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进步与发展伦理的构建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d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涉及发展问题首要讨论的就是发展本身,即“什么是发展?”“怎么样的发展才是好发展”。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质量要由社会进步来衡量,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实践基础、根本途径与内在动力,印证人类社会不断的由低级走向高级。发展问题变的突出,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发展伦理角度出发反思,理性看待发展与进步,用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发展与伦理的相背离。
  关键词:社会进步;发展伦理;合理性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037-03
  
   一、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发展理论的产生是以发展实践为基础,发展观是对发展的实质性问题的认识和鉴定,是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当我们谈到发展问题时首先摆在眼前的便是发展观的如何演进,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中以“物”的发展观我们称之为传统的、旧的发展观。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一种传统的旧的发展观,是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结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极端的环境保护,二是单一的经济增长。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具体又表现为两种:一是自然中心主义的发展现。这是一种倒退的发展观,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出发,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极端化,人类应该停止工业革命,人为环境服务,回归自然继续过着 “树叶为衣野果为食”的生活。二是单一的经济增长的发展现。这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单纯的只看到物的增长与实现,物凌驾在人之上,把经济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标,经济的增长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旧的发展观它把发展的焦点放在了“物”本身,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只看到物而看不到人,只注重对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人自身,把人变为追求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在追求的目标上,旧的发展观只追求经济上的增长而忽略了处在社会中的其他领域,不重视与其的协同共进,最终造成人与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来看,旧的发展观只看到了当代人的眼前利益要求而忽视了人类的发展的长远利益,是一种极端功利性的发展观,造成了发展与“可持续”的严重脱节。因为自然中心主义的发展观影响有限,所以人们普遍持有的观点是单纯的“物”即就是经济增长,“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开始时秘书长吴丹概括地指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这一极为流行的关于发展的公式,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头20余年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1]也就是说旧的发展观下的发展模式从长远来看事实是,带来的却是高消费的生产方式、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和极端利己的思维方式。在战后三十年的发展实践中工业化的目标因缺乏社会其他方面的条件支持而难以实现,增长并未消除贫困,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或者“无发展的增长”等等奇怪的现象,与此伴生的,诸如,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冲突、政治动荡、生态破坏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未实现增长=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发展合理性的追问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在人类社会不断往前走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凭人的头脑的简单想象。科技的发展,技术革命的推动极大的刺激了社会的发展,发展合理性问题是发展哲学的基本问题,“合理性问题是20世纪后半叶哲学的一大热点”。[2]合理性是人类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自觉反省,是对人类本源问题的进一步探究,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合理性是建立在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和超越之上,它的产生和实现就蕴含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任何合理性社会历史问题都要通过实践来把握,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主体能动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合理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过程才能称之为发展。合理性表现为现实性,而现实性又支撑着合理性,合理性的形成是世界精神发展过程中不断扬弃而日益生成的,具有绝对的超时空性,认为是具有绝对的和谐,合乎理性是永恒不变的法则。哈贝马斯说“哲学在其形而上学和黑格尔以后的潮流正在朝向一个合理性理论的汇聚点奔去。”[4]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的展开是合理性问题的基础和根源,离开实践任何问题都只是空想成为经验主义的哲学问题。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要归结到实践中。也就是说,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发展合理性的标准,合理性存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是静止孤立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只有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环境与总的发展状况才能判别合理性的标准,并使之与时代相结合。不存在超越历史现实永恒不变的合理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发展过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5]因此,任何事物的合理性都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形成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标准。
   三、当代社会进步中发展伦理构建之途径
   1、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之上的伦理构建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6]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空间,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存。随着工业化的推动自然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加速等等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发展伦理观指导下人是自然的主人与统治者,人可以对自然进行为所欲为的征服、统治与支配。自然环境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人自身的利益,所以必须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道德领域,从价值取向上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构建起新的发展伦理价值取向,担负起在人与自然中人所应负有的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主要的也就是要处理好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问题,资源、环境、人口之间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佳契合点。第一,处理好资源问题。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进步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人力资源而言,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诸如土地、淡水、森林资源,虽然有一定的可再生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一旦人们过度的开发和使用,结果可想而知,资源的缺乏甚至物种的灭绝。都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第二,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环境是指人以外的外部世界,它不仅仅是人类的生存场所,也是人类发展的资源,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材料,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环境问题的出现与人类工业化进程同步。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把环境问题加以解决。第三,处理好人口问题。在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中,人口问题是关键。是人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影响环境的变化,也是人制约和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可以说,人口与资源、环境是个双向互动过程,发展的好与坏、进步与否都取决于人本身。正是因为人口过多、过快的增长没有和社会物质在生产能力、速度、规模相一致,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社会的进步,人不仅只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而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创造者。这种新型的发展伦理体系不仅标示着是社会的进步更是发展伦理价值观上的完善,是人们在审视进步与发展问题的一个新视角与新举措。
