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对克拉玛依电力设施的影响浅析

来源 :农业灾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guiyeah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克拉玛依主要灾害天气特点,浅析大风、雷电、暴雨、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影响,提出指导性的灾害防御措施.
其他文献
雷暴和强对流天气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合理应用临近天气预报技术探讨地区天气变化情况,可推进国家减灾防灾技术的进步.气象工作人员应重视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创新与管理,结合现阶段天气预报技术的应用情况落实可靠的实践方案,总结数值预报的应用需求.基于此,探讨了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应用.
受强对流天气影响,2021年5月上旬以来,清水县西部乡镇的部分地方遭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冰雹天气,造成大面积的果树及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基于此,提出了冰雹灾害的预防措施和受灾后的补救措施,以供参考.
以江西省地貌环境、生态环境为例,探讨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质量,并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农业是产业之本,只有做好农业生产工作,才能保障社会各行业的顺利发展.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农村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气象部门需加强气象信息服务方面的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气象服务机构要面向广大农村地区,以当地的具体气象信息需求为切入点,使气象信息服务更具针对性.对此,有必要针对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吉林省为例,阐述了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为了研究长白山北坡地区土壤墒情变化特征,利用二道站自动土壤水分仪所采集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取用2019—2020年10 cm、20 cm、30 cm、40 cm共4个层次土壤的相关资料,对不同量级降水后6 h、12、24 h和48 h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出现不同量级降水对10 cm深度土壤均影响最大;(2)10 mm量级的降水仅对10 cm深度土壤湿度影响较大;出现20 mm降水后,10~40 cm土壤均受到影响,10 cm土壤变化幅度最大,40 cm土壤需12 h后土壤湿度受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愈发突出,为人们鸣起了警钟.当前,国家已实施了沙源治理工作,生态环境也在不断修复.现阶段,人口的持续增长使得资源消耗变大,对木材的需求逐渐提升,出现了荒漠化、土地资源被破坏等问题,土地退化成为了眼下之急.对此,探究了防沙治沙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产品图片资料,对2009年7月22日发生在首都机场地区的雷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揭示了此次雷雨过程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低层暖舌的存在为此次雷雨过程创造了良好的热力不稳定层结;低层850 hPa浅槽的过境为此次过程的触发因子;雷达产品图上外流边界、中气旋的识别有助于判断是否会出现大风或冰雹天气.另外,综合分析了各不稳定指数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预报有着很好的指示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界天气多变,对于对气候环境依赖性较大的农业来说,由于本身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差,必然需要依靠准确的气象预报来提前做好灾害防御工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也处于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中,而农业气象服务却仍滞后于时代需求,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将无线通信技术和气象服务结合,实现实时的气象监控,可对灾害天气进行更加精准的预测,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从农业气象服务着手,分析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影响,探讨一些有效措施,推进气象服务的现代化发展.
2021年6—7月,济阳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少,相对湿度与常年持平.其中,有4次暴雨、2次冰雹、16天高温、1次台风过程.6月降水量是建站以来历史第6位多值,7月降水量是建站以来历史第7位多值.6—7月暴雨、冰雹、高温和台风对农业、水电、交通运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利用NCEP 2.5°×2.5°再分析资料、站点气象资料等,通过分析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形式、水汽的配置和输送,以及垂直运动的变化,从而分析影响此次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因素,阐述了暴雨的产生机制,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