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异体皮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i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由高血糖、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多种损伤因素综合导致,早期清创后采用皮片、皮瓣等方法修复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坏死组织较多、感染范围较广、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缓慢。笔者对近年我科收治的DFU住院患者,早期清创后用同种异体皮覆盖创面,观察该法对DFU“创面床准备”的影响。

其他文献
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漫长,极端气温达38~40℃甚至更高,在该环境下机体会产生一系列不同于常温环境下的改变。目前关于普通环境温度下烧伤免疫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高温气候下烧伤免疫的变化了解较少。笔者对此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拟为高温气候下烧伤救治提供参考。
现在普遍认为,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肉芽组织血管化仅通过血管芽发生。然而本研究表明,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先于血管的延伸而不依赖于血管化的扩展。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和小鼠角膜的愈合新生血管模型研究观察到,在创面收缩过程中通过激活Fb或肌成纤维细胞可以诱导组织拉力的产生,从而介导并且引导脉管系统的迁移。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于1892年被发现并命名。直至1970年,人们才认识到内毒素在脓毒症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进行治疗。,但没有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深Ⅱ度烧伤一直是烧伤外科学领域研究与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尽早去除坏死组织,可有效减轻烧伤创面过度炎症反应,避免创面加深,促进创面较好愈合,减轻瘢痕形成。临床上,去除深Ⅱ度烧伤坏死组织的方法有多种,如:削痂、酶或中药溶痂、激光或超声物理清创等。近年来,磨痂术在深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磨痂术在烧伤创面早期处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小腿中、上段遭受严重损伤往往导致骨、肌腱、韧带等组织暴露,或骨感染、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创面经久不愈。清创后用各种血运丰富的组织瓣进行修复十分必要。2007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单位应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11例患者小腿难愈创面,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瘢痕癌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在瘢痕组织上发生的恶性肿瘤。目前烧伤后瘢痕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南医院)近年收治3例因烧伤后瘢痕癌被延误诊治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近年来对于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较多,TGF—β信号转导的中介分子Smad家族,位于TGF—β家族配体-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的下游,通过调控核内靶基因的转录控制创面愈合和病理性瘢痕形成。本研究中,笔者利用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抑制Smad3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瘢痕增生和Ⅰ、Ⅲ型胶原合成等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基因治疗瘢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重组水蛭素对家兔耳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普通大耳白兔1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重组水蛭素治疗组,每组6只。各组家兔麻醉后在左耳背制作静脉淤血皮瓣模型:皮瓣大小为6cm×3cm,以耳中心动脉为惟一血供、1cm宽蒂部为惟一静脉回流途径。术后分别于皮瓣下多点均匀注射1mL生理盐水、低分子肝素(625U)、重组水蛭素(1U),皮瓣原位缝合。观察皮瓣
《中华烧伤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全国烧伤学术界权威刊物。本刊由国内外著名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编委会,杂志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目前已被美国《Medlin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国内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在国内医学期刊中具有较大影响。
活化素受体样激酶(ALK)是TGF—β。膜受体活化位点上的关键激酶,它的活性改变调控着该受体介导的生物信号转导过程。本研究通过应用ALK抑制剂SB431542特异性阻断该信号通路,探讨该激酶活性改变在内毒素介导的炎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者选用C57 BL/6小鼠,采用气道内注射内毒素制作炎性肺损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