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特殊性的考察,通过对其影响因子的厘定和市场供需的分析,提出了“政府实施宏观政策引导,市场提出明确人才需求,高校按需进行学生培养,社会联系市场高校两方,由用人单位直接参与,高校加以实施,政府加以规范,社会加以保障的,形成集培养——就业于一体,具西部特色的大学生就业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关键词]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特殊性;影响因子;多元协同机制
一、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分析
解决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回避其特殊性,还原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属性,置其于社会机制框架内,如下特殊性需为我们所关注。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扮演“社会人”角色的社会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是其必为的选择。这种劳动准入的获得将大学生纳入到不同劳动力市场中,而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构架内,与劳动力市场划分所紧密联系的产业结构赋予了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在产业结构上的特殊性。具体来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正沿袭着世界范围内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即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布局上总是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相反,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则不断在发达地区取得进步。现实中,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呈直接相关,产业布局决定着劳动力的布局,产业结构制约着劳动水平结构。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其产业结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在产业布局上大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我国西部地区在劳动力需求上以从事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资源为主,对大学生这一类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力资源需求相对较小。换言之,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奥肯悖论”和“挤出效应”的影响明显要弱得多,其首要的特殊性就在于劳动力市场供容力的不足,属于产业结构布局上的劳动力市场划分特殊性。
(二)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性
文化作为一种延续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的背景,其对社会个体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有着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的少数民族,这种影响作用更为富集。西部省区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且形成了相对集中的民族区域聚居,特殊的民族文化交融是为应然,基于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的理解,相对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其特殊的文化心理,这种特殊性不仅是单一民族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区域内各不同民族的特殊性,是多重特殊性的结合。具体来看,在西部的12个省区中,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苗族、白族、土家族、傣族、哈尼族、普米族、纳西族、傈僳族、哈萨克族、回族均有相当数量的分布,而这些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自也积淀出独特的文化心理,如同姓不婚、不远行、姑舅表婚、男主内,女主外,不与外族通婚等,长期生活并成长在这样的民族文化情境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不断渗透到各自民族群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而作用于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择业选择,甚至是对区域内民族学生的就业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直接作用在于使个体的人力资本得以增强,尤其是处于教育高位的高等教育,这种人力资本增值的效用更加明显。而就全国来看,西部地区不论是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乃至是西部区域内大学生总量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除去这种高等教育起点的特殊性外,培养过程的特殊性也是西部高等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上都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就高等教育的结果来看,西部地区高校的办学质量、人才输出质量也落后于东部地区,而大学生做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对象,其质量直接同高校输出的人才质量有关,直接影响到西部大学生就业力的生成,进而对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充分就业产生影响。此外,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高校分类与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层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教育过度、高等教育发展在数量上快于经济发展等问题都使得高等教育在自我发展的进程中滋生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明显超越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生态弹性力,使其未能在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框架内得以解决,表现为与东部高等教育相较而言的特殊属性,进而最终对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
二、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机制主导下的综合性问题,全国如是,西部地区亦如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国(区域内)经济增长贡献率,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总体格局,學生就业的硬(软)实力,就业心理导向,教育发展水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保障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具体如下:
(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影响因子
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子分析的逻辑起点,我们不难发现: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区域内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区域产业结构是经济框架内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主导因素。就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其表现为每单位GDP增长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容能力,直接决定着西部就业岗位的数量;区域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这是在“劳动力作出社会生产的直接参与要素,其只有放置于经济发展总体进程中才能获得劳动的属性”这一劳动关系本源性理解的范式内的考虑的,其涉及到劳动力交换行为的普遍程度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两个因素,直接决定了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工资水平,进而影响这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意愿;区域产业结构,如前所说,其决定这区域内劳动力的布局和劳动力水平结构的分布。不同产业结构对人才需求、各类型人才需求的数量显然不同。西部地区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就决定了在西部地区普遍需求的是一般性劳动力,而非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此外,区域内的信息通达性、分配模式这些都是与经济框架内与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所相关的影响因子。 (二)与民族文化心理相关的影响因子