  2、建立在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伦理构建
  说到人与人的和谐,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经济、政治、文化是其的三个组成部分,社会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发展,共同组成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发展伦理的构建过程中,任何忽视其中一方面的发展都不能称之为社会的进步。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所带动起来的多元文化与多级价值主体想共存的局面,要想突破发展的困境实现社会进步,同时也必须深刻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人与人之间和谐共赢。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德性伦理、情感伦理、家族伦理无一不是反应了人与人是社会生活的主题。毫无疑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伦理构建,第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人是社会人,人要在社会中营造诗意栖居的环境,离不开社会中邻里间的友好亲善、互帮互助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潜能。社会发展中不可能没有冲突,没有矛盾。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必然会存在差异。那么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地减除隔阂,缩小距离,才能使社会健康顺利地发展进步。社会成员只有在其过程中正视这种差异,才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和人之间关系协调、互助与共进,最终实现整个全社会的良好发展态势。第二,人与人和谐中诚信、团结是社会进步发展伦理构建基础。诚信,人际关系中的基本道德约束。一个社会当诚信缺失社会的人就不可能依照社会进步的目标联系起来,社会结构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支撑点而变成成一盘散沙。只有人与人之间一切活动和交往中诚实、不弄虚作假才能实现和谐与融洽。团结,社会进步的基本道德要求。社会团结不仅是社会整合的积极结果,也是人与人关系和谐重要要求。个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需要把自己融入到整个社会当中,也就是说要求社会成员有一种集体意思,构成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相处,才能构成社会团结伦理基础,社会团结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使整个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效率。
   3、建立在人自身和谐基础之上的伦理构建
  和谐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要想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进步,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包括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中如何实现在人自身和谐基础上的伦理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追求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在推动社会和时代进步的过程中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且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发展伦理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只有个人实现了和谐进步才能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在发展伦理层面的进步。为了促使人自身和谐发展,在内容上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因此,一是指自然意义上的人自身的和谐;二是指社会意义上的人自身的和谐。作为自然意义上的人,首先面对的是人本身,要达到和谐,主要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只有满足了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人才具有自身和谐的基础。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因素达不到和谐状态,作为人来说也就不可能以和谐姿态去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人有了较低层次的和谐,才会有更高的追求,才会去努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去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从而达到人的外在与内在的真正和谐。第二,构建人的自身和谐,必须更加注重人在社会意义上的自身和谐。正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7]人的素质高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决定人的自身和谐程度。人的素质越高,道德水准越高,文明化速度越快,就越能促进人的自身和谐。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自身和谐则要求人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又能够有效的改造主观世界,以友好的姿态融入自然和社会。那么,作为人自身的和谐,究其根本也就是人的身心和谐,所谓“身”是指人的身体,是人的自然素质。“心”是指人的心理,是人的心理素质,要想心理健康就需要保持个人的心理平和,提升人的心灵境界。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8]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只有坚持人的身心和谐统一才能保证人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5.
  [2]盖坚科.20世纪末的合理性问题[J].哲学译丛,1992,(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社,1972:18.
  [4]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67.
  [8]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605.
其他文献
柳宗元的文章中有很多动物意象,比如蛇鼠麋等。柳宗元笔下的“鼠”意象极具象征和讽喻意蕴,他不仅在文中揭示鼠类的阴暗本性,还借“鼠”讽喻小人奸佞。本文欲通过对其笔下“
从古代人开始探讨分配问题时,分配就与道德、政治连在一起,和公平、也是正义分不开。公平是分配的最早的基本原则。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市场经济逐渐普及,产生了
对橡胶高产芽接树,在高产季节,适当采用乙烯利复方进行刺激割胶,在4年试用期间和较大面积的推广中,分別增产干胶18.1%和19.4%,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且无不良反应。
目的:建立了采用GC法检测羟乙基哌嗪中哌嗪含量的方法。方法:安捷伦DB-624气相色谱柱(30m×0.32mm, 1.80μm),以高纯氮气为载气,柱流量为0.81mL/min,采用直接自动进样方
阐述了如何在ASP中利用服务器端组件、在PHP中利用GD图库实现Web数据库的图形报表显示 ,并给出了实现过程
介绍了一种根际土壤pH值的测定方法。初步研究了不同形态氮对烤烟根际非根际土壤pH值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报道了10种杀虫剂对辣椒上桃蚜的药效试验结果。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40%一宝乳油1500倍液,7.5%虫霸乳油油2000倍液和2.5%功夫乳油2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药后5d防效在99%以上;20%灭扫利乳油,2.5%敌杀死乳油和20%速杀丁乳油各1000倍液
s/4·d/2、s/3·d/2和s/2·d/2三种割制对胶树乳管的蔗糖供应和转化方面的影响基本相同;s/1·d/2全螺旋隔日割制胶乳的蔗糖含量较低,而还原糖含量较高,表明
本文主要讨论基于Internet的代理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应用,根据代理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开发了一个在电子商务中重要应用系统-互连网上的购物系统CyberMarket。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经了艰辛的求索过程,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地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建国60年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