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鲜明体现,是谋划社会主义中长期事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是我国70多年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传统有效制度.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部署和宏观性安排的十四个"五年规划",其本身在实践演进中历时性地形成了初创探索期、创新调整期、快速发展期和全面推进期四个发展时期,在继承创新中蕴含了以"变"与"不变"为主线的基本特征,在与时俱进发展中创造了我国的发展奇迹.梳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实践演进,探寻基本特征,明晰历史性贡献,对理
【机 构】
: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研究"(20FKSB0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鲜明体现,是谋划社会主义中长期事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是我国70多年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传统有效制度.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部署和宏观性安排的十四个"五年规划",其本身在实践演进中历时性地形成了初创探索期、创新调整期、快速发展期和全面推进期四个发展时期,在继承创新中蕴含了以"变"与"不变"为主线的基本特征,在与时俱进发展中创造了我国的发展奇迹.梳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实践演进,探寻基本特征,明晰历史性贡献,对理解新时代"五年规划"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脉络,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逻辑,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路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将解放主体具象化为人民,并关注人的自由时间获得与扩大.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动地创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解放,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思想、立体节制资本和思想文化教育的解放.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特征,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中,再一次实现了人类解放理论
2006年,蒙古国和日本联合考察队调查研究青陶勒盖城址.四年期间,我们规划并重建了青陶勒盖城址的三维地图.为了确定城墙外的建筑属性和构造,在选定的150米×150米区域,用NOGGIN-500型雷达和G-858型磁力仪等仪器做物探调查研究.调查结果为城南墙外4处地点共发现十几座陶窑,编号为1-10.我们发掘了编号为“窑-1”的遗址.此窑与分布于北亚的馒头窑相似,且经历了翻新和重复使用的过程,适应了蒙古国寒冷天气.在发掘时出土了支具,为烧造陶器的辅助工具.支具上有三个通气孔,高温通过孔,进入陶器内部,将陶器
东欧平原是欧亚早期人类群体定居的重要区域.东欧平原第一批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活动的年代为距今4万年前,如克罗马农人.对于克罗马农人的区域性群体而言,可以肯定的是,动物形雕塑出现于大约3.4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初始段.至奥瑞纳文化(Ориньяк,Aurignac)末期至格拉维特文化(Γраветт,Gravettian)初期,移动艺术中的动物形象成为当时人群精神文化中一种典型的现象.在东欧平原的斯皮岑文化遗存、松基里等遗址中,出土了用兽牙等材质制成的垂饰.穿孔兽牙与代表男性社会的狩猎者群体之间存在着
2021年7月23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暨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会联合承办.本次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边疆考古研究领域相关专家学者近90人,涉及省市区文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及网络媒体等50余家.
生态财富是新时代财富建构的重要实践视域.生态财富化,即生态财富的实践生成,它既离不开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创造,更离不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协调共振.当前生态财富化面临资本逻辑扩张生态空间、全球生态矛盾冲突增强、人片面发展与生态发展的不可持续互动等造成的现实挑战.因此,树立科学发展的生态财富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培育新型的全面发展的生态实践主体成为推动生态财富化的重要路径.这能够高质量地推动新时代生态财富的创造,助力美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全球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习近平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从全球环境保护大局的角度,在深刻总结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全球生态治理的思想观念.习近平生态全球观主要蕴含着生态责任观、生态发展观以及生态合作观三重内容.践行习近平生态全球观需要中国在深化命运共同体理论认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着力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以及创新国际生态治理模式这四方面积极作为,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饱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农村发展思想、列宁农村建设思想与实践、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思想"的深邃理论底蕴,具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历经百年历史变迁,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走过了极为不凡的伟大历程,从革命时期"政权下乡"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社合一"的初探,从"政社合一"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乡政村治"的恢复,从"乡政村治"的完善到"新农村建设",再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新时代乡村治理应在党百年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党建领航,彰显乡村基层党组织的
碳脱钩水平和碳达峰路径选择是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基础和关键要素.以青海省为例,利用Tapio模型、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模型(GDIM)及蒙特卡洛模拟法,测度碳脱钩水平,识别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动态模拟不同情景下碳达峰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煤炭是青海省碳排放的主要能源品种,其碳排放量占比为68.32%;工业是青海省碳排放最多的行业部门,其碳排放量占比为74.72%.(2)2000-2019年,青海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但2013年前的平均脱钩指数为0.19,处于弱脱钩
"西方"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深刻政治意蕴的重要概念.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和地域指涉,伴随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推翻"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而破除"西方迷信",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向"西方学习",再到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的历史轨迹;经历了"西洋""西方列强""帝国主义""西方侵略者""西方资产阶级""西方无产阶级""西方殖民者""西方国家""西方资本主义""西方世界""西方集团""西方法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科学把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体系: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依据源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理念的创新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主题,而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展开,逻辑依据、逻辑起点、逻辑主题和逻辑展开四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进而助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