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老孩子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我最早從张守仁老师那里知道胡冬林的名字。张老师的盛赞之情和溢美之词,格外强烈。
  “水獭在水中反复扭曲身体,好像被什么东西套住,白肚皮忽而翻上忽而翻下,正在苦苦挣扎。见到人影,它不但没有躲开,反而艰难地半浮半仰着向我这边漂凫过来。我赶忙捡起一根干树枝,跳进早春冰冷的水中,钩住它的身体拉向岸边。水獭感到树枝的触碰,立刻本能地张口牢牢咬住它。顷刻间我感到一股强劲的咬力从树干那端电流一般传来,咯咯震颤我的手臂。它那对黑珠子般的小眼睛里放出一线针尖似的光芒。那是一种在绝望中迸发的狂怒目光。同时,它抬起浸在水里的口鼻,冲我发出嘶嘶怒叫,滴水的犬齿在昏沉的暮色中亮如白刃。原来,它落入了一张破渔网,全身都被紧紧缠住,几乎动弹不得。”
  我第一次读胡冬林的作品,是这篇《拍溅》。精微的描写贯注全文,没有哪个段落炫技式跳脱出来,也没有哪个段落气虚般凹陷下去——那是一种完整而均质的美好,胡冬林写得既朴素又灿烂,既结实又灵巧、既活泼又沉稳。他令我尊重,由衷折服。写作者对写作者的评判,有时是格外敏感的内行,有时偏颇,会把自己难以完成的内容看得特别高妙。但我的敬意是真实的,胡冬林的难度我无法抵达。

02


  后来认识了。我不记得第一次见到胡冬林的情景,具体在哪里,旁边有谁,我毫无印象。并非他不重要。有人是你命中注定的朋友,就像你也不会记得,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认识自己的亲人。
  胡冬林来京,有空,就一起吃个饭。席间,我们天南地北地聊;更多时候,是我听他口若悬河。
  他的动植物知识丰富,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具有精湛的场景能力,每每将听众带入逼真的现场感。他给我讲过一个猎人路遇老虎的故事,讲得生动,全是细节,扣人心弦、令人窒息。
  胡冬林其貌不扬,站不直,不知是轻微驼背还是轻微罗圈腿的缘故,我没太注意,但粗粗印象,就是他有点佝偻,不挺拔。可他一讲起故事神气活现、神采飞扬,那才叫栩栩如生、勾魂摄魄。他的元气饱满,极富魅力,完全不像那个进餐前要躲到卫生间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他有的是森林故事,讲不完。今天的作家多属隔风隔雨的暖房植物,喝茶、晒太阳地在室内冥想,少有胡冬林这样的野兽,一头扎进丛林深处。
  长年累月,胡冬林驻守长白山,熟知鸟兽,认识绿意婆娑的树草和奇形怪状的菌类。他喜欢穿行在散发着冷杉松脂香味的原始森林,他能从毛发的脱落,从脚印的踪迹,从呼吸的腥气和粪便的臭气里,准确猜测出隐匿在空气里的巨物或灵兽,他仿佛看到那双享乐、迷离或警惕的眼睛。“太高兴了!哎呀,我都乐死了。”无论是电话中,还是看他的纪录片,总能听到他说这样的话。没有什么修辞能形容他纯粹的快乐,那是一种接近动物化的快乐情绪。
  在森林里,他兴奋起来,不说人话,直接发出鸟兽之鸣。

