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读书周原稽考

来源 :唐都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ana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正史、地方志、历史遗迹与口述史料等考证,张载曾在周原南缘贤山寺读书,深受周文化影响,这对其“尽究释老”“尽弃异学”、遵守周礼、试行井田、创立独树一帜的关学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张载读书周原之考,为探索关学与周文化的关系提供新材料。
其他文献
唐代的“国忌行香”分为帝王丧葬流程中的“国忌行香”与追祭性质的“国忌行香”两类。前者反映了中古丧葬礼制在时代变革之中,遭到了宗教因素的渗透,也反映了皇帝对礼制的遵循具有“公、私”两者不同的场域,“公场域”下的皇帝多依照儒家礼制而行,“私场域”下的皇帝行为具有独立性。后者反映了皇帝(节度使)对死者的孝思,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人伦关系,也表达了地方对唐中央的服从。
随着智能建造、智慧化工地等发展,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过度抽象与简化的工程表达方式无法指导施工者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把控并及时做出有效的判断与决策.因此,为研究高效的安全管理技术,本文首先搜集大量数据,剖析在施工阶段常见的安全事故类型;其次,利用事故树风险分析法分析事故类型的危险因素,对其风险因素做出相应归纳;最后,选取实际案例,结合事故树风险分析法以及BIM技术,针对其具体的致险因素,从技术层面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可靠的管理技术方法,实现工程数字化与安全管理一体化建设.
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作为影响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共同构成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场域。在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发挥该场域中各个要素的独特优势作用,更要发挥该场域中各个要素的联动作用。因为这些场域要素之间具有统一性、互补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联动效应,只有发挥这种联动效应,才能更好地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选用来自同一源语的机器翻译、人工翻译和译后编辑译文,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中通过问卷展开可接受度调查,旨在发现机器翻译对介词结构误译的普遍表现及三种译本可接受度的差别,并试图分析其中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翻译与进行误译更正的译后编辑速度相近;译后编辑译文平均质量与人工翻译相近,但人工翻译译文质量的上限更高,两者的译文质量均明显高于机器翻译译文;译后编辑的译文从相似度上判断更为接近机器翻译的译文,明显受到机器翻译译文的影响;机器翻译在翻译包含介词结构的句子时的主要错误包括主语混乱、介词短语翻译不当、介词含
“海上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及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唐诗中写到了“海上丝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扶南、真腊、诃陵、师子国等,地临南海及印度洋,是“海上丝路”所经的重要地区,一直与唐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唐诗中的有关描写和记录表明,“海上丝路”并不是为了对应陆路“丝绸之路”创造的一个新词,确实是指汉唐以来就已经实际存在的东西方海上交通航线,而且对东南亚、东亚各国尤其是新罗、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代碑志创作围绕盛世建设而展开,经历了说教、颂美及宣导三个发展历程。自唐太宗至唐玄宗年间,盛世之梦由希冀成为现实,碑志创作充满赞颂国富民强的盛世图景描写,其书写策略主要表现在讴歌帝唐政治体制的先进性、改革开放的强国措施及人的发展成才等。经过文士的不断改进,盛世碑志以雄浑刚健、华茂壮丽、宏正典雅为特征,其思想内容及文体形态独具特色,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及士民家国情怀产生深远影响。
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破旧立新看似导致民国美育思想脱离了中华传统观念的束缚,但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于民国美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仍起着巨大的内在牵引作用,对民国时期美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民国初期的美育思想理论发展呈现出由西学向儒家传统演变的趋势,这从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陶行知等民国美育思想理论的提出和践行过程中都可见一斑.梁启超将西方美育理论引入中国,形成中国化美育的雏形;王国维则将中国传统融入美育思想中,将西学与中国传统相融合;蔡元培将美育思想理论带入教育实践当中,以实践发
新文科建设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打造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体系应以尊重规律、立足国情、守正创新、分类推进为导向。在具体的实践中,明确总体目标,提供文科教育方向指引;强化价值引领,推进立德树人落地落实;促进专业优化,提升文科专业建设水平;建立课程体系,促进文科教育提质升级;推动模式创新,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打造质量文化,切实提高文科教育质量。
境界既凝结为主体的内在精神追求,体现为特定的理想人格,具有绵延的同一性,又展开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外显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憧憬,是对真实存在和意义世界的努力追寻和探索。2021年全国“两会”中对德育的强调、对2035年远景目标的规划无一不体现着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先秦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观、社会观,积极从孔、孟、荀境界论中汲取养分,对于我国公民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自觉的诗歌传播意识与强烈的预设读者期待是唐代诗人以自注入诗的重要原因。诗歌自注的内容指向、人称表述以及诗人整理编集自身作品与诗歌自注使用的密切关联,无不折射出诗人意欲实现其诗歌超越时空恒久流传的诉求。自注在诗歌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解码诗歌文本信息的作用,为不同时代、地域、背景的预设读者提供解读诗歌的依凭,从而尽可能地实现诗歌的有效传播。自注的使用在丰富诗歌文本内容的同时,也因言而未尽生成了新的信息留白,这对诗歌的接受效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