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小学生对“国语”很不感兴趣的旧貌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观,为此,要在切实借鉴过去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领会新课标,切实做好培养学生语文兴趣这一工作。
新课标在培养语文兴趣方面有些什么要求呢?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在总目标第三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建议中要求教材编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新课标中这几个关键词:培育、爱护、激发、培植。它们的直接对象是情感与兴趣。
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要在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对于没有语文兴趣的学生,我们要在他们身上培植语文兴趣。
我们来研究一下“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句话,这儿的“培植”一词特别突出和醒目,是我们近些年大纲中未曾用过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查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培植”共有两个义项,第一种“栽种并细心管理(植物)”;第二种“培养(人才);扶植(势力)使壮大。”在第一个义项中,“栽种并细心管理”的“栽种”一词显然有“栽下种子”的意思。新课标使用这个词语,显然是把“情感”当成了种子,考虑到了部分学生对“国语”毫无兴趣的情况。确实,二十七年的语文教育告诉我,在对根本没有语文兴趣的学生身上要培植起语文兴趣,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教者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耐心,还要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见任何效果时的开心。要预见到可能带来巨大效果的喜悦,更要预见到可能失败带来的打击、嘲笑、责难。
要在根本没有语文兴趣的学生身上培植语文兴趣,就要分析学生实际,“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这样的学生,教者的策略是千方百计培植语文兴趣。培植语文兴趣与培植庄稼一样,需要饱满的种子和适合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第一,教者要提供语文兴趣的种子。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与他过去受的语文教育有关系。扮演语文老师角色的最初的人是孩子的父母及其亲人,然后是学校教师及生活游玩的伙伴,这些人中要真正有一个能力特强、语文素质特高、语文习惯较好的人,那么他无形中就成了榜样,成了大家敬佩的、学习的榜样。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无比热爱祖国语言的人,是一个能娴熟的运用祖国语言的人。语文教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赞颂、运用会深深感染学生;语文教师能娴熟使用祖国语言所流露出的成功感、自豪感、成就感、自信力,尤其会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与语言能力会使学生无比心向往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能力不能简单传递,情感却能在师生亲合与信赖中不知不觉传递且播种,只要你是个热爱祖国语言,且语言能力极强的人,你就当然拥有无穷无尽语文兴趣的饱满种子。我们会发现语文能力强的老师的班上总有较多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我以为这恰好印证了上面的道理。
第二,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气候。高明的播种者总要选择适合的气候下种,愚蠢的播种者总会错过播种的最佳气候。农业播种要注意时间、温度、湿度等,而语文兴趣的播种要注意全班的气氛或学生的神情、态度。只有学生心情愉快、师生情感融洽时语文兴趣的播种才有更高的收成。怎样营造合适的气候是一门艺术,凡是能有所建树的人都一定深懂这门艺术。根据我的实践,语文教师在刚接受学生时的闪亮登场,就创造了合适的气候;在学段、年段考试后学生的强烈期待中,就创造了合适的气候;此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新表现、根据所学内容、根据校内班内新现象,寻找到合适的气候。对于真正热爱祖国语言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语文老师来说,他能寻找到播种语文兴趣种子的机会就会更多。因为他们的出色表现,随时可能让学生产生震撼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热情。
第三,教师要培植肥沃的土壤。语文兴趣的种子不能播种在语文学习的沙漠上,而板结了的土地也不宜种子的生长。我们要寻找到肥沃的土地,适合语文兴趣生长的土地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敏感的心灵,他们的心灵中也许原来是沙化或板结的,但为语文老师或其他同伴惊人语文能力的不断震撼而变疏松、肥沃,或者为其他各科的学习不断进步而让语文学习这一块也同化起来变得疏松、肥沃了。肥沃的土壤需要我们不断经营,动员全部力量共同经营,借助语文科的外来力量来协助耕耘。我们要想尽办法,用尽力量培植肥沃的土壤。
如果我们能想尽办法来培植语文兴趣,那么你还忍心让学生心中那点语文兴趣的嫩芽自生自灭吗?你还不想到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可贵吗?
