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腭裂患儿下颌骨三维稳定结构的探索:从8岁到12岁

来源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下颌骨生长发育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三维结构,为下颌骨的三维重叠提供依据。

方法

样本由17例唇和/或腭裂术后患者组成,每位患者都有两个CT影像资料,两次CT拍摄间隔平均3.7年,患者首次拍摄CT年龄(8.7±0.8)岁(T1),末次拍摄年龄为(12.4±1.5)岁(T2)。经过统一头位校正后,进行定点测量。标志点包括颏部的Pog,下颌联合内侧骨皮质的C、D和E点,颏孔前缘点MFA,颏孔点MF以及下颌孔点MdF。测量C点到以上所有标志点的距离,分析距离的变化来评价标志点的稳定性。同时,我们评价了标志点定点的可重复性。

结果

从T1到T2,C到D、E及Pog的距离变化均值均<0.30 mm,标准差<0.62 mm,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4个点的定点在三维方向上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克伦巴赫α>0.98);C点到左右侧颏孔的距离分别变化了(0.99±1.00) mm和(0.93±1.16) mm;C点到左右侧下颌孔的距离分别变化了(5.48±1.70) mm和(5.14±2.23) mm;颏孔间宽度和下颌孔间宽度分别增加了(1.21±1.06) mm和(4.06±1.31) mm。

结论

从8.7到12.4岁,颏前点和下颌联合内侧骨皮质下部相对稳定。下颌神经管在此期间发生了变化,颏孔处的生长量较小,下颌孔处在横向和矢状向都有明显的生长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美学理念的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浙江大学明州医院收治10例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扩创后创面面积5.0 cm×3.0 cm~11.0 cm×7.5 cm。根据术前穿支探测结果在同侧大腿外侧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采用基于美学理念的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经暗道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5.5 cm×3.5 cm~
目的分析多效生长因子(si-PTN)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18例瘢痕增生患者,从18例患者术中切取的新鲜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提取原代瘢痕成纤维细胞,构建si-PTN细胞系。构建成功后,将对数生长期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si-PTN组和对照组,分别转染2 μg si-PTN及对照无意义小链。采用MTT、PI染色及Annexin V-FITC
目的探讨额肌环扎缝线悬吊法治疗低龄幼儿(≤3岁)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采用改良缝线悬吊法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11例(16只眼),男7例,女4例,年龄1~3岁,平均26.3个月。每只患眼用内、中、外3组缝线,一端固定于睑板上缘,另一端采用环扎固定法,使缝线固定于额肌肌束上,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并于术后1周及6个月时对患眼
目的探讨耳廓及耳周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长峰医院外科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耳廓及耳周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患者行无水乙醇栓塞治疗,将无水乙醇分次经导管或直接经皮穿刺注射到畸形血管巢内,每次注射乙醇时均作血管造影,手推造影测算畸形血管巢的体积以及注射的压力和速度,注射造影剂速率通常为0.2 ml/s,畸形血管巢体积等于造影剂充满畸形血管巢的剂量。
期刊
利用大网膜行乳腺肿瘤整形是近20年来兴起的新技术,作者回顾了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资料,对大网膜乳腺肿瘤整形的历史、手术适应证及美容评判标准、大网膜的获取方式及组织瓣的选择、术后并发症、肿瘤安全性、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大网膜行乳腺肿瘤整形的现状。
目的探讨仰卧位4+1照相法在重睑成形术止停点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将158例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睑成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79例患者采用仰卧位4+1照相法判断手术止停点;79例患者采用传统观察法。仰卧位4+1照相法组:术者位于头侧拍摄患者平视、闭眼、上看和下看的眼部动作,共4张照片,观察双侧重睑线、重睑线上下组织及上下睑缘等情况的指标。术者再于患者尾侧呈
目的本研究对51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其治疗前后及治疗中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计算,探究切牙角度及软组织侧貌在各治疗阶段的变化,分析拔牙设计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成年骨性Ⅲ类错患者51例,根据上颌拔牙与否分为两组,拔牙组:上颌两侧分别拔除一颗前磨牙,21例;非拔牙组:上颌未拔牙,30例。取治疗前(T0)、正颌术前一月(T1)、治疗后(T2)三个阶段的头颅侧
骨性Ⅲ类错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发育性错畸形,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加重趋势,对患者的口腔功能、面部美观及心理健康等有严重影响。在患者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可通过上颌前方牵引,促进上颌骨发育,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为患者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目前,关于前方牵引的时机、方法及长期稳定性等尚有争议,以下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