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ve2009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但在现代教育中却越来越淡漠了。作者认为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法宝”不应“失传”,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关键词】朗读 作用 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育要授学生以“渔”,应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首要地位,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寂静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的重要任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意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形象地说明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写作会产生质的飞跃。前人把接受教育叫作“念书”,是不无道理的。
  现在的语文教学已出现一种倾向,即重能力培养,尤其重应试能力,轻知识传授;重思维训练,尤其重抽象思维,轻形象思维训练;重理解分析,轻整体识记教学。教师不敢抓朗读,学生不愿读书,有人曾统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有整整六年时间,学生受到的朗读训练仅仅只有108个小时。而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专门花了15年时间对读写量的研究表明:“要使儿童学会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四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小时以上。”这四年的400小时与六年的108小时相对比,相差何其悬殊。这种偏向如不引起注意,不仅会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影响,而且语文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个中原委,实在值得深思。轻视朗读教学,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进步,而是一种弊端!
  一、为什么要朗读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朗读既是读的基本训练,也是说的基础。抓好朗读教学,实际上就抓住了听、读、说,写的最初关键,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有多方面的帮助。
  “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的读。”出声读,称为朗读,朗诵和吟诵;不出声的读称之为默读和阅读。在我国自古以来出现了多少苦读的范例;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古人的读书精神,在今天不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1.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而非教师的讲授灌输中接受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讲读课”,既包括“讲”,也包括“读”,只有教师的讲,而无学生的读,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反复朗读,便于记忆。学语文反对死记硬背,但因此而不记不背就是大错特错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远不如反复诵读而记得牢。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其余的语文活动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没有基础,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
  如《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搞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重点训练学生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华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加大力度。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由此,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和理解了其中的感情。所以知识的理解不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由学生去读,去悟,这是朗读时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
  2.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这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学生在初读时,也许会感到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那种父慈子孝的真情就会激起学生浮想联翩,及至感动涕零,似乎这样才能表达出受感染的激动之情。可见,反复朗读,时间长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会丰富起来,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
  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讨究所得之后,还要吟诵,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而为自己的语感。
  3.朗读有利于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朗读本身即是一种形象的审美创造。形象的感知是有感情地朗读好一篇课文的前提。出色的朗读不仅有抑扬顿挫而且有绘声绘色,准确而清晰的传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听读双方,都沉醉于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领会、感知、欣赏、理解,激起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体会到文章深层的意蕴,受到美的熏陶。
  4.朗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通过朗读能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趣。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教师在初始阶段适当的点拨一些朗读技巧,开展一些与朗读有关的活动,学生的兴趣是很容易持久的。例如,很多学生晨读课不喜欢读课文,可以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即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全班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大”。我们抓了朗读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他们觉得有的写了,文章不再枯燥乏味,生动活泼多了。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的课文所选的范文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语言锤炼、谋篇布局,过渡衔接,修辞表达等方面都有闪光之处。平时朗读时,反复揣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技巧,到实际运用时自然得心应手了。   事实早已说明: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朗读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学生能经常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激发起同学们学好语文的兴趣,这是大凡有经验的教师喜欢采用的一个妙方。
  二、怎样搞好朗读
  要搞好朗读教学,最首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成功来源于爱好,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美的享受来源于欣赏”。也就是说,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是产生兴趣爱好的根本。
  教师要引导学生很好的读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激发和保持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提供好的朗读材料
  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70%左右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些课文不仅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也体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作者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例如《苏州园林》的优美;《长江三峡》的壮美;《松树的风格》的崇高;《威尼斯商人》的滑稽等各具特色。因此,朗读教学要注意审美心理因素,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和保持一种朗读的兴趣和欲望。
  其次,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成功是互相依赖的。人们从事某项实践活动经常取得成功,就可以使人们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心情舒畅,兴趣就会不断地形成,巩固和发展。而对某项活动的兴趣有促使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常地获得成功。朗读学习也当如此。教师要经常地正确地评价学生的朗读,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指出学生读音和情感表达上的缺点,使之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就会时时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欢欣,这在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中用的“学习情境”一词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学习某种特定知识的场合所显示的条件,包括主观和客观的条件。构成情境的因素是什么?除了学习者的主观心理状态、智力、爱好,以及以前受到过的有关信息刺激和反应等外,还有教育者或教育工具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提供和设置的客观形象,这些想象和要求能引起学习者有关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为朗读者安排最佳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点不假,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对学好语文也就有了浓厚的兴趣。
  (作者单位:618205四川省德阳市孝泉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价值标准,运用科学评价手段和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多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所进行的评价。它是一项不断发现、判断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活动,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受到教育决策者、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全方位地做出评价
期刊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我们面对的孩子由于年龄尚小,接受认知能力不佳,知识面相对较窄,接受新事物的机会相对较少,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其实,我们生活的地方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人们纯朴善良,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很多孩子却无动于衷,
期刊
初中数学新课改更加贴近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它的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对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既熟悉旧教材,又接触了新课改后的教材,对数学学科和新课改精神有些自己的认识,对以往数学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心知肚明,而新课程改革中确实注重到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值得推崇的。笔者认为新课改至少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一、“数学概
期刊
无论是应对考试的角度,还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看,写作都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它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作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写作,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写作?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如果目的不明确,要想把这件事做好,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写作,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写作。其次才是写作方法的问题。  “写”是“泻”
期刊
【摘要】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心是加强各民族同学间的情感,增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让民族之花绽放于我们的校园。引领学生体验前辈的劳动成果,促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增进民族情感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农村小康步伐的加快,农村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日渐显示出它应有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像我校这样汉
期刊
新课标2011年版提到“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构建适合的教学模式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核心在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高效的课堂教学,倡导有生命力的课堂,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为此,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途径,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 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
期刊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的五大基础工程之一,是一项惠及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办在农民家门口的精神粮仓。其目的在于增强农村文化活动,改善服务方式,让更多基层
期刊
【摘要】专业知识的窄小化是指不重视学习,就书教书,语文知识不系统;专业能力的缺点在于教学水平同质化,业务功底不扎实。而语文如何适应现行教育体制,并开启自己的智慧,将个性千差万别的孩子都能培养成齐过考试这个独木桥的高手,是考验每一个教师综合能力的指标。  【关键词】专业知识的窄小化 专业能力的同质化  一、我地区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而处在现实教育工作中的我三天也不及反思一
期刊
本学期听了19节数学课,作为评委,颇有感触。觉得数学教学的坏习惯令人担忧,教师的随意性很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书写不规范,语言不准确。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但规范学生的数学书写习惯更应该重视。这可能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只有批改作业时,才会觉得学生具有良好书写习惯的好处。规范的书写,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并且学生长期坚持还能养成一种做事严谨的好习惯。但是,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