03


  2012年10月,胡冬林经历了一次脑梗。那年长白山发生毒杀野生动物事件,五头熊横尸山林。其中包括胡冬林关注了八年的母熊和它的孩子们,熟悉得就像亲人。母熊因为擅长生养,被胡冬林喜爱地取名为“好媳妇”,现在它们一家被剖腹取胆,砍去熊掌。陷入复仇悲愤的胡冬林,实名披露案情,发布了他雨中跋涉七个小时、几十公里拍摄的现场照片,即使胡冬林为此遭到报复性的威胁也毫无惧色。胡冬林配合公安局破案,接受采访,情绪波动剧烈……这可能是发病的直接诱因。
  脑梗后的胡冬林被迫返回城里养病。当时右手握不住笔,妹妹胡夏林把黄豆撒在床上,让他一颗颗拣起。胡冬林每天坚持功能练习,进步很快。一旦有所恢复,胡冬林还是要返回长白山……那双努力克服着不灵便的腿,因为快乐而踉跄。这个热爱自然的博物学家,愿意每天步行,前往他的森林写字台……这是一棵大青杨圆阔的伐根,他在上面写下观察笔记,写下他饱满的热爱,写下他的日月与年轮。
  长白山森林,是他最为珍贵的内心财富。这个总是热衷分享好东西的人,每年都打电话,邀约朋友同往。
  胡冬林对人,有种执拗的热情。他给我寄榛蘑,寄一种名为亚侧耳的黄蘑,寄蓝莓,寄林蛙油。“你什么时候来跟我住啊?”他几乎逼迫着,让我确定来长白山的具体日期,还一本正经地保证:“我是糖尿病患者,好多方面不行了,不会把你怎么样的。”他诚恳,有种近于无耻的磊落。许多人习惯发出邀请,类似哪儿哪儿欢迎你,有时是表达好意,有时是模拟的热情,客气话不能当真。胡冬林认真,每每他都提醒、催促和监督。我数次轻诺寡信,动身之前又变卦了。可他容忍,有耐心继续等待,下一次还问你准备哪天、坐哪趟车来。因为他的邀请太认真了,以致显出我略带虚伪的敷衍。
  有什么好事,胡冬林总想着朋友。2016年全国作家代表大会,报到那天,我接的第一个电话就是胡冬林的。他快活地宣布:“请你吃饭。我在版税上发财了,有钱了!”
  此前,他没富裕过,他那种投入高、产出低的散文写作,没什么利益回报。他还特别知恩图报,老想着给帮助过自己的师友买点什么。所以,他老是穷。胡冬林离异很早,那时孩子很小,自己多年来在女儿成长中缺席,这个父亲愧疚得恨不得去加倍补偿。从来,他都节俭,苦苦搜刮自己,然后慷慨大方给予他想善待的人。好在学法律的女儿漂亮,学习成绩优秀,是胡冬林的骄傲。

