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漂族成因、影响与对策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of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周围成为“校漂族”,其成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校漂族”在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情感成本等方面都将付出一定的代价.要加强对“校漂族”的引导以至减少“校漂族”,需要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校飘;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培养机制
  
  据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03年至2005年,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分别达到75万、99万和120万。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这个群体被形象地称为“毕业漂族”。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为了考研或者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或留恋校园生活害怕直面激烈的就业环境而继续留在母校或在附近其他高校周围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利用住在高校或高校附近的有利条件,经常到学校听课、听讲座、直接在学校就餐、参加体育训练、参加考研培训,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或参加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活动等,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一员,而事实上已经走上社会,与学校没有隶属关系,因此被称为“校漂
  族”。
  
  一、“校漂族”的类型
  
  对于校漂族的类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提出“毕业漂族”主要包括复习考研者、边看边干者以及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校漂族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为就业增加砝码的考研派
  考研派是“校飘族”的主力军,并且也是在校漂一族中有较大进取心的一类,他们主要是第一次考研失败并且立志考研的毕业生,还有一些是对已经找到的工作不满意,想继续深造而转而继续考研,他们是在失败后的重新调整,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有清楚的规划。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他们主要聚集在将要报考研究生的高校附近,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同时他们也经常在高校内听考研相关的课以及学校的讲座、到高校图书馆内查阅资料、上网、吃饭,占用了高校的教育资源。
  (二)求职受挫型的“暂缓”就业派
  这部分人的数量占到校漂族的1/3左右,它们包括可以正常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或者由于专业的问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留在学校等待机遇以谋求发展,因为在学校会接触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因为害怕工作后很难调动工作,想另外选择一家合适的单位,于是也选择留在学校,等待一次性就业。这类人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学校和社会一般采取不支持的态度,希望他们能够面对现实、转变观念,早日就业。
  (三)不就业的潇洒派
  这类人占校漂族中的很少一部分,主要有三类:一是迷恋网络游戏等原因的不就业派。二是准备出国深造的留学派。三是家境优越的毕业生,因为没有生活上的困难,不想马上找工作。
  (四)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他们在校漂族中的比重也很大,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的压力是校漂族中最大的,他们一方面要面对家中父母的压力,上学的消费巨大,已经是本已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毕业了应该找到很好的工作结束贫困的局面。一方面还面对着国家助学贷款的压力,也许四年的学费都是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国家规定要在毕业两年后全部还清贷款,而一直找不到工作,心里回受到更大的打击,有更大的压力。这类人的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
  
  二、校漂族产生的原因
  
  校漂族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个因素所造成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产物,对于其原因,主要是:
  (一)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使得大学生面向市场就业时,优势不明显。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实行扩大招生之后,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学校的规模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大学毕业生的急剧增多使得就业率逐年下降,从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也是部分大学生选择“校漂”的原因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其过程包括确定志向、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等八个步骤。我国大学生总体上职业生涯意识不强或者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理想化倾向。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对2005届毕业生职业规划现状的调查结果:虽然超过2/3的大学生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规划以及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却表现出犹豫。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缺乏定位,很多学生都有随众心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就业出路。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职业前程感到迷茫,而不是积极应对,降低期望值。
  (三)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2002年3月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该《意见》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持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可以使更多无业可就的人有更多的选择就业的机会,可以缓冲就业的压力。
  (四)个体发展的心理学因素
  一部分校漂由于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自卑或者受环境的压力,为了缓解和消除这种压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他们想继续深造,求得更好的社会地位,一些贫困的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偿还助学贷款的压力,他们接受不了薪水相对低的岗位,而选择了深造。还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对接,心理上不能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不能更好的调节自我心理,适应环境。
  (五)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这一时期,学生开始追求独立的思想、人格与独特的见解,特别是独生子女占了较大的比重,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学生选择自己的道路时,很少直接听取父母的意见。
  