历史上,封闭、保守是形容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所惯用的表述,理性观之,这种概括显然不足取,然而,传统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其不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上、衣着服饰上,最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在历史的演进中已渗透并内核于少数民族个体内心深处。不容否认,在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尊重长辈、保护水源地、保护植物、崇拜某种动物等习俗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也不排除其中的某些传统,譬如说不与外族人通婚、订娃娃亲、早婚、不远行、食戒等习俗确实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选择;不仅如此,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对长辈、对父母的尊重是一以贯之,且绝对顺从的,而由于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代际之间在思想观念上,行为方式上都有会诸多不同的地方,基于这种情况,少数民族大学生,其长辈(父母)对大学生子女的干预,也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上必须考虑长辈的建议,进而重新作出考虑,以致在某些行业内,在某些就业岗位上,造成了就业机会的散失,一方面造成了隐形失业,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其它非自愿性失业情况的出现。
(三)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影响因子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其实质为高等教育共性与特殊性的深层探讨。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高等教育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发展上的特殊性。发展水平的特殊性,发展规模的特殊性,发展层次的特殊性,发展质量上的特殊性,发展结构的特殊性,发展效益的特殊性。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进而就形成了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劳动者个统一人力资本的价值差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决定着其人才培养的规模,对劳动力市场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塑成有直接影响;高校发展层次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决定了各层次人才输出的多寡,如本、专科生的输出,硕士、博士生的输出,这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各有不同;发展结构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结构,即以哪一类型的的人才培养为主,或初级应用性技术人员,或专业性高层次人才等,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吻合,这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发展效益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综合效益,既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促动能力,譬如说对GDP的拉动等。不仅如此,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养成,终身学习品质的培养,生实践能力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引导都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所有这些都与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影响因子,共同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内作用于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就业。
三、促进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综合机制
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单纯是供过于求或者供小于求的问题,相反,这是一个矛盾丛生的问题。于非综合机制的框架内,解决这一问题是不可想见的,故此,我们基于综合机制构建的角度,从如下一些方面提出思考:
(一)强化政府政策引导
政策作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行为方式,其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动力。西部地区大学生生就业的特殊性和影响因子表明,在强化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政策引导的过程中,首先,应继续推进并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形成对西部地区人才和智力的扶持,促成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加大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相关保障,使大学生直接面向基础就业,提高当地的村民自治水平,形成科学文化发展的活力;再次,推动西部地区三支一扶计划的深化发展,切实提高西部地区的教师水平,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此外,强化对西部地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在大学生创业政策上、资金落实保障进一步完善,使大学生自主创业得以真正发展;最后,保障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落实,促成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发展,盘活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资源,服务于西部大学生就业的大局,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二)加强高校教育指导
就业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要素,而就业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相关的高等教育,故此,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是必然之势。首先,调整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使高等教育在层次上符合区域劳动力市场对的人才需求;其次,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依据西部地区人才需求实际,加强农林、医学、师范等类别的人才优先发展;再次,优化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使其同区域人才需求相适应,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大限度大地促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改革区域内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对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预见,进而在專业设置上进行合理的调整,是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在解决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提高社会服务保障
大学生的充分就业,离不开社会服务保障机制的作用。这其中,社会服务保障机制运行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故此,创新西部地区社会服务体系和就业保障制度是为必要。首先,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立法保护,完善《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力和义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服务保障;其次,提升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工作实效。在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由国家的统招统分转型为今天面向市场的自主选的的时代,为适应这种就业转型的需要,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纷纷建立,但其工作实效还有待考证;再次,转变社会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变传统的招聘会举办,就业信息发布为长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促成大学生就业程序的规范和完善,宣传就业相关法规,甄别虚假信息,尽可能地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获得完善,将大学生摩擦性失业降到最低程度。
作者简介