所以我们既能千方百计地培植语文兴趣,就能千方百计地激发兴趣,更能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发展学生语文兴趣。
总之,语文兴趣培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这是我们学校目前大规模的消灭学生对祖国语文厌恶的迫切需要。
彭叶安,闵素香,教师,现居四川邛崃。
新课标在培养语文兴趣方面有些什么要求呢?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在总目标第三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建议中要求教材编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新课标中这几个关键词:培育、爱护、激发、培植。它们的直接对象是情感与兴趣。
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要在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对于没有语文兴趣的学生,我们要在他们身上培植语文兴趣。
我们来研究一下“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句话,这儿的“培植”一词特别突出和醒目,是我们近些年大纲中未曾用过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查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培植”共有两个义项,第一种“栽种并细心管理(植物)”;第二种“培养(人才);扶植(势力)使壮大。”在第一个义项中,“栽种并细心管理”的“栽种”一词显然有“栽下种子”的意思。新课标使用这个词语,显然是把“情感”当成了种子,考虑到了部分学生对“国语”毫无兴趣的情况。确实,二十七年的语文教育告诉我,在对根本没有语文兴趣的学生身上要培植起语文兴趣,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教者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耐心,还要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见任何效果时的开心。要预见到可能带来巨大效果的喜悦,更要预见到可能失败带来的打击、嘲笑、责难。
要在根本没有语文兴趣的学生身上培植语文兴趣,就要分析学生实际,“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这样的学生,教者的策略是千方百计培植语文兴趣。培植语文兴趣与培植庄稼一样,需要饱满的种子和适合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第一,教者要提供语文兴趣的种子。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与他过去受的语文教育有关系。扮演语文老师角色的最初的人是孩子的父母及其亲人,然后是学校教师及生活游玩的伙伴,这些人中要真正有一个能力特强、语文素质特高、语文习惯较好的人,那么他无形中就成了榜样,成了大家敬佩的、学习的榜样。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无比热爱祖国语言的人,是一个能娴熟的运用祖国语言的人。语文教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赞颂、运用会深深感染学生;语文教师能娴熟使用祖国语言所流露出的成功感、自豪感、成就感、自信力,尤其会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与语言能力会使学生无比心向往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能力不能简单传递,情感却能在师生亲合与信赖中不知不觉传递且播种,只要你是个热爱祖国语言,且语言能力极强的人,你就当然拥有无穷无尽语文兴趣的饱满种子。我们会发现语文能力强的老师的班上总有较多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我以为这恰好印证了上面的道理。
第二,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气候。高明的播种者总要选择适合的气候下种,愚蠢的播种者总会错过播种的最佳气候。农业播种要注意时间、温度、湿度等,而语文兴趣的播种要注意全班的气氛或学生的神情、态度。只有学生心情愉快、师生情感融洽时语文兴趣的播种才有更高的收成。怎样营造合适的气候是一门艺术,凡是能有所建树的人都一定深懂这门艺术。根据我的实践,语文教师在刚接受学生时的闪亮登场,就创造了合适的气候;在学段、年段考试后学生的强烈期待中,就创造了合适的气候;此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新表现、根据所学内容、根据校内班内新现象,寻找到合适的气候。对于真正热爱祖国语言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语文老师来说,他能寻找到播种语文兴趣种子的机会就会更多。因为他们的出色表现,随时可能让学生产生震撼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热情。
第三,教师要培植肥沃的土壤。语文兴趣的种子不能播种在语文学习的沙漠上,而板结了的土地也不宜种子的生长。我们要寻找到肥沃的土地,适合语文兴趣生长的土地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敏感的心灵,他们的心灵中也许原来是沙化或板结的,但为语文老师或其他同伴惊人语文能力的不断震撼而变疏松、肥沃,或者为其他各科的学习不断进步而让语文学习这一块也同化起来变得疏松、肥沃了。肥沃的土壤需要我们不断经营,动员全部力量共同经营,借助语文科的外来力量来协助耕耘。我们要想尽办法,用尽力量培植肥沃的土壤。
如果我们能想尽办法来培植语文兴趣,那么你还忍心让学生心中那点语文兴趣的嫩芽自生自灭吗?你还不想到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可贵吗?
所以我们既能千方百计地培植语文兴趣,就能千方百计地激发兴趣,更能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发展学生语文兴趣。
总之,语文兴趣培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这是我们学校目前大规模的消灭学生对祖国语文厌恶的迫切需要。
彭叶安,闵素香,教师,现居四川邛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