  三、“校漂族”带来的影响
  
  1.“校漂族”占用学校有限的资源,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了压力。
  从身份定位讲,“校漂族”已经不是在校学生了,他们多是寄居在学校周围,他们所依赖和主要利用的还是学校的资源。由于他们不属于学校注册的学生,人员相对复杂,流动性较大,学校很难对他们进行统一监控、管理,造成学校管理上的漏洞。
  2.对社会的影响
  “校漂族”由于住在学校周围而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容易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当一定数量的“校漂族”聚合在一起时,容易形成一种独特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亚文化群体”,并且他们有些心理上有很大的压力,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3.给“校漂族”自身带来心理上的寂寞和自卑
  他们游离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缺乏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因而会产生一种寂寞情绪,如果长期如此,就会让人变得孤独、抑郁,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自卑。
  四、解决“校飘族”的具体方案
  高校应该加强对“校漂族”的管理
  1.高校要做好统计和登记工作,调查“校漂族”的具体人数和分布情况、专业、居住地点、联系方式、目的及时间长短,制定相应政策、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尝试与“校漂族”签定协议,实行合同管理,在听课、饮食、信息等方面给予“校漂族”适当的关怀和帮助。
  2.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政府完善学校办学模式。各级政府各类学校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准确定位,确定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对研究性大学、综合性大学、教学性大学和职业性大学分工必须十分明确。上述性大学根据实际情况作好重点扶持,地方政府积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学校准确定位的同时,要逐步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学生就业率、职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力的满意率等,应当逐步进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以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3.推行全新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让学生顺利完成校园与社会的对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长、及择业意愿进行分析,有助于向用人单位推荐时有的放矢,提高成功率。加强对就业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同时正确认识自己。
   4.加大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训
  “校漂族”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年轻一代在市场经济时代就业竞争加剧后暴露了脆弱一面。从心理层面上看,年轻人选择“校漂”大致是出于安全需要、依赖心理、逃避心理、现实考虑。“校漂族”则把这个适应期放在学校,把“校漂”作为人生的缓冲期和避风港。所以学校要调整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要开展相关职业心理课程培训和心理承受培训。
  
  参考文献
  [1]、祁靖:《对“校漂族”的理性思考》 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3月
  [2]、方奕等:《“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07年1月
  [3]、潘国廷,《对“校漂族”的成本分析与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7月
  [4]、李亚杰:《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走低》
  http://news.qq.com/a/20070222/000500.htm
  [5]、胡解旺:《高校“校漂族”研究》 青年研究 2003年10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三个方面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希望能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点滴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一个不好的教师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限制语,它是语言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本文以模糊限制策略为切入点,结合课堂教学的体会,指出教学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意义,并就今后的相关研
新疆牧草资源丰富,是国内五大牧业省份之一。草原在新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畜牧业的基础保障,支撑着牧民的生活、畜牧业的发展。当时,长期以来,由于气候的变化、过载放牧的
牛蒡能够入药,为人们的身体带来较大好处,除清热、解毒、消肿等功效之外,还能降低血压、软化血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蒡开始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
快看,这个字符串表示什么:ATZE1Q0VX4&C1&D2S7=60S11=55S0=0如果您看出来这个象密码的字符串是用于初始化调制解调器的,那您可真不简单。有经验的 PC 用户知道,这个字符串的
本文就呼图壁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发挥流域管理部门在水利管理、工程建设、防洪抗旱、水行政执法以及推进水价改革和加快水权制度建设方面的职能作用。
拉西瓦水电站主坝施工工期紧张,接缝灌浆如采用常规的技术标准,难以满足拉西瓦大坝施工进度要求,经过对接缝灌浆技术要求的优化与设计,对拉西瓦水电站进行了全年接缝灌浆施工。本
人是一个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的综合体,其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就心理素质来说,又可分为知识才能与道德品质两部分。 知识才能,对一个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