跳得特别高,同时反映出运动员身手的娇健;还有的女同学说远处的观众表情都一样,“要是我在遇到惊险的场面时就用双手捂着脸从手指缝里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丰富想象、经历、感受带进了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有了这样的欣赏引导,许多学生对名家名画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改进意见,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这种参与性欣赏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来体会、理解作品,在完善作品的同时,完善了自己的情感表现,达到在鉴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情感,克服了美术欣赏中的盲目性,而实现了既看门道,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不但会说,还能真正的会画。
二、画诗引导
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常常是“画中有诗”。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中,主要是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传统,特别是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山水画的风格和意境都各不相同,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给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古代的山水、风景以及较为抽象的美术作品,较之现代作品简直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笔者认为,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更容易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语文课本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词,所以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就比山水画的意境感受容易得多。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作者都是以自然的手法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通过写诗与作画不谋而合,不是直接表露,而是诗中喻景、画中藏诗。尤其是南宋山水画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画家们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把与追求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使画面简洁、构图缩小、意境深远。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就与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想象引导
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局限,在美术欣赏中当他们看到欣赏主体的形象后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对欣赏主体形成了固定的、先入为主的理解,使赏析思维活动受到阻滞。笔者认为使用先谈感受后看作品的美术欣赏模式,即一开始先不让学生看原作品而仅把作品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讨论后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何表现题目的内容和形式。
以作品“大街上真热闹”为例,作者以过街天桥为主体,画面表现了天桥拥挤的人群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桥下川流不息的汽车、摩托车等。课中先让学生依照题目自己去感受体验,从不同视角描述自己对这一主题的构思。有的同学描述了三层立交桥互相交错,不同的车辆风驰电掣的热闹情景;有的学生描述了从汽车驾驶室里看后面的汽车排队,行人通过机动车间隙过马路的拥挤场面。学生的想法基本形成后,再让学生翻开书看被欣赏的作品,比较什么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哪些地方与自已的想法一致、自己的想法有哪些方面比原作品要好。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原来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加入到欣赏活动中来。
四、网络引导
现代美术学习,已经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了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而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又使得美术教师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但教师个人的学识有限,教材和教学参考中的资源也不足,在美术课程资源的扩展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庞大的人文性素材资源库。计算机作为美术学习的载体,学生采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纸张、铅笔、颜料、调色盒等繁琐的工具限制。学生一有灵感,立即构思,就可以在电脑里进行尝试,随意挥洒,修改也极为方便,能自由驾驭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电脑绘画,进行图像处理,设计贺卡、装帧、招贴、标志,制作电脑动画和网页作品等,使美术课程在“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变得快捷而更有创意。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通过对网络美术资源的检索、查找、发现、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起较全面的人文性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互联网上有很多大型论坛,里面有对大师的佳作分析和网友们的作品评论,是一个高手汇聚的地方,也是学生增长美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的场所,如果合理把握、适时学习,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能力会大有好处。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负面影响。因此,学生课外的网络自主、探究性学习,更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上网,吸收网上的知识营养。让那些优秀的教育网站、个人主页、网上博物馆、美术展览等美术资源,供学生学习、探究、鉴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之目的。
一、评论引导
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的审美联想。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他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还应能看出它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从中受到启发与艺术的熏陶。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开展美术作品的评论与欣赏就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欣赏作品《破纪录》这一幅画时,画面上表现的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即将跃过三米标杆的一瞬间,画面中远处无数的大小观众正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紧张地观看着运动员精彩的表现。在欣赏与评述这幅画时,同学们集中反映出对画中人物的动态与情景表现十分欣赏。当谈到画中的不足之处时,有的同学提出运动员跳高高度表现得不突出,应该在身后加上云彩来展现他跳得特别高,同时反映出运动员身手的娇健;还有的女同学说远处的观众表情都一样,“要是我在遇到惊险的场面时就用双手捂着脸从手指缝里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丰富想象、经历、感受带进了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有了这样的欣赏引导,许多学生对名家名画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改进意见,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这种参与性欣赏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来体会、理解作品,在完善作品的同时,完善了自己的情感表现,达到在鉴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情感,克服了美术欣赏中的盲目性,而实现了既看门道,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不但会说,还能真正的会画。
二、画诗引导
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常常是“画中有诗”。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中,主要是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传统,特别是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山水画的风格和意境都各不相同,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给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古代的山水、风景以及较为抽象的美术作品,较之现代作品简直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笔者认为,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更容易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语文课本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词,所以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就比山水画的意境感受容易得多。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作者都是以自然的手法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通过写诗与作画不谋而合,不是直接表露,而是诗中喻景、画中藏诗。尤其是南宋山水画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画家们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把与追求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使画面简洁、构图缩小、意境深远。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就与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想象引导
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局限,在美术欣赏中当他们看到欣赏主体的形象后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对欣赏主体形成了固定的、先入为主的理解,使赏析思维活动受到阻滞。笔者认为使用先谈感受后看作品的美术欣赏模式,即一开始先不让学生看原作品而仅把作品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讨论后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何表现题目的内容和形式。
以作品“大街上真热闹”为例,作者以过街天桥为主体,画面表现了天桥拥挤的人群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桥下川流不息的汽车、摩托车等。课中先让学生依照题目自己去感受体验,从不同视角描述自己对这一主题的构思。有的同学描述了三层立交桥互相交错,不同的车辆风驰电掣的热闹情景;有的学生描述了从汽车驾驶室里看后面的汽车排队,行人通过机动车间隙过马路的拥挤场面。学生的想法基本形成后,再让学生翻开书看被欣赏的作品,比较什么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哪些地方与自已的想法一致、自己的想法有哪些方面比原作品要好。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原来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加入到欣赏活动中来。
四、网络引导
现代美术学习,已经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了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而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又使得美术教师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但教师个人的学识有限,教材和教学参考中的资源也不足,在美术课程资源的扩展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庞大的人文性素材资源库。计算机作为美术学习的载体,学生采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纸张、铅笔、颜料、调色盒等繁琐的工具限制。学生一有灵感,立即构思,就可以在电脑里进行尝试,随意挥洒,修改也极为方便,能自由驾驭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电脑绘画,进行图像处理,设计贺卡、装帧、招贴、标志,制作电脑动画和网页作品等,使美术课程在“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变得快捷而更有创意。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通过对网络美术资源的检索、查找、发现、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起较全面的人文性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互联网上有很多大型论坛,里面有对大师的佳作分析和网友们的作品评论,是一个高手汇聚的地方,也是学生增长美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的场所,如果合理把握、适时学习,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能力会大有好处。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负面影响。因此,学生课外的网络自主、探究性学习,更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上网,吸收网上的知识营养。让那些优秀的教育网站、个人主页、网上博物馆、美术展览等美术资源,供学生学习、探究、鉴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