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患者得了血小板减少症,经常流鼻血。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情况好转,不幸的是继发了类固醇糖尿病,只好开始胰岛素治疗。白天3次短效,睡前1次中效,全天用量已达到78单位,但血糖控制并不好,空腹12.0~14.0mmol/L,餐后2小时15.0~21.0mmol/L。没办法,只好加大胰岛素用量。发生几次低血糖后,患者不得不每天多次监测血糖。但是,令人烦恼的情况发生了:每次监测完血糖后,就开始流鼻血,出血不止,必须到医院进行处理。没办法,患者只好减少监测次数,胰岛素用量只能凭感觉增减,导致血糖长期不能达标。
后来笔者建议他采用“尿糖血糖结合法”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减少血糖监测次数,从而减少出血危险。试用两周尿糖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后,令人欣喜的是,他的血糖终于控制到了正常范围。患者很高兴,继续采用尿糖监测,有时用血糖监测结果作对照。1年后,病情好转,血小板增加到10万。随着激素用量减少,血糖下降,胰岛素用量也减少,于是改为血糖监测。两年后血糖正常,胰岛素停用,疾病痊愈。
我刊曾在4期刊登过一篇《尿糖监测的委屈》,本文重拾此话题,希望再次唤醒大家对传统尿糖监测方法的关注,并为那些不适用、不会用或用不起血糖监测的患者朋友们,找出另一条大概知晓血糖情况的途径。正如穿衣,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消费高档的华衣美服,那就选择适合你的粗衣布衫吧,总比不穿衣服“裸奔”强。再说,有些时候,布衣没准儿更好、更适用。比如本文提到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指尖采血会导致鼻部出血不止,这时候,尿糖监测就是很好的选择。
1.类固醇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由激素治疗引起的糖尿病可称为类固醇糖尿病,临床并不少见,是继发性糖尿病的一种。其临床特点是胰岛素抵抗严重,餐后血糖高,口服药疗效差,胰岛素剂量很大,血糖仍难控制。
2.为什么监测血糖会出血不止?
患了血小板减少症后,体内凝血机制出现障碍,所以即使是血糖监测这样的小创伤,仍可能导致出血不止。此时,尿糖监测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减少血糖监测次数。
3.尿糖监测有何优势及局限性?
尿糖监测虽然没有血糖监测准确、直观,但是它经济、无痛、方便,运用得当的话,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对那些经济不发达、文化水平不高的地区,是一种可行的监测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怕疼的儿童以及前面提到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局限性包括:①不能测出低血糖。②当血糖低于10.0mmol/L时,尿糖呈阴性结果,所以血糖<10.0mmol/L以下的患者不适用尿糖监测。③患有肾功能不全,肾糖阈增高的话,尿糖不能反映实际的血糖水平,需用血糖仪监测。④服用维生素C、异烟肼、阿司匹林等药物,可出现尿糖假性结果。
我们主张结合使用尿糖、血糖两种监测方法。先用尿糖监测,待尿糖转为阴性后再改用血糖监测。二者结合,既减少花费又能做到不间断地监测病情。监测总比不监测好,尿糖阳性时知道血糖肯定是超标的,也总比一无所知好。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广大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在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尿糖监测仍可发挥一定作用。
尿糖监测应注意的问题
1.肾功能及肾糖阈的影响
尿中开始出现血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为8.96~10.08mmol/L。当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时,会出现肾糖阈增高。此时虽然血糖可能很高,但尿糖表现假阴性。
不同的患者肾糖阈也可能不同,因而在使用尿糖监测时,首先需要测定自己的肾糖阈。可参考下面的方法:先将膀胱里的尿排空,弃去不用,30分钟后再次留尿,同时采血,分别测尿糖和血糖,观察二者的对应值。肾糖阈正常时,血糖超过10.0mmol/L,尿糖就会阳性。如某患者尿糖出现一个“+”时的血糖为12.0mmol/L,那么他的肾糖阈就是12.0mmol/L。以后只要患者出现尿糖“+”,就可推测他的血糖在12.0mmol/L左右。在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就可按照尿糖每增高1个“+”增加胰岛素2~4单位的方法进行。
2.合并其他疾病时可能干扰结果
当合并尿路感染时,引起尿路感染的细菌体内存有葡萄糖分解酶,能迅速分解尿液中的葡萄糖,使尿糖监测结果出现假阴性(监测值比实际情况偏低);合并神经病变、前列腺炎等时,由于患者尿液不能完全排空,此时所测的尿糖还会包括更早滤出的糖,因而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监测值比实际情况偏高)。
3.注意药物和容器对结果的影响
维生素C、水杨酸盐等还原性药物可与试纸上的试剂发生竞争性抵制反应而呈假阴性。如大剂量静脉输注维生素C的话,为了排除干扰可采取下面的方法:尿液煮沸几分钟后,再进行检测。此外,尿液被过氧化物如双氧水或次氯酸盐污染,可导致假阳性。因此,盛放尿液的容器要保持清洁。
4.按规定时间观察结果
不同厂家的试纸观察时间有所不同,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若超过规定的时间观察,会因色度加深而出现假阳性。反之,不到规定时间观察,则会导致假阴性。观察时,试纸应保持水平状态,并在光源充足处。
5.试纸的保存及使用
