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报复心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2009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们的报复心
  如果你仔细观察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就不难发现,其实孩子的报复心也很重,这不是大人教的,而是人们骨子里天生就带有“报复”的基因。所以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才需要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学会控制报复的本能。
  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古往今来,我们常用的关于“复仇”的俗语不胜枚举。可见,无论是在什么年代,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有仇必报”都是人们所信奉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之一。为什么人们会有如此强的报复心?是人们生来就是如此,还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导致的?让我们一起从生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一下吧。
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之后,曾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指认在集中营中犯下累累罪行的纳粹看守。

  最近,知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一个视频突然火了起来,上传这个视频的是一个名为凯尔·博格斯的加利福尼亚小伙子,这则视频讲的是在情人节的前夜,凯尔把女朋友的眼睛蒙了起来,并告诉她有一份浪漫的情人节礼物要送给她,当女孩满心欢喜地睁开眼睛之后,看到的却是一份文件夹,里面打印的都是她在交友网站上假装单身和别的男人暧昧聊天的记录,凯尔在视频的最后对女友大声吼道:“你就等着出名吧!”并在情人节当天将视频上传到了YouTube上,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有了10万多次浏览记录。可见,很多人都爱看这种带有报复性质的视频。
  不要轻易和另一半拍亲密视频
  目前,已经有美国、英国和其他多个国家颁布了法律,严禁所谓的“情爱报复”行为,即恋爱双方在分手之后,一方出于报复心态,将两人曾经拍摄的亲密视频公开上传至互联网,以此来羞辱另一方的行为。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情爱报复”已经成为时下恋人分手之后最常用的报复手段之一。
  “情爱报复”只是人们报复心态的一种影射而已,小到足球比赛输了之后球员们立志要雪耻,大到政府官员被检举揭发贪污受贿,报复之心无处不在,贯穿古今中外。以“报仇”为主题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以《基督山伯爵》《V字仇杀队》《杀死比尔》为代表,带着浓浓复仇情节的电影,深受观众欢迎。美国一家电视台甚至还推出了一档真人秀节目,名为《前任的复仇》,节目专门邀请几对已经分手的情侣一起去旅行,并布置了很多让前任们互相整对方的任务要他们完成。这档节目在播出后赢得了非常高的人气,可见大家都爱看曾经相爱的人们反目成仇,并在荧幕上互相吐槽和捉弄对方。
  有仇必报是人之本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罗伯特·博伊德表示,我们人类生来就带有强烈的报复心,这是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界主张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人类没有强烈的报复心,就无法争取到赖以生存的食物和资源,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成为万物之灵。博伊德教授还在研究中发现,报复心强也不一定是件坏事,有很多报复心强的人要比普通人更具有正义感,也更加在乎公平与公正。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正是因为有着奉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行事准则的人存在,才能抑制住这个群体中的利己主义之风,才不会使得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博伊德教授说,如果世界上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或利他主义者,那人类社会早就不存在了,正是因为“有仇必报”的天性,才使得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
  恐怖电影研究专家戴维·斯卡尔在他《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一书中提到,无论是在中世纪的剧场,还是在今天的大荧幕上,最受人们欢迎的戏剧主题永远都是“鬼魂复仇”,这类故事大多讲的是一位正直的人由于被奸人所害,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最后死不瞑目,于是变成了鬼魂来向仇人报复,最后正义得到了伸张,仇人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斯卡尔分析,之所以复仇类的戏剧和电影会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们激发了观众们的报复同理心,也激发了观众们对正义的弱势方的同情,和对邪恶的强势方的愤怒,这样,观众们在看着主人公开展复仇行动的同时,也会感受到报复的快感。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公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过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这种对不公的愤慨在人们的心中日积月累,需要找到一种释放和宣泄的途径。为了满足人们这种精神发泄的需求,才会有报纸、电影、电视剧、小说和漫画中那些令人拍手叫绝的复仇传奇。
