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与以己度人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t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题中的“九年”指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由于十一月二十一日正是“甘露事变”发生的当日,后人皆认为诗人所“感”之事即甘露事变。当然此诗不可能作于事变当天,因为洛阳距离长安六百余里,不可能获知当日长安突发事变的消息。况且诗人于题下注云:“其日独游香山寺。”很像事后追记的口吻。那么此诗究竟作于何日?不妨从甘露事变的进程稍作推测:十一月二十一日,事变爆发,宰相王涯被宦官逮捕,不胜拷掠之苦,自诬谋反。二十二日,文宗在宦官的胁迫下使令狐楚草制宣告王涯反状。贾被捕。二十三日,李训于奔亡途中被捕,自请押送者斩其首。二十四日,神策军用李训的首级引领王涯、贾、舒元舆至刑场处死。白诗“当君白首同归日”一句,乃用晋人潘岳、石崇之典故。《晋书·潘岳传》载潘、石二人被孙秀诬以谋反之罪,“初被收,俱不相知。石崇已送在市,岳后至,崇谓之曰:‘安仁,卿亦复尔耶!’岳曰:‘可谓白首同所归。’岳《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白诗用此典咏王涯、贾、舒元舆、李训等“甘露四相”同日遭戮之事,极为精切。这说明白诗的写作定在“甘露四相”被戮之后,题中所云“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追记之辞也。
  宦官专权是中唐政治肌体上最大的毒瘤,当时宦官们掌握着左右神策军,连皇帝自身都受制于他们,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263中评议中唐宦官之嚣张气焰:“劫胁天子如制婴儿”,“使天子畏之如乘虎狼而挟蛇虺”。白居易对此深恶痛绝,曾公开宣言“危言诋阉寺,直气忤钧轴”(《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早在宪宗元和年间,时任学士和拾遗的白居易就曾奋不顾身地上书抨击宦官头子俱文珍、李辅光、吐突承璀等,甚至不惜批皇帝之逆鳞。可是当“甘露事变”发生的时候,白居易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位无所畏惧的英年朝士了。早在元和四年(829),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便开始了他的“中隐”生涯。到了元和九年九月,朝廷任命他为同州刺史,辞疾不赴,十月改授“太子少傅分司东都”,那是一个“月俸百千官二品”(《从同州使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的闲职,白居易对之相当满意。当“甘露事变”的惊人消息传到洛阳时,白居易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当然痛恨宦官的倒行逆施。另一方面,他又庆幸自己急流勇退,及时避开了朝廷里的政治风波,从而没有像朝中诸臣那样横遭杀身之祸。那么,白居易对王涯等“甘露四相”又持什么态度呢?正是在这一点上,后人见仁见智,歧见纷纭。
  北宋苏轼《书乐天香山寺诗》云:“白乐天为王涯所谗,谪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在洛,适游香山寺,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苏轼文集》卷六七)苏轼未点明“不知者”之名,今考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六《甘露诗》条云:“沈存中谓:乐天诗不必皆好,然识趣可尚。章子厚谓不然,乐天识趣最浅狭,谓诗中言甘露事处,几如幸灾。虽私仇可快,然朝廷當此不幸,臣子不当形之歌咏也,如‘当公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沈存中即沈括,章子厚即章惇,都与苏轼有所交往,苏轼所谓“不知者”或即章惇。苏、章二人乃进士同年,入仕后交往密切。章惇所言,苏轼当有所闻,但驳议时姑隐其名。章惇称白居易与王涯有“私仇”,当指苏轼所云“为王涯所谗,谪江州司马”之事。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刺。身居卑职的白居易最早上书要求捕贼雪耻,得罪了朝中权贵,被执政者奏贬江表刺史。时任中书舍人的王涯落井下石,上疏论“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旧唐书·白居易传》)。况且王涯其人,“贪权固宠,不远邪佞”,为相后因行苛政而招民怨,“甘露事变”中赴刑场,“百姓怨恨,诟骂之,投瓦砾以击之”(《旧唐书·王涯传》)。即使白居易对其下场有幸灾之意,亦不过分。但事实并非如此。白居易与王涯虽有前嫌,其后的关系也很疏远,但白居易从未在诗文中对王涯有过微词。王涯在“甘露事变”中惨遭宦官杀害,白居易更不可能在这个时刻产生幸灾之心。况且“当君白首同归日”所用之典乃潘岳、石崇同日罹难,这个典故的重点是同归于尽,不能用于单数的对象。如果此句中的“君”独指王涯,那样怎能用“同归”二字?所以“君”字应是泛指甘露事变中遇害的多位朝官,尤其是指“甘露四相”。白居易与贾、舒元舆一向交好,两个月前被任命为同州刺史即因舒元舆之荐。“甘露四相”同时遇害虽出偶然,但那确是朝士与宦官长期斗争的必然结果,身为朝士的白居易怎会对遇害朝士幸灾乐祸!