尿糖试纸受潮、受高温或阳光直射后,会发生反应或变质,从而使敏感性降低。所以,试纸应保存在密闭的容器中和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但忌冷冻,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取用时,打开容器的时间要短,取出试纸后,应立即盖好容器的盖子。切记不能把容器中的干燥剂丢弃,以免试纸受潮。■
(编辑/吉梅)
后来笔者建议他采用“尿糖血糖结合法”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减少血糖监测次数,从而减少出血危险。试用两周尿糖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后,令人欣喜的是,他的血糖终于控制到了正常范围。患者很高兴,继续采用尿糖监测,有时用血糖监测结果作对照。1年后,病情好转,血小板增加到10万。随着激素用量减少,血糖下降,胰岛素用量也减少,于是改为血糖监测。两年后血糖正常,胰岛素停用,疾病痊愈。
我刊曾在4期刊登过一篇《尿糖监测的委屈》,本文重拾此话题,希望再次唤醒大家对传统尿糖监测方法的关注,并为那些不适用、不会用或用不起血糖监测的患者朋友们,找出另一条大概知晓血糖情况的途径。正如穿衣,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消费高档的华衣美服,那就选择适合你的粗衣布衫吧,总比不穿衣服“裸奔”强。再说,有些时候,布衣没准儿更好、更适用。比如本文提到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指尖采血会导致鼻部出血不止,这时候,尿糖监测就是很好的选择。
1.类固醇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由激素治疗引起的糖尿病可称为类固醇糖尿病,临床并不少见,是继发性糖尿病的一种。其临床特点是胰岛素抵抗严重,餐后血糖高,口服药疗效差,胰岛素剂量很大,血糖仍难控制。
2.为什么监测血糖会出血不止?
患了血小板减少症后,体内凝血机制出现障碍,所以即使是血糖监测这样的小创伤,仍可能导致出血不止。此时,尿糖监测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减少血糖监测次数。
3.尿糖监测有何优势及局限性?
尿糖监测虽然没有血糖监测准确、直观,但是它经济、无痛、方便,运用得当的话,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对那些经济不发达、文化水平不高的地区,是一种可行的监测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怕疼的儿童以及前面提到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局限性包括:①不能测出低血糖。②当血糖低于10.0mmol/L时,尿糖呈阴性结果,所以血糖<10.0mmol/L以下的患者不适用尿糖监测。③患有肾功能不全,肾糖阈增高的话,尿糖不能反映实际的血糖水平,需用血糖仪监测。④服用维生素C、异烟肼、阿司匹林等药物,可出现尿糖假性结果。
我们主张结合使用尿糖、血糖两种监测方法。先用尿糖监测,待尿糖转为阴性后再改用血糖监测。二者结合,既减少花费又能做到不间断地监测病情。监测总比不监测好,尿糖阳性时知道血糖肯定是超标的,也总比一无所知好。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广大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在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尿糖监测仍可发挥一定作用。
尿糖监测应注意的问题
1.肾功能及肾糖阈的影响
尿中开始出现血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为8.96~10.08mmol/L。当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时,会出现肾糖阈增高。此时虽然血糖可能很高,但尿糖表现假阴性。
不同的患者肾糖阈也可能不同,因而在使用尿糖监测时,首先需要测定自己的肾糖阈。可参考下面的方法:先将膀胱里的尿排空,弃去不用,30分钟后再次留尿,同时采血,分别测尿糖和血糖,观察二者的对应值。肾糖阈正常时,血糖超过10.0mmol/L,尿糖就会阳性。如某患者尿糖出现一个“+”时的血糖为12.0mmol/L,那么他的肾糖阈就是12.0mmol/L。以后只要患者出现尿糖“+”,就可推测他的血糖在12.0mmol/L左右。在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就可按照尿糖每增高1个“+”增加胰岛素2~4单位的方法进行。
2.合并其他疾病时可能干扰结果
当合并尿路感染时,引起尿路感染的细菌体内存有葡萄糖分解酶,能迅速分解尿液中的葡萄糖,使尿糖监测结果出现假阴性(监测值比实际情况偏低);合并神经病变、前列腺炎等时,由于患者尿液不能完全排空,此时所测的尿糖还会包括更早滤出的糖,因而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监测值比实际情况偏高)。
3.注意药物和容器对结果的影响
维生素C、水杨酸盐等还原性药物可与试纸上的试剂发生竞争性抵制反应而呈假阴性。如大剂量静脉输注维生素C的话,为了排除干扰可采取下面的方法:尿液煮沸几分钟后,再进行检测。此外,尿液被过氧化物如双氧水或次氯酸盐污染,可导致假阳性。因此,盛放尿液的容器要保持清洁。
4.按规定时间观察结果
不同厂家的试纸观察时间有所不同,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若超过规定的时间观察,会因色度加深而出现假阳性。反之,不到规定时间观察,则会导致假阴性。观察时,试纸应保持水平状态,并在光源充足处。
5.试纸的保存及使用
尿糖试纸受潮、受高温或阳光直射后,会发生反应或变质,从而使敏感性降低。所以,试纸应保存在密闭的容器中和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但忌冷冻,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取用时,打开容器的时间要短,取出试纸后,应立即盖好容器的盖子。切记不能把容器中的干燥剂丢弃,以免试纸受潮。■
(编辑/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