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敬畏”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王是我的恩师,按照世俗的惯例,我应当称他为王老师。但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在私底下这样称呼他,这样正式的称呼带着一种官腔,如在正式场合尚可,但在私下还这样称呼,在我看来,则是对恩师极大的不敬。所以我在私下都称之为“老王”。
  说起“老王”,人们往往浮想联翩,大多会联想到一些不太正经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老王”成了一种谐谑和调侃。但“老王”在我这里,绝没有一丝贬义和不敬,它只是表达了我对一个人的认知。他是一个严肃但不失趣味的上了点年纪的男人,温润如玉,却有知识分子的那份刚强和气节。
  “老王”喜欢抽烟,不仅仅是因为我目之所见,主要是他右手和中指间夹烟的空隙起了一层干皱的硫磺似的死皮,那是长期抽烟的结果。当然,还有一个证据,是我在他的办公室发现的。某日,我收到学校即将举办一学术会议的消息,我很兴奋,想找一位老师指导,第一时间进入我视野的就是“老王”。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他说过一句“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我会尽量帮忙”的话,我相信了这句话。我在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后,拿着自己在信笺纸上写下的一堆符号,兴冲冲地进了“老王”的办公室。他的桌子上摆着一沓《黄河文学》和《朔方》,一个研究生正在和他交谈,我在一旁窃听,模糊地知道他们谈的是这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他抽着烟,不停地把烟灰抖进一个茶叶罐里,整个办公室烟雾缭绕,有一股香气。
  那位研究生师兄走后,我开始和“老王”谈天说地,聊到了论文的方方面面,我俩都很有兴致,至少我是这么想的。他不经意间又点着了一根香烟,边抽边聊;在时间与时间的缝隙里,我不小心看到了“老王”几颗发黄的牙齿,很像农村的烤烟,我知道,那也是被烟熏的。
  当抽烟成为一种习惯,我想,这个过程是快乐的;虽然我有时也出于健康的考虑想要劝诫他一番,但回头一想,我不应该擅自干扰他的生活,毕竟,人生有点乐趣本就不易。后来我想,这大概就是“老王”课上讲的“敬畏”吧,不要从主观出发擅自做主,不要随意介入别人的生活,这大概也是一种莫大的“敬畏”吧!
  “老王”给我们讲“基础写作”这门课时,他布置过一些作业,我至今印象深刻。写日记,抄书无疑是那一年最日常的事,虽然简单烦琐,却也极大地磨砺了我的性子,让我从一只急躁的猴子进化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老王”课上问过一个问题,深刻而机警。大意是叫我们全班同学用“敬”字组词,结果可想而知,“尊敬”“敬爱”“敬意”之类的词全都涌现出来了,但“老王”不甚满意,表示没有他想要的答案。空气没有声音,安静了一会儿,一个女生说了个“敬畏”,我也突然想起了这最熟悉的陌生词,很大声地说了出来。很明显,我的声音掩盖了那位女同学的声音,他只听到了我所说的“敬畏”,但他依然高兴地笑了。后来我才明白,“老王”大一就给我们讲这个词是别有深意的,他希望我们心怀“敬畏”之心,做人做事把握分寸,不要自以为是。但我的行为很明显与此相悖,那个词语分明是别人先说的,而我,有故意邀功请赏的嫌疑,实在罪该万死。
  再回到论文的事上面,我已是另一番心情了。学术会议一切进展顺利,我的论文还得了个二等奖,也还算称心如意,但顺风车似乎只能坐到這儿了,剩下的山路,得靠自己的双脚。我把论文投到某师范大学学报上,该学报表示已经录用,但需要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做第一作者。无奈之下,我只好向“老王”寻求帮助,他那时正在大洋彼岸考察,但还是在百忙之中答应了我的请求,并给了我一些具体的建议。我感激涕零。但文章还是没有发,最后一家小刊物发表了。事后,我不敢和“老王”谈及此事,我感觉给他的学术生涯添了不太光彩的一页,直到现在,心里仍是内疚。
  其实,在我的心里,他就是我的师父,虽然我不知道他认不认我这个徒弟。但这并不重要,我想,重要的是,我能在私下里叫他“老王”,这就够了。
  ——选自《中国文艺家》
其他文献
谁能说清楚,眼前这桧柏是因古庙而远近闻名,还是这庙因两棵古树而存留至今。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至于庙和树的关系反倒很少有人考究。古树、老庙世间并不鲜见,而相互依存且至今完好者却是少有,宁州境内也仅此一处。眼前这两棵桧柏的渊源不同于其它寻访,有耄耋老人相告:此树之所以存留至今,相传有仙人庇佑,还有水桶般粗细的白蛇相护,才使不法之徒未能得逞云云。  古柏庙位于秦陇之合脊,秦直古道之边垂,炎黄之故里,古
