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被冷落的传统节日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y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阐释
  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内涵丰富,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这些节日渐渐受到年轻人的冷落。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外国的节日在我国却越来越受追捧。对此,大家有何感想呢?
  学生作文
  打开的门
  张 晨
  过新年时,花甲之年的老奶奶会习惯性地摊开案板,准备亲手擀皮、剁馅、包饺子。儿子、媳妇推门进来,手中拎满了各种各样的节日食品,汤圆、饺子、蛋糕一应俱全。
  没有了刀在砧板上切菜剁肉的声音,没有了长辈给晚辈传授厨艺的机会,也没有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包饺子、话家常的时刻。
  就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时候,外来节日却“山寺桃花始盛开”。忙忙碌碌的上班族会在一个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与朋友街头小聚;低头族会在圣诞节的狂欢里暂时丢下手机;废寝忘食的中学生会在母亲节给母亲送上一束康乃馨。可是,在本该与家人同赏月色的中秋佳节来临时,他们却是百无聊赖,心不在焉。难怪,“四零后”和“五零后”的爷爷奶奶们会“每逢佳节倍‘伤心’”:爷爷兴致勃勃地摆出一桌麻将,等了半天,却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奶奶精心准备了一桌饭菜,儿孙们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手机’半遮面”。
  我们不禁疑惑:我们该如何对待外来节日,又该如何让本民族的节日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首先,我们应该用冷静的态度来正视和反思我们本民族的节日。鲁迅先生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不论是哪一个民族,没有反思就不会有真正的自新和自强,而反思的前提是正视现实。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地正视,认真地反思,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必然会因此而生发出新的生命力。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民族还会担心自己的传统节日“良辰好景虚设”吗?
  此外,外来节日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从表面上看,暂时影响了我们本民族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扬,但实际上,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窗口,这难道不是好事吗?因此,我们切不可抱着狭隘的民族意识盲目排斥外来节日。相反,在面对外来节日乃至外来文化时,我们一方面要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接纳,另一方面也要以去粗取精的眼光去挑选。
  试想,在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来临时,我们怀着追思、带着感恩,为去世的亲人敬上一杯美酒;在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来临时,我们怀着真诚、带着祝福,为身边的亲人送上一束鲜花——这样不是很好吗?
  节日的背后
  张艺乔
  在西方情人節在中华大地“姹紫嫣红开遍”的今天,我国本土的清明节、重阳节却好似那“断井颓垣”,渐遭冷落,甚至被遗忘,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淡化甚至忘记传统节日的原因是我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比如,清明节要扫墓祭祖,可是千里迢迢奔赴老家谈何容易?再说重阳节要登高,城市的人不方便登高,或难找高山时,当然会选择免去这项活动。因此,很多传统节日之所以被遗忘,是因为当今压力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所致。
  西方节日走进中国的原因是它们更适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情人节所需的场所,城市街头到处都是;情人节的活动诸如吃饭、唱歌、跳舞等,恰好是忙碌的职场工作之外放松的最佳选择。母亲节就更不用说了,一生默默付出、从来不计回报的母亲在午饭时分收到一束康乃馨就很满足——过这样的节日何其简单,又何其有意义!既然过这些节日如此方便又能给我们快乐,何乐而不为?
  节日是文化的体现和载体,节日更替的背后是文化的较量。西方节日则更倾向于关怀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在西方节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今天,仅仅在主观上倡导发扬民族节日、抵制外来节日是不理智的。或许,我们更需要文化反思和文化自新,因为,一个节日如果在文化内涵上失去了生命,大众是不会推崇的。
  问灵魂
  卢佳伊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实属必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西方节日诸如情人节等进入中国并且逐渐被大众接受亦无可厚非。然而,当今的某些年轻人在热衷于欢庆西方节日的同时竟然对很多本土传统节日全然不知,这样的文化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或许有人说,是外来文化太过强势,以致盖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头。可是回顾历史,北魏孝文帝在占据洛阳后并没有让鲜卑族的马蹄纵情驰骋在小桥流水的江南;元世祖忽必烈在入主大都后并没有用游牧民族的马头琴取代汉民族的丝竹管弦;顺治亲政后不仅“兴文教,崇经术,开太平”,而且将汉文化中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显然,随异族入侵而进入中原的外来文化并没能动摇汉文化的主体地位。可见,“外来文化强势论”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或许还有人说,是我们本民族文化没有力量,无法支撑新时代年轻人的信仰。这样荒唐可笑的言论更是无稽之谈。港珠澳大桥的落成、国客大飞机C919的首航,这些成就哪一样不是中华精神的衍生?再看精确扶贫的落实、一带一路的发展,这些硕果哪一个不是中华文化的积淀?航天精神、长征精神、奥运精神……炎黄子孙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日益响亮。显然,“本民族文化孱弱论”也毫无立足之地。
  那么,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问题在于我们的民族失去了文化自信。因为失去了文化自信,所以国产汽车名叫“haval”才显得洋气,中国女孩要染成黄头发才显得时尚,有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白酒要到国外才显得上档次。因为失去了文化自信,走上街头,我们会看见满目的“Washington”“Alexander”;拿起电话,往日十分熟悉的朋友变成了“艾伦”“梅丽莎”;因为失去了文化自信,所以一棵棵古树被砍去炼焦,一册册古籍被撕碎助燃,一座座古镇被推倒夷平……一言以蔽之,我们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传统节日。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文化自信的失去折射出国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丧失。如何重塑龙之传人的形象,如何重拾炎黄子孙的灵魂?这是人民之问,更是时代之问。