  德国马普学会人类认知和大脑科学部门的负责人,神经学家塔尼亚·辛格在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得知某人曾经犯下罪行之后,大脑中负责共情能力的部分活跃度就会减弱,也就是说,人们对他产生的同情心就会减少,并希望他会尽快受到惩罚。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看复仇电影或读复仇小说时,很少会去同情主人公的仇人,尽管这些人最后的命运也很悲惨,但我们就是认为他们罪有应得。而对于曾经受到不公平待遇,后来展开复仇计划的主人公,即使他们也在复仇中运用了一些不好的手段,但我们还是同情和支持他们。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人们有仇必报的本性,才使得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报复野兽的攻击,才发明了各种武器和工具。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为了报复独裁者们残暴的统治,才发起了各种民主革命。人们有仇必报的原始本能,驱动着这个世界变得更公平,也更美好。甚至很多宗教典籍也教导人们要多做善事,不能作恶,否则就会遭到报应。如印度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还有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都举出过恶人由于作恶太多而惨遭报应的例子,以此来劝告人们多行善积德,不要做坏事。
  报复幻想不利于身心健康
  尽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报复欲,但在真实世界中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人们一般不会做出太过分的报复行为。根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巴斯统计,有将近90%的男性和80%的女性曾经想象过自己亲手杀死仇人的场景。那么,要是没有法律约束,人们全凭自己的想法为所欲为,肆意展开报复,我们的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此外,无论是过度压抑自己的愤怒,还是幻想报复自己的仇人,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都没有好处。如果将怨气一直积累在心里,到达了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甚至可能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英国阿什利奇商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本·福斯曾经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复仇的怒火还是幻想中的报复行为,对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在人们幻想着向仇人实施报复的当下,感觉心里的怒气得到了些许平复,但事后却往往会感觉到更加愤怒了。本·福斯教授解释,这是因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报复幻想在现实中对仇人并没有造成实际伤害,内心产生的受挫感和愤怒叠加在了一起,才让心中的负面情绪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报复的度很难把握
  对仇人的报复到底应该控制在何种程度?如何保证他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和我们对其的还击在同一水平线上?报复的程度的确很难把握,想必没有人能报复得那么精准无误,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程度刚刚好的报复。面对远不如自己强大的仇人时,人们报复的程度都会超出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但当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仇人时,人们报复的程度也就远不及曾经受到的伤害了。
  而且,报复行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很容易伤及无辜。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的作品《美狄亚》中,就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美狄亚的丈夫伊阿宋抛弃了她和两个儿子,准备和别国的公主成亲,这让美狄亚满腔愤怒,悲痛欲绝,后来,丧心病狂的美狄亚想出了一个恶毒的复仇计划:让儿子捧着抹过毒药的精致袍子和黄金头冠送给公主作为贺礼,公主碰到袍子和头冠后就会中毒身亡。然后,她再亲手杀掉她和伊阿宋的两个儿子,她要用这狠毒的报复计划让伊阿宋心如刀割,让他再也不能看到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同时他的新娘又会在婚礼上被毒死,也将不能替他生个孩子。结果,公主、公主的父亲和美狄亚的两个儿子都按她所计划地死了,她的仇终于报了,但她不仅没有体会到报仇的快感,反而觉得更痛苦了。最后,美狄亚悲痛地带着两个心爱的儿子的尸体远走他方。
  临床心理学中的很多案例也证明了,人在报复之后并不会感到开心,反而会陷入更大的情绪困境之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琳恩·埃博拉穆森博士表示,如果人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心中总是充满了复仇的怒火,就会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因为抑郁的本质其实就是愤怒,对自己的愤怒,或对他人的愤怒,当人们由于社会不能接受或者个人认知习惯而去压抑这种愤怒的表达,就会导致抑郁症。