期刊
我想那青的天,白的云,在每一个季节,清晨和黄昏,像人生勾勒的五色彩谱,总会录下人生旖旎的风景,总会留下人生勾勒的苍凉。  北方的三月,又到了农耕的季节,土地经过上一年秋天的大平整,全都成了四四方方的大地块,五亩、六亩、七亩,最大的九亩,从几何形不成规则的小地块变成了大地块。地还是那些地,可农人瞅见那平整后的大地块,瞅在心上,喜在眉头。愁的是地块变大了,原有的小型机械像小型驼拉机、手扶子,都好像排不
期刊
小花四五岁时随着在圁川西乡一带教书的母亲辗转,半夜饿得发慌的时候,母亲就给她讲民间故事。记得其中有一个“懒汉吃锅盔”的故事印象很深:  从前,有个懒得再不能的人,一向瘫在炕上,懒得脚手不想动弹。老婆要坐娘家怕把他一个人饿坏,干脆就烙了一张硕大的锅盔饼子,当中旋开个大窟窿,套将在这人的脖子上。不料数日后,该懒汉到底还是饿死了;待老婆回家一看,怀前的锅盔倒是啃得不见,而余下的那一半依旧还在脖腔骨后面枕
期刊
吾本爱丘山。故乡箐花便在深山中。  故乡是这样一个地方,让人忘了她所有的不美之处,只记得她的好。无论去到哪里,总是怀揣着一个声音,那是来自故乡的呼唤。应了这呼唤,每年再忙都努力地抽时间回去一趟,让自己徜徉在故乡的旷野里,自由呼吸着故乡的空气,哪怕每次都只有短短的几天。  这个暑假,一如既往地带孩子回故乡。驱车六百多里,从高速路到二级路再到盘山公路,最后,当可爱的木楞房终于映入眼帘,一切奔波劳累都已
期刊
我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外面连绵的春雨沉思。五十多年来,唯有今年春节,因特殊的疫情,我没有陪母亲一起过。尽管我把心留在故乡老宅她的身边,但还是觉得有太多愧疚。  每年过年,我都要回到老家,陪母亲说话,听她“唠叨”,这是她最开心的时候。看见她高兴的样子,我就像孩子一样,手不知往哪放才好。一首歌唱到:“……看着你们黑发变白发,我怕你们再等不了,是不是我们都不长大,你们就不会变老;是不是我们再撒撒娇,你们
期刊
一  1449年的十月,岭南大地正是菊黄蟹肥时,难耐的暑气如一支打了败仗的军队,灰溜溜的。纷繁的花草依然恣意蓬勃,就连路边不惹人注目的野菊花也散发出悠悠的淡香。最让人喜欢的是那黄黄的、星星似的缀于绿叶之间的桂花,在微风中弥漫着穿透骨髓的淡淡的清香,让人欢欣鼓舞……对于这一支才成立了几个月却连连打胜仗的广东农民义军来说,今天实在是令人激奋的好日子,连太艮(今顺德大良)上空的祥云,也因“大东国”的建立
期刊
一  穿一双手工布鞋,整个身心都沐浴着爱。鞋帮围裹着童年的欢乐,鞋底托举起稚嫩的希望。双脚踏进了布鞋,走到哪里,都忘记不了家乡的方向。  可制作一双布鞋,得需若干遍的工序。其中纳鞋底,最吃功夫,显本事。胡同口,柳树下,凡阴凉处,尽是大姑娘小媳妇儿。鞋底纳好了,细密均匀的针脚,就像白雪上面撒了芝麻籽;纳不好,鞋底就似长了霉点的棒子皮,乱糟糟又黑糊糊的。其实,这活计的孬好,麻线的质量也是关键。好的麻线
期刊
在没有进入沙漠之前,我对沙漠是没有想象的。心中自是有一些对沙漠的幻影,也仅仅是连成片的沙子,悠长起伏的沙丘,没有绿洲,只有无止尽在沙堆里行走的人。他们疲惫的如同一座古老的钟,沉重而冰冷。他们心中可能有长长的驼队和金黄的夕阳。夕阳的橙黄的光,让人在光线的挤压下,挑出剪影。沙的炙热,让剪影似乎也带起了一种近似橙黄颜色的温度。  沙漠里的草,在遇到时有些突兀,更重要的是还有些有毒的花,花朵明黄,娇小可爱
期刊
在我交往的诸多朋友之中,有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为人低调平实,虽造诣非凡,却安贫乐道。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长孙马思猛就是一个不折不扣具有这种风骨的人。  说到马思猛老师,那是2011年8月10日,在国家京剧院“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云燕铭逝世周年追思座谈会”上,云阿姨是马老师继母。经伯翱兄当场介绍而有幸相识。  马老师话不多,但人非常和蔼可亲。他的爷爷马衡是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是西泠
期刊
一、河婆擂茶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揭西县河婆镇品尝了正宗的河婆擂茶。  对揭西县河婆镇这个名字,满怀期待又心生敬畏。在小时候常听老人们批评捣蛋的小孩子:“如果再不听话,就把你卖到河婆去!”听说以前的河婆非常贫穷、落后,小伙子很难讨到老婆,一般女孩子都不会嫁到那边去。在小时候的心里,河婆跟“巫婆”一样可怕!今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从五华县城到揭西县河婆镇,不用两个钟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