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唱论演唱美的思考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乐府传声》等著作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唱论是我国声乐文化艺术的瑰宝,对我们现代声乐演唱,特别是在演唱中如何激发美感,有极高的指导价值.本文以中国传统演唱中的字、腔、情的关系,如何在演唱中塑造灵性感悟、诗乐相随的歌唱演绎之美和传统唱论中对“无”的境界追求,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期望能为中国声乐艺术在教学传承和演唱实践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生境”,意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在的具体地段环境.通过对满族生境的纵向梳理,探究不同时期满族生境与民歌的生成关系,进而提出满族民歌是满族生境的产物,不同生境下必然产生相适配的满族民歌.理清满族生境与民歌的关系,可为满族民歌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考.
上党八音会是晋东南上党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吹打乐,是上党人民自古留下来的优秀艺术类型.从演出角度来看,上党八音会从最原始的鼓吹乐套曲《十番锣鼓》逐渐演变出了戏曲音乐与社会功能性音乐,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戏曲曲牌、唢呐咔戏、民歌、小调等音乐素材,以至于改革开放以来上党八音会逐渐突破其原有的音乐形式,诞生诸多独立性更强、音乐性更强的吹打乐作品.这些新创作吹打作品是目前演出最为频繁、也是最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内心的一种上党八音会形式,同时也经过时间的洗礼愈发成熟规范,但是仍有继续发展的潜力.因此,研究上党八音会的发展前景
本文主要从主题风格、旋律、节奏、乐曲结构四个角度对《浏阳河》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论述,后以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王建中先生的《浏阳河》钢琴作品为例,对该首作品的触键技巧进行分析,分析将从引子、主题、变奏、间奏四个环节展开,以便广大爱好者参阅.
从声音的本质出发,以乐器发声的音响形态来划分,不拘泥于乐器的材质及演奏技法来看待乐器,将乐器可分为非延音类乐器和延音类乐器.而非延音类乐器与延音类乐器的音色转化技术作为当代管弦乐音乐中常用的音色转换技法,是配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混合音色出现的踏板音还是在结构中起到乐段交接的音色转化都有着大量的使用.本文通过对于京君编配版《图画展览会》中配器中使用到的非延音类乐器,延音类乐器及其之间的音色转化进行分析,来阐述非延音类乐器与延音类乐器的音色转化,混合音色踏板音在配器中如何运用以及结构间的音色转化是怎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民歌生存与发展空间堪忧,相关政策落地执行乏力;学校教育传承存在欠缺,阻碍民歌传承发展;民歌传承人出现断层,传承培训体系不够系统;民歌相关习俗传统日趋淡化,民众传承民歌意识相对淡薄.基于解决问题的思考,提出突破路径:增强政策执行力,拓展民歌发展空间;普及学校民歌教育模式,形成民歌教育发展体系;耦合新老传承群体,健全民歌传承培训体系;合理开展民歌宣传工作,唤起民众民歌文化自觉.
蒲剧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极具艺术魅力,而唱腔艺术则是蒲剧艺术的精华所在.文章基于此,首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蒲剧唱腔艺术做了分类,并介绍了各类唱腔的特点,继而从建国以前、建国早期、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剖析了蒲剧唱腔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蒲剧唱腔艺术的情况,最后,从整体上归纳了蒲剧唱腔艺术的特征,包括富有变化的调式调性、丰富多样的润腔技巧、高低起落的唱腔旋律、鲜明浓郁的方言特色.
渝东南彭水道场是在当地农村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丧葬仪式,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本文在三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借鉴音乐特征分析法及曹本冶先生仪式音乐研究理论模式中的“近—远”两级变量方法,解析了道场中仪式音声的基本情况.结合笔者记谱的七天道场的86首唱腔曲谱,对道场音乐从调式调性、音列运用、旋法及节奏节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初步展示了道场音乐的基本面貌及特征.
邵伯秧号子是江苏苏北地区最有特色的音乐形式之一,是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优秀民歌的传承、发展现状值得音乐工作者研究.通过多次对当地政府、传承人的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收集了邵伯秧号子传承与发展状况的一手资料.
音乐与文化都代表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它们相互交融与发展,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征,文化可以通过音乐展现与发展.广西的音乐真正受到关注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蕴含“广西风味”的钢琴作品大多数是以广西各民族的音乐特征为素材进行创编.我们从中能感受到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的漫漫历史长河,洞悉八桂大地十二个世居民族各具特色又彼此融合发展的多姿多彩岭南音乐文化.本文从广西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分析入手,探讨西江流域音乐文化特征,以促进广西民族风格钢琴作品的演绎与岭南音乐文化的挖掘.
山西民歌钢琴改编曲,不仅保留了原民歌的民族特色和韵味,又使钢琴的表现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可以说,对山西民歌的改编不是简单的编配,更是一种创作,推动了钢琴艺术在山西的传播与发展.希望通过本文对建国初期17年山西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整理与研究,能够引起山西钢琴界的普遍关注,为山西民歌钢琴改编曲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