04


  我们关系一直很好,可胡冬林本人未必知道,我曾对他有所防备。
  因为,前车之鉴。
  胡冬林有至死不渝的好兄弟,但我也数次看到,他与交情不错的朋友反目成仇。原本其乐融融,怎么转眼就势不两立?他性格奔放的一面,容易演变为反应激烈的对抗:爆粗口,甚至动用拳脚。鲁院聚餐,两个善意的朋友叮嘱我和胡冬林说话千万要谨慎,以防他闪电般的翻脸和出手。我不信。无论是当着众人的面儿,还是后来的私聊中,我都对胡冬林表达过自己的看法。我说男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武力最显无能,因为他需要消耗最大最多的肢体能量,才能让对方听从;安静中的不怒自威,才彰显真正的内力。话虽这么说,但我最初的确留了一点自保的分寸,对他,没有像我后来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的个人看法,认为胡冬林与旧友分道扬镳,一般有两种原因。
  一是当胡冬林认为,对方违背了某种写作道德,破坏了某种社会公义,他大为光火,耻与为伍。于是,情谊迅速瓦解。他太有立场和气节,非黑即白,决不妥协。
  当然,胡冬林渴望获得名利上的承认。一方面,他是名不副实的骄子,他的才华远远胜过他的声名;另一方面,胡冬林是骄傲的,这种骄傲未免太孤寂了,缺少见证的读者群。获得名利,对胡冬林来说,不仅是盼望世俗利益上的回报,也意味着,他与更多的人相识,能建立平和的、友好的、彼此欣赏和尊重的、彼此鼓励而非彼此侵犯的关系。那是一种简单、积极而美好的相处模式,他在现实中把握不好尺度。
  还有一种情况,会导致胡冬林割袍断义,那就是挫伤了他的自尊。这个野外生存能力超强的硬汉,有着不为人知的背面:脆弱、敏感、极端。其实朋友间的触犯,有时是无心之过,有时仅仅是胡冬林过度防卫之下产生的猜测,并非事实,但他的不快难以疏解。别人谈笑间就遗忘的事,他不行,心里别着;别人穿针引线、游刃有余,他过不了自己末尾的那个绳结。他想不开,钻牛角尖,倔强的他也不听劝说。他会率性地大骂某某,也会幸灾乐祸于他认为的坏人遭到了惩罚。在人际关系上,他是直线的,没有迂回的技巧。
  可胡冬林孤独,上无父母,独身多年,旁边没有妻女,读者稀少得算是珍贵。寂寞的时候,他渴望知音和同道,特别想跟谁说说话。他常常又处理不好他向往的情谊。胡冬林酒量不行,他认输:“喝酒后,我连脚趾甲盖都红了”。虽不善饮,但他有时沉浸在轻微醉酒般的兴奋与躁动里……我觉得,他像个因酒量不佳而易醉的好饮者,他是个缺乏情感承受能力但渴望倾其所有去给予的傻瓜。如果他信任你,感激你,他用一生报答你曾经瞬间的善意,结实地、诚挚地、点点滴滴地、持之以恒地去报答。同时,他是易被触怒的小心眼。这个家伙,好起来如火如荼,坏起来冷若冰霜……不,他凛冽,更带有破坏性。也正是由于人际交往的笨拙,他在熙熙攘攘的城里就憋闷,回到山里就逍遥自在。
  我们的人,是祖先的遗物;我们的性格,是往事的遗赠。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的心理成因。胡冬林之所以痛恨不公平和不尊重,仇视社会和情感层面上由权力带来的不平等,正是因为他经历的特殊成长。那种挫伤、挫败和挫折,几乎作为隐疾被终生保留。但他从不乞哀告怜。过度的防卫机制,让他常常处于被触犯和被激怒的情境下。胡冬林缺乏技术性处理,对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他的理解和解决都困难。爱,他就往死里给予;恨,他就诉诸辱骂和武力。人类社会的伎俩和手段,他排斥,他抗拒,他从来不能游刃有余。
  即使已成为中年人并迈向老年,胡冬林的日常生活能力也依然欠佳。他在长春的家里,水池里堆叠碗筷,桌面上散落手稿,而他神游八极,像个等待被附体的萨满。爱意全在一腔笔胆里,是的,他把最美好和最柔情的文字,给了那些不会说话也不会争吵的植物,给了那些无论羞怯还是勇猛都不会使用阴谋的动物。胡冬林把背影留给俗世,只身走向密林,哪怕前面是无边的孤独,那也是一个更为单纯的世界。他的心很早就历尽沧桑。此后他努力维护天真。
  浪漫也豪爽,焦灼也鲁莽。他像个侠客,有他的柔情。他像个战士,有他的狂怒。他是烈性的,也是怯懦的。他是脆弱的,也是坚硬的。他是矛盾的,是令人恼怒的,也是令人心疼的。
  2017年5月3日,临近中午,我接到胡冬林的电话。
  两件事。一是某人恨不得贿选评委,胡冬林说他看不得手蹬脚刨的逐利之徒,他准备向对方挑明立场,誓言决裂。二是在长白山租住的房子很大,胡冬林问我到底什么时候来。他说两年前已给我买好遮阳帽,谁知春去秋来,我按兵不动,他一气之下,把帽子转赠他人了。
  我笑他气性大。
  我平常尖言尖语,好一逞口舌之利,属于容易得罪人的类型;我对直肠的胡冬林,后来百无禁忌,没看清手里的武器就敢先扔过去……奇怪,他怎么从来没跟我急过?
  我专门问了胡冬林。他说:因为我知道你本性单纯。
  这算是他对我的肯定和鼓励吗?这算是他留给我最后的暖意吗?胡冬林在电话里中气十足。他和我,完全不能预见十几个小时之后降临在我们之间的终别。
  第二天,2017年5月4日,网上登出他离世的消息。
  ……