巢月,1978年10月生,女,湖南长沙,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云南开放大学。
段从宇,1987.06,男,云南楚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关键词]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特殊性;影响因子;多元协同机制
一、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分析
解决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回避其特殊性,还原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属性,置其于社会机制框架内,如下特殊性需为我们所关注。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扮演“社会人”角色的社会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是其必为的选择。这种劳动准入的获得将大学生纳入到不同劳动力市场中,而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构架内,与劳动力市场划分所紧密联系的产业结构赋予了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在产业结构上的特殊性。具体来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正沿袭着世界范围内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即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布局上总是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相反,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则不断在发达地区取得进步。现实中,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呈直接相关,产业布局决定着劳动力的布局,产业结构制约着劳动水平结构。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其产业结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在产业布局上大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我国西部地区在劳动力需求上以从事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资源为主,对大学生这一类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力资源需求相对较小。换言之,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奥肯悖论”和“挤出效应”的影响明显要弱得多,其首要的特殊性就在于劳动力市场供容力的不足,属于产业结构布局上的劳动力市场划分特殊性。
(二)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性
文化作为一种延续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的背景,其对社会个体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有着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的少数民族,这种影响作用更为富集。西部省区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且形成了相对集中的民族区域聚居,特殊的民族文化交融是为应然,基于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的理解,相对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其特殊的文化心理,这种特殊性不仅是单一民族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区域内各不同民族的特殊性,是多重特殊性的结合。具体来看,在西部的12个省区中,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苗族、白族、土家族、傣族、哈尼族、普米族、纳西族、傈僳族、哈萨克族、回族均有相当数量的分布,而这些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自也积淀出独特的文化心理,如同姓不婚、不远行、姑舅表婚、男主内,女主外,不与外族通婚等,长期生活并成长在这样的民族文化情境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不断渗透到各自民族群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而作用于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择业选择,甚至是对区域内民族学生的就业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直接作用在于使个体的人力资本得以增强,尤其是处于教育高位的高等教育,这种人力资本增值的效用更加明显。而就全国来看,西部地区不论是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乃至是西部区域内大学生总量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除去这种高等教育起点的特殊性外,培养过程的特殊性也是西部高等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上都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就高等教育的结果来看,西部地区高校的办学质量、人才输出质量也落后于东部地区,而大学生做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对象,其质量直接同高校输出的人才质量有关,直接影响到西部大学生就业力的生成,进而对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充分就业产生影响。此外,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高校分类与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层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教育过度、高等教育发展在数量上快于经济发展等问题都使得高等教育在自我发展的进程中滋生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明显超越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生态弹性力,使其未能在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框架内得以解决,表现为与东部高等教育相较而言的特殊属性,进而最终对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
二、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机制主导下的综合性问题,全国如是,西部地区亦如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国(区域内)经济增长贡献率,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总体格局,學生就业的硬(软)实力,就业心理导向,教育发展水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保障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具体如下:
(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影响因子
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子分析的逻辑起点,我们不难发现: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区域内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区域产业结构是经济框架内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主导因素。就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其表现为每单位GDP增长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容能力,直接决定着西部就业岗位的数量;区域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这是在“劳动力作出社会生产的直接参与要素,其只有放置于经济发展总体进程中才能获得劳动的属性”这一劳动关系本源性理解的范式内的考虑的,其涉及到劳动力交换行为的普遍程度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两个因素,直接决定了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工资水平,进而影响这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意愿;区域产业结构,如前所说,其决定这区域内劳动力的布局和劳动力水平结构的分布。不同产业结构对人才需求、各类型人才需求的数量显然不同。西部地区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就决定了在西部地区普遍需求的是一般性劳动力,而非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此外,区域内的信息通达性、分配模式这些都是与经济框架内与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所相关的影响因子。 (二)与民族文化心理相关的影响因子