  教师点评
  在立意方面,三篇文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打开的门》重在强调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持什么样的态度。作者认为,在传统节日渐遭冷落的今天,我们既要有正视和反思传统文化的勇气,更要有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的胸怀。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辅相成才是文化生存发展的健康模式。
  《节日的背后》则重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渐遭冷落的社会原因。作者拿中西方具体的节日作比较,然后进一步指出:“节日是文化的体现和载体,节日更替的背后是文化的较量。”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中西方节日的态度:“在西方节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今天,仅仅在主观上倡导发扬民族节日、抵制外来节日是不理智的。或许,我们更需要文化反思和文化自新。”
  《问灵魂》也是在分析传统节日渐遭冷落的原因,但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民众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作者依次否定了两个较为大众化的看法:“或许有人说,是外来文化太过强势,以致盖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头”;“或许还有人说,是我们本民族文化没有力量,无法支撑新时代年轻人的信仰。”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在于我们的民族失去了文化自信。”
  三篇文章构思虽不同,但对于民族文化爱之切、忧之重的心情是相同的,主张通过反思来实现文化自强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他文献
1946年夏天,陈毅率领鲁南八师等部队,打响了涟水战役。由于连续作战,加上多日阴雨,陈毅腿上的旧伤复发。  陈毅的身体日渐消瘦,警卫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起陈毅最喜欢吃西瓜了。于是,警卫员悄悄找到一块瓜地,走过去对瓜农说:“部队有个病号想吃西瓜,我来给他买一个。”瓜农爽快地答应了。警卫员挑好一个西瓜,就揪了下来。正要付錢时,警卫员一摸裤兜,发现身无分文。他给瓜农写了一张欠条,然后抱走了西瓜。  
期刊
沧桑砥砺,二十年风雨兼程;百折不挠,数十载无悔初心。一位老人,一场历经久远的科研探索,一项轰动世界的科技成就,一颗永远赤诚的爱国之心——“时代楷模”南仁东老人为我们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感动。  学术精英在讲台上走过了二十年,培养了无数莘莘学子,令人敬佩,的确是中国高等教育向精英化发展的范例;而南仁东老人在山坳与沟壑间踏过了二十年,则更加令我动容。南仁东老人用宁静之心、执着之行、科技动力,熔成令人感
期刊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中学生可以学着用短剧的形式来表现社会生活。  首先要熟悉剧本的格式和要素。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其次要设计巧妙的戏剧冲突。戏剧反映生活靠的就是戏剧冲突,它是
期刊
高中毕业了,我想去远行。带上爷爷,带上背包,带上我心爱的狗,走遍塞北江南,游遍长城内外。  这是一个新时代,我最想的,就是去北京。我要站在天安门前,扶着爷爷,迎接首都新一天的第一缕阳光。我要在七彩阳光的照射下,和爷爷一起,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相信,受尽苦难的爷爷,在国旗升起的那一刻,一定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相信,等到那一天,我在长安大街上、天安门前,和无数瞻仰升旗的群众
期刊
浅谈轶事  1.名字趣谈  钱钟书先生一岁“抓周”时,抓到了一本书不放,家里人特别高兴,因此他的伯父给他起名为“钟书”,钟情于书,这个名字好像印证了钱钟书一生嗜书如命的脾性,也仿佛就是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的真实写照。  2.代父写序  钱钟书18岁时考入美国圣公会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他常为父亲钱基博代笔写信,由口授而代写,由代写信而代做文章。  一次钱钟书代父亲为乡下一家大户人家代作墓志铭。
期刊
入乎其内  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同学们可以取法教材。下面结合示例,介绍四种实用技法:朝深处想,追根溯源,探究本质;朝远处想,预测影响,剖析利害;朝一处想,同类联想,以小见大;朝异处想,比较鉴别,质疑有据。  1.朝深处想,追根溯源,探究本质  本质往往是隐藏在芜杂的表象背后,写作时,只有能够对丰富多彩的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才能够拨云见日把握住本质。追根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
期刊
维克多·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道主义代表人物。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力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十分辉
期刊
入乎其内  《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展现了爱情的悲欢离合,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两部戏一中一外,一别一聚,构成互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把握剧中主要矛盾冲突、品读戏剧台词这三个方面,将两部戏剧进行对比,掌握阅读鉴赏中外戏剧的基本方法。  一、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  在这两部戏剧中,作者都将艺术的触角伸至人物的心灵深处,尤其集中刻画了两位女主人公细腻
期刊
我家附近有家卖早点的。开店的是一对夫妻,他们年纪有点大了,听他们的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子女都该成家了吧,只是我从没见到他们的子女来过。  夫妻俩为人友善,对所有人都是笑脸相迎,可能是这个缘故,每天买早点都要排队,即便是赶时间的我,也得在那里等。  冬天,他们提供热豆浆。我经常去,混了个眼熟,老板娘总记得留一份热豆浆给我。每一次见面,老板娘的第一句话都是:“小朋友来了啊。”长辈一样的亲切和蔼,我总是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吕氏春秋》载: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失之,得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