05


  7月,我陪父母回长春,住南湖宾馆。主楼后面的树林,禽鸟喧哗。地面铺满针叶,走上去,软而深陷,让人没有安全感。翅膀扑动,或褐或灰的羽团,有池鹭和苍鹭,还有什么?我不知道。胡冬林住的地方,离这儿只有几公里,可我没去过,只从纪录片影像上见过他的家;现在,我来得太迟,再也听不到他的指教了。宾馆的树很多,樟子松、榆叶槐、稠李、黄连木、红皮杉……还有暴马丁香。胡冬林在《拍溅》里写过,说他在观测站的时候钓鱼,钓竿必须用暴马丁香的枝条,因为木质坚韧、有弹性,古代军队用它做矛杆和箭杆。在丛林中,他是最好的向导;他听得懂鸟兽的语言,是最好的翻译;他离开了,我们也失去了最好的关于大自然的文学。
  其实,无论是个人声誉,还是经济条件,胡冬林的景况都刚刚好转,即将迎接早该到来的丰收。可就这么走了,带着笨天才的狂傲和委屈……你呀,你这个又老又不听话的家伙,你这个一辈子受罪、不知道享福的傻瓜。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关于胡冬林的纪录片,我看着他生龙活虎地穿行在秋日的森林,树叶因为即将谢幕而缤纷绚艳。在结束部分,一语成谶,胡冬林说:“像我这样的人可能不能长寿,但我心甘情愿。”他预告自己的生死,就像天气预报员预报雷雨那么自然。事实上,急躁的他没有耐心等待救护车,胡冬林走得很快,且安静:他滑坐到地上,头枕靠着椅子……他不像是以一个人的方式那样去死,他像离枝的一片落叶那样。胡冬林有家族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几年前的中风,让他曾担心有一天不能自理——那对他的骄傲来说,是根本无法设想的摧残。那么以这样的方式离开,算是顺遂心愿吗?
  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熊冬眠树》,胡冬林没有完成。他为此准备了多少年啊,读书、做笔记、采访猎人、实地观察……他从点滴的字词开始积累,想起得意的段落,他就想笑,想兴奋地搓手跺脚。为了最为在意的《熊冬眠树》,他漫长地酝酿,似乎其他的写作都是练习和彩排,都是为此做出的准备。而现在胡冬林自己,他这只热情、笨拙、天真、倔强又暴躁的熊,却冬眠了……天冷了,下雪了,做梦了,不醒了。
  2017年的长白山,秋天还是会黄叶漫卷、意兴阑珊,冬天还是会冰天雪地、万物沉寂……可那是没有了胡冬林的长白山。
  一个人,只要在亲人的记忆里活着,他就没有真正的死;一个写作者,只要在读者的怀念里活着,他的文字就开花,就在永远的春日里。想起那张树皮色略带粗糙的脸,他不再是那个能负载柴重的少年。他像一棵开满繁花的枯树,被自己的才华、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命运……压垮。读读这些日积月累的文字,他的丰盛在他的孤寂里,花事盛大。
  魂之所往,魄之何终。
  多年前是苇岸,现在是胡冬林。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中国最好的自然与生态文学作家。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自然被葬送,他们也追寻那个逝去的天堂而去。好在,森林中再老的人,都是孩子,无需变得复杂和狡猾。他可以任性,可以啸叫,无所谓学好,也无所谓学坏,像一只野而美的獸。
其他文献
马家辉201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龙头凤尾》甫一出版就引发热议,马家辉在将香港黑社会龙头与港英警察之间情爱纠葛娓娓道来之余,也向我们素描了一幅香港市井的风俗画面,马家辉
用“贪婪”引出“购买劣质食品原料”和“用假冒产品”——在此基础上,贪婪的狐狸必然会“把一身火红的毛剪了”!层层深入地鞭笞贪婪者。 Use “greedy” to “purchase inf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预测,2000年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首次低于50%降为49.8%。也就是说,在新的一年里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有所提高。 明年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食品类的消
竞争型行业非国有、国有经济的布局哆二1、“少企业户数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净值1 J 21忆.国有非国有国有习卜国有国有非国有非垄断竞争型行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 1 .9178.095
历史认识的本质问题和历史学家与历史的关系,这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近两个世纪来的史学著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论战甚至剑拔弩张,每一方都宣称,除了自己的观点之外,其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在那个温暖、多情、缓慢的时代,我们的中国四处散落着民间技艺,我们的身边生活着
“屋檐水滴成窝状的地脚石”等事物是实地观察得来的,很独特地彰显了标题中的“老”字。 “Those things such as the drop of the roof dripping into a nest” are observ
指标单位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4 .65().816(〕,22 14.6224 .8第一产业亿元7.()13.732.939.938.9第二产业亿元10 .62 1 .178 .21()5 .81 1 1 .8第
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其中,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中,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被称为刑诉法的两项重大制度突破。如今,这些制度的实施情况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的“单面性”的基本论述。作者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揭露、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采用新形式对人加强奴役与压抑,具有积极意义。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