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期刊论文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万香优1号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万香优1号
来源 :杂交水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yc666
【摘 要】
:
万香优1号是用优质香稻不育系宜香1A与恢复系万恢88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抗性较强的特点,于2004年12月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
【作 者】
:
严明建
黄文章
吕直文
雷树凡
袁项成
赵正武
冉彦秀
【机 构】
: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 处】
:
杂交水稻
【发表日期】
:
2005年6期
【关键词】
:
杂交水稻
万香优1号
优质
选育
【基金项目】
:
重庆市水稻育种攻关项目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香优1号是用优质香稻不育系宜香1A与恢复系万恢88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抗性较强的特点,于2004年12月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
其他文献
金23A繁殖高产施肥技术
根据金23A营养生长期短、茎秆较细、容易倒伏等特点,通过加强秧田施肥,培育多蘖壮秧;大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控氮增磷钾,建立高产苗穗结构;以肥调花,促进父母本花期相遇,盛花吻合,使父
期刊
水稻
不育系
金23A
施肥
制种技术
产量
两优2186再生生育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两优2186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作再生稻栽培,头季生育期149 d,再生季62 d,与汕优多系1号相当,但再生能力更强,产量更高;留桩时要掌握"留二
期刊
再生稻
两优2186组合
再生特性
栽培技术
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新香优80的选育
新香优80是湖南农业大学裟科学研究所用本所选 育的优良恢复系80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新香A配制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湖南省晚稻区试,比对照威优64增
期刊
水稻
杂交组合
育种
新香优80品种
三系杂交水稻
选育
three-line hybrid rice
Xinxiangyou 80
breeding
培两优981高产制种技术
根据多年对培两优981亲本特征特性的观察与制种实践,总结了其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期刊
杂交水稻
培两优981
制种技术
杂交早稻351A/9247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早稻新组合351A/9247具有熟期早、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较强的优点,适宜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作早稻应用,1999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期刊
杂交早稻
351A/9247
选育
产量
栽培技术
制种
early hybrid rice
351A/9247
early maturity
breed
优质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K优047
K优047是四川省农科院用成恢047与K17A配组育成的优质、抗病、高产的杂交稻新组合,2000年7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期刊
杂交水稻
K优047
选育
优质稻米
杂交组合
培杂茂3优势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介绍了两系法优质组合培杂茂3在鄂东蕲春大面积生产中的优势表现及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期刊
两系法杂交水稻
培杂茂
杂种优势产量
高产栽培
烯效唑对杂交水稻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以杂交稻组合汕优63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施药时期(浸种、孕穗期喷施)和不同质量浓度(0,10,20,40,80 mg/L)烯效唑处理对籽粒生长过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对强势粒生长
期刊
杂交水稻
烯效唑
灌浆
强势粒
弱势粒
hybrid rice
Uniconazole
grain filling
superior grain
inf
基于Internet网络奶牛线性评分程序设计
利用javascript和html语言设计出一个线性评分在线评分程序,能够快速、准确、客观地对奶牛做出科学评判,提高了奶牛选种工作效率,供广大同行借鉴.
期刊
奶牛
线性评分
JAVASCRIPT
HTML
dairy
assessment of appearance
JavaSeript
HTML
两系杂交稻培两优1826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初报
两系杂交稻培两优1826在粤东地区可早、晚两造兼用,早造全生育期140~150 d,晚造全生育期119 d,早、晚造单产可达9.75 t/hm2以上,高产田块单产达11.6 t/hm2。该组合株型理想,剑叶坚
期刊
两系杂交水稻
培两优1826
健身培养
高产栽培
生育特性
产量构成因素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