历史上,封闭、保守是形容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所惯用的表述,理性观之,这种概括显然不足取,然而,传统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其不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上、衣着服饰上,最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在历史的演进中已渗透并内核于少数民族个体内心深处。不容否认,在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尊重长辈、保护水源地、保护植物、崇拜某种动物等习俗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也不排除其中的某些传统,譬如说不与外族人通婚、订娃娃亲、早婚、不远行、食戒等习俗确实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选择;不仅如此,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对长辈、对父母的尊重是一以贯之,且绝对顺从的,而由于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代际之间在思想观念上,行为方式上都有会诸多不同的地方,基于这种情况,少数民族大学生,其长辈(父母)对大学生子女的干预,也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上必须考虑长辈的建议,进而重新作出考虑,以致在某些行业内,在某些就业岗位上,造成了就业机会的散失,一方面造成了隐形失业,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其它非自愿性失业情况的出现。
(三)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影响因子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其实质为高等教育共性与特殊性的深层探讨。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高等教育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发展上的特殊性。发展水平的特殊性,发展规模的特殊性,发展层次的特殊性,发展质量上的特殊性,发展结构的特殊性,发展效益的特殊性。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进而就形成了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劳动者个统一人力资本的价值差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决定着其人才培养的规模,对劳动力市场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塑成有直接影响;高校发展层次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决定了各层次人才输出的多寡,如本、专科生的输出,硕士、博士生的输出,这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各有不同;发展结构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结构,即以哪一类型的的人才培养为主,或初级应用性技术人员,或专业性高层次人才等,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吻合,这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发展效益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综合效益,既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促动能力,譬如说对GDP的拉动等。不仅如此,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养成,终身学习品质的培养,生实践能力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引导都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所有这些都与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影响因子,共同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内作用于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就业。
三、促进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综合机制
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单纯是供过于求或者供小于求的问题,相反,这是一个矛盾丛生的问题。于非综合机制的框架内,解决这一问题是不可想见的,故此,我们基于综合机制构建的角度,从如下一些方面提出思考:
(一)强化政府政策引导
政策作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行为方式,其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动力。西部地区大学生生就业的特殊性和影响因子表明,在强化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政策引导的过程中,首先,应继续推进并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形成对西部地区人才和智力的扶持,促成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加大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相关保障,使大学生直接面向基础就业,提高当地的村民自治水平,形成科学文化发展的活力;再次,推动西部地区三支一扶计划的深化发展,切实提高西部地区的教师水平,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此外,强化对西部地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在大学生创业政策上、资金落实保障进一步完善,使大学生自主创业得以真正发展;最后,保障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落实,促成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发展,盘活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资源,服务于西部大学生就业的大局,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二)加强高校教育指导
就业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要素,而就业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相关的高等教育,故此,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是必然之势。首先,调整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使高等教育在层次上符合区域劳动力市场对的人才需求;其次,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依据西部地区人才需求实际,加强农林、医学、师范等类别的人才优先发展;再次,优化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使其同区域人才需求相适应,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大限度大地促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改革区域内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对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预见,进而在專业设置上进行合理的调整,是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在解决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提高社会服务保障
大学生的充分就业,离不开社会服务保障机制的作用。这其中,社会服务保障机制运行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故此,创新西部地区社会服务体系和就业保障制度是为必要。首先,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立法保护,完善《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力和义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服务保障;其次,提升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工作实效。在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由国家的统招统分转型为今天面向市场的自主选的的时代,为适应这种就业转型的需要,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纷纷建立,但其工作实效还有待考证;再次,转变社会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变传统的招聘会举办,就业信息发布为长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促成大学生就业程序的规范和完善,宣传就业相关法规,甄别虚假信息,尽可能地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获得完善,将大学生摩擦性失业降到最低程度。
作者简介
巢月,1978年10月生,女,湖南长沙,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云南开放大学。
段从宇,1987.06,男,云南楚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