  临床心理学家还表示,如果一个人一直念念不忘地要去报仇,就说明之前别人对他造成的伤害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他心里的伤口也就永远无法结痂。近日,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安德烈·马克和艾拉·加布勒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他们在监狱对那些因被举报贪污受贿而入狱的官员进行心理辅导时发现,那些对于举报者一直心怀怨恨的犯人,跟那些已经对此释怀,立志要好好改造的犯人相比,要背负更大的精神压力,也更容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见,复仇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人还是应该学着去放下。当你决定要报仇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和你内心最不耻的仇人曾经对你所做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让我们心生烦恼,比如,你向往已久的职位被他人用不正当手段得到了,你喜欢的人一点也不喜欢你,你的伴侣把你给抛弃了,开车时有人违规行驶妨碍到了你的正常行驶……这些都可能让我们产生恨意,本能地激发起我们骨子里的报复欲。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应该冷静下来,不要被愤怒蒙蔽了双眼,更不能一怒之下就展开报复,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事情。因为说到底,报复,就是一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
  10个让你不再充满怨气的小建议
  1.提高你的抗压能力
  抗压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提高的,需要你在长年累月的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去磨练。你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所有事情无论好坏,终是会过去的,你经历过的事情越多,抗压能力越强,你也就越能平静地看待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
  2.培养一点幽默感
  凡事都不要太较真,没事多笑一笑总好过永远板着一张脸。培养一点幽默感,会让我们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好,和别人相处起来也更轻松愉快。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就像手中攥着沙子一样,手握得越紧,沙子流掉的就越多。
  3.从自怜情绪中走出来
  人在遭遇不顺心的事情时,很容易陷入自怜的情绪之中,认为自己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时运不济,命运不公,所以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长期陷入自怜情绪,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会导致内心怨恨和不满的滋生,所以,应当及时从中走出来,寻求问题的真正解决之道。
  4.不要总是怨天尤人
  遇到事情不要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的,不如拿出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其实,生活中的事情,无论是挫折也好,困难也罢,都是我们从中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财富。与其想着“当初要是……就好了”,还不如想想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5.不要钻牛角尖
  有时,当你在过度愤怒或者过度悲伤的时候,就会陷入到一条情绪的死胡同里,越想越想不通,你的情绪就像一团打了结的线球,只会越理越乱。这时,就应该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深呼吸,做一些无关的事,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回头再看你为之而纠结的事情,这时候也许就很好解决了。
  6.不要过度压抑你的怒气
  谁的生活里没有一些烦恼呢?当你感到烦闷的时候,不要一个人待着生闷气,否则很容易患上抑郁症。要学会给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宣泄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做一些运动,出一身汗,也可以去唱歌,对着麦克风大声地把心中压抑的怒火吼出来……
  7.不要被他人的不良情绪传染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之中,我们的情绪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人左右,主要能影响我们情绪的人有我们的老板、老师、客户、同事……这时,我们就要注意,不要被这些不相干人等的不良情绪影响到自己,当别人在抱怨连天,传递负面情绪的时候,左耳进右耳出就行了。毕竟,我们自己的情绪还是要由自己做主。
  8.学着对自己宽容一点
  虽然我们经常被教导要严于律己,但如果对自己要求过于严厉,就容易活得太过压抑,产生自责情绪,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开始习惯性地否定自己。所以,在适当地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要记得肯定自己,在自己取得一点进步之后,可以适度地奖励自己一个小礼物。
  9.懂得拒绝