  苏轼与章惇对白诗有不同解读也许可归因于学养或见识有异,但与他们的人品相殊不无关系。苏轼胸襟坦率,潇洒磊落,虽在政治风波中树敌甚多,但从未因私怨而怀恨于心,即使对政敌王安石也是如此。章惇却性格褊狭,睚眦必报。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章惇与苏轼同时进士及第。因是年状元乃章惇之侄儿章衡,章惇耻其名次居于章衡之下,竟于两年后重新应举高中后方肯出仕。苏、章二人入仕后一向交好,即使在苏轼遭受乌台诗案时,章惇还曾上书论救。但到了哲宗绍圣年间,新党重掌政权,章惇登上宰相宝座后,却对苏轼一贬再贬,直到“非人所居”的海南,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章惇对苏轼的迫害,虽有党争的因素,但也未尝没有自私自利的阴暗心理在起作用。黄庭坚说“时宰欲杀之”(《跋子瞻和陶诗》),佛印说“权臣忌子瞻为宰相尔”(见《钱氏私志》),可见章惇之用心路人皆知。相反,苏轼却以不念旧恶的胸怀对待章惇。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突然去世,朝局又变,章惇罢相,并于次年远贬雷州。遇赦北归的苏轼在途中获知此事,立即写信给章惇的外甥黄寔,说雷州并无瘴疠,让他转劝章惇之母以宽心。此后朝野相传苏轼即将还朝拜相,章惇幼子章援持书来见苏轼,为其父求情。苏轼当即亲笔给章惇回信,多方劝慰,且在书信背面亲笔抄录一道“白术方”,让章惇服用以养年。南宋刘克庄评此事曰:“君子无纤毫之过,而小人忿忮,必致之死。小人负丘山之罪,而君子爱怜,犹欲其生。此君子小人之用心之所以不同欤!”(《跋章援致平与坡公书》)苏轼与章惇对白诗的不同解读,与“君子小人之用心不同”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当后人对古诗意蕴产生完全相反的评判时,见仁见智固然是可能的原因,以己度人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西谚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也可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李白、一千个杜甫和一千个白居易。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部的弊病也逐步显露。由于建管不分,使开发商与物业服务企业形成了特有的“父子关系”,阻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措施使之解除。  [关键词]开发商 物业服务 “父子关系”    随着房产改革发展至今,物业管理行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比如说法律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产权关系复杂、建管不分等等。开发商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中国是一个盛产并崇尚美女的国度,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美女文化。  西施、王昭君、貂蝉与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们都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西施浣纱”“昭君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挑战。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手段,从基础设施、管理方法、管理队伍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实行立体化德育。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高校德育 立体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我国日益进入信息化时代。据工信部统计,2008年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2.21亿,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目前,我国网
元代疆域辽阔,交通便捷,文人游历之风大盛,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远距离游历与跨文化互动的热潮,中外之间的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以西域纪行、上京纪行、海外纪行等为代表的元代异域纪行诗的创作数量大增。其中,陈孚《安南即事》是元代域外纪行的一首非常奇特的诗。这首诗的奇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内容上异常丰富详尽,涉及元代时期安南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婚姻习俗、语言服饰、交通道路、军事信息、官僚系
元和七年(812)秋天,已经是柳宗元贬到永州的第八个年头了,作为司马的闲职,除了游山玩水、读书著文,实在是无所事事。而郁积在内心深处的孤愤又需要发泄,苦闷至极只得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找片刻的慰藉。  南涧便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处所,这是柳宗元新近发现的一个美妙胜境,南涧即石涧,他在《石涧记》中这样描写道:“(石涧)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响若操琴。揭跣而
王鸣盛的历史身份首先是经学家、史学家、考据学家,朴学的代表人物,“嘉定三史家”之一(严衍、王鸣盛、钱大昕)。然其青年时代以诗人著称,尤受沈德潜器重、青睐。柴德赓先生《王西庄与钱竹汀》指出王钱二人中进士前以词章为主,钱大昕更是因献赋行在而获赐举人。王鸣盛壮年之前文名籍甚的景况,钱大昕《西沚先生墓志铭》有述:  在吴门与王琴德、吴企晋、赵损之、曹来殷诸君唱和,沈尚书归愚以为不下嘉靖七子……蚤岁论诗,溯
【摘要】守法成因,即公民为什么要服从和遵守法律。从古至今关于这一命题有诸多学派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通过分析发现,法律认同是其共同点,法律认同在公民守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守法成因 认同 法治社会     守法成因——理论界诸派解答    公民对法律的服从历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先哲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在此基础上,西方
一、雁迹=大雁的踪迹?  诗友知畏斋问:钟教授您好!读清人张穆诗《有强以杨忠愍雁迹属题者为举旧闻告之二首》,我知道“杨忠愍”即明朝中期著名谏臣杨继盛,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三十四年(1555)遇害。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谥“忠愍”。请问,“雁迹”是代指其平生踪迹、事迹吗?  钟振振答:知畏斋诗友,“雁迹”在古诗词里一般指“大雁的踪迹”或“
红 鞋  杨小萱家里,有两双鞋是动不得的。  一双是她姥姥留下的绣花鞋,粉红色的底子,绣着精致的花样,藤缠蔓,蔓缠藤,藤蔓之间,隐藏着花与鸟,虽然已经有点变色,拿在手里,还是有种“不可能是真的”的那种艳异。那鞋子据说是她姥姥少女时代亲手做的,一辈子也只穿过一次,在出嫁那天。杨小萱的妈妈唯一的偶像,就是会做绣花鞋的姥姥,她当年如何美貌,如何以小家碧玉的身份和闭门苦练出的女红成为东城壕第一美女,是杨小
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卷十四收入黄庭坚《过家》诗(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第四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自宋代黄《山谷年谱》起,皆将此诗系年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庭坚39岁,见《宋人年谱丛刊》第五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仍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未作辩证。但细细品味《过家》诗的具体内容,对此诗系年产生一些质疑,同时对其创作时间的确定也直接影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