  在别人提出的请求违背了自己意愿的时候,不要碍于面子而答应他,要懂得学会拒绝。一味地委曲求全,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你内心排斥的事情,只会让你心中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等哪一天忍无可忍了就会爆发。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明确说出你的想法,直截了当地表示拒绝,如果对方是个明事理的人,他会理解你的。
  10.不要让过去的事情影响到现在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再去想它也不会改变任何事实,如果总是沉溺在过去的情绪里,想着“我当初要是……就好了”,只会让自己陷入到自怨自艾之中,不但往事无法改变,连当下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追忆往昔这种事还是等到七老八十再做吧,我们的生活还是要向前看的。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
其他文献
她的日常训练堪称艰苦。里约奥运会之前,她就被预测获得5到6枚金牌。让我们走近不断刷新身体潜能的体操运动员西蒙·拜尔斯。4月的一个晚上,在华盛顿埃弗雷特举办的泛太平洋锦标赛上,19岁的美国体操运动员西蒙·拜尔斯缓缓走向平衡木。她身着紧身运动服,上面镶嵌着4000颗施华洛世奇水晶。她静静地盯着平衡木,神情庄重。她即将在这根平衡木上完成九连翻。NBC的评论员说:“这将是她的终结之战。西蒙·拜尔斯严格来
昆虫学家贾斯汀·施密特被几十种虫子叮咬过。为了研究,他将自己历练为了“痛苦之王”。在跟贾斯汀·施密特见面的几分钟里面,他一直在感叹,我们的文化里,缺少一种基于昆虫的成人礼文化。他给我讲述了居住在巴西北部的撒代莫伊人的成人仪式——年轻人必须把手伸进装满子弹蚁的手套当中,承受蚂蚁的蜇咬,这种蚂蚁的蜇咬极其疼痛,甚至可能导致临时性瘫痪,年轻人只有通过了这个仪式,才能真正被成人世界接纳。施密特拿着一只装
印度的未来在于他们的农村,这一点印度“国父”莫罕达斯·甘地早就说过。一位年轻的村长让这则预言变成了现实。这位手捧鲜花的老人又来村里的社区活动中心了,他几乎每周都来。他并不是来要什么东西,只是想过来跟村长打声招呼,祝愿他一切都好而已。他惬意地在长椅上坐下,小声地抱怨他发疼的膝盖。这时,我们的主人公——普萨里村的村长希曼舒·佩特尔出来了,向老人表示了谢意,然后挥手与老人告别:“您好好歇会吧。”普萨里
“精灵宝可梦Go”(Pokémon Go)引发全球热潮。这款任天堂开发的游戏内容主要是捕捉数码精灵,全球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3.5亿人下载了这款游戏。“精灵宝可梦Go”既引发了热潮,也招致了不少争议。另外,它还是一台吸金机器,让苹果和谷歌都赚翻了天。今年夏天,地球人大肆“狩猎”,热闹非凡。这个现象席卷全球,3.5亿人参与其中,并以每周100万人的速度增长,而且毫无降温的迹象。不过,动物保护组织大可
时尚广告策划中掺入大胆挑逗或极端前卫出格的元素,以吸引受众注意,提高销量。一切要从1981年波姬·小丝所做CK牛仔裤广告短片说起,15岁的波姬·小丝在这则广告片中用挑逗的口吻说“在我和我的牛仔裤之间什么都没有”,这一创意大胆的广告,在今天看来算是相当纯洁的。2007年希思黎公司的一则时装广告中,两名时髦女郎用管子“嗅”一件吊带,看上去像是在吸食毒品,意含对时尚衣服上瘾。这类广告虽然受到很多非议,但
小时候,我收集的几张保加利亚邮票为我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长大后在一次实地旅游后,我发现,真实的保加利亚比画中更美。出租车飞快地行驶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市的鹅卵石路上,我靠在车座上的后背率先感受到了保加利亚。“这个国家就好比是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一样!”司机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和我大声说着话,“人从五湖四海来,来了就在这里转来转去!”他的两只手都离开了方向盘,比划着保加利亚对于各种文化的海纳百川。我想
1300万意大利人选择用至少一处纹身来装点皮肤。“纹身”关系到男女老少,遍及社会各阶层。下面,我们将带您领略意大利的这一文化现象。贝卢斯科尼的粉丝将他公司——梅地亚塞特(Mediaset)的标志纹到手背上,以声援这位入院治疗的意大利前总理,祝愿其早日康复。“黑色安息日”乐队队长的女儿——凯莉·奥斯本(Kelly Osbourne)为奥兰多夜店枪击案深深震撼,于是在前额处纹了“solidarity”
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双方就有间接的商品交换和了解。公元7世纪,中非实现海上直接交往。唐宋元时期,中国的杜环(唐)和汪大渊(元13世纪)曾到过北非和东非,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在中国游历和考察了3年。1405-1433年,明朝航海家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其中4次到达东非沿海。然而,大规模的直接交往还是始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如果说西方同非洲的关系史是罪恶的殖
在纳米比亚西北部库内内省的奥普沃地区有一片蛮荒之地,居住着一群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生活方式的土著——辛巴族人。奥普沃,在辛巴人土语中是“世界末端”的意思,辛巴族女人和孩子终年用红泥涂抹在皮肤上和头发上,故人们称其为“红泥人”。纳米比亚的辛巴人纳米比亚的辛巴族人口不足两万,是非洲班图语人中的一支,17世纪时从安哥拉高原迁徙到纳米比亚北部,此后便世世代代在那里定居。辛巴人是非洲最后的保持原始生态的民族之
风靡全球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似乎在一夜之间掀起了一股 “聪明的人更性感”的潮流。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热播,显然是对知名论调“聪明是一种新的性感”的最好回应。人们开始在各种体裁的电视剧中寻找符合这种定位的人物。经典的荧幕形象除了福尔摩斯外,还有“豪斯医生”。医生总能很好地体现出“聪明的人更性感”,但人们还想发掘更多这样的形象。陆陆续续,许多影视作品开始仿照“豪斯医生”的模板刻画类似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