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与我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ONGQ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濯同志病重的时候,从医院里打电话给我,说给我一个惊喜;他告诉我,在伪满洲国发表作品的一些作家,经过实事求是地审定,不能一概定位为汉奸文人,应以文章为具。以往那种情绪化的定位不科学。还嘱咐我一定要找到那个时代很有名望的女作家吴瑛。他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大系(1937~1945)选入了吴瑛的作品。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了,康濯同志却去了。我未能完成他的嘱托,我没有找到吴瑛,那项关怀对我们曾生活在沦陷区的作家来说,是真正的纶音。
  我辗转地得知到吴瑛的确切情况时,她已经弃世十多年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躲避当时气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吴瑛隐姓埋名,在远离故土的长江之滨,谋得了一份县文化馆的小差事,有苦难诉、悒郁无言,带着她控诉的笔,在四十刚过的华年,含恨而死。
  “历史”这个复杂的过往,并不会因为部分人有了清醒的认识便可以尘埃落定。在钦定的历史宜粗不宜细的框架下,淹没的岂止是成千上万的无辜。我寻觅着能为吴瑛说句公道话的机会,每每碰壁。我只好自恰,我想:连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也有人只从1937年算起,八年抗战人人耳熟能详,1931年到1937年,连抗联名将、共产党人杨靖宇将军尚未能大张旗鼓地进入抗日救亡史的视野,那个国民党的马占山撑起的抗日大旗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似乎东北只剩下了汉奸。因此,你在满洲国的时空下,舞文弄墨,不是汉奸是什么?你要为汉奸正名,对不起,请稍候。
  信息来了,加拿大卑诗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诺尔曼·司密斯给我来了封信,说他博士论文的主题,是东北沦陷区的女作家。信是用英文写的,我赶忙又查字典又向人请教,明白是明白了一些,却没有捕捉到论文的核心。我与此洋博士生并无瓜葛,想不出他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冷门,很可能他担心我的英文水平,又把他努力用中文写就的答辩稿寄给了我。
  文章的核心闹清楚了,使这位博士生倾心的是东北女作家的“忍耐”,因为,在那种殖民地高压的环境下,不但未写谄媚的文字,且足足地暴露了黑暗面,为讴歌的皇道乐土道出了逆耳之音,真格是勇气非凡,忍耐非凡。司密斯评价为:这是女性的奇迹。
  其实,这个奇迹对我们来说,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头上两重天,伪满一层、日帝又一层。升斗小民,第一是要活下去,要活、活得有良心,就得忍耐。洋博士生活在相对自由的天下,与“忍耐”不沾边,他当然只有惊震于满洲国女作家们的“庞大忍耐”了。
  我很想把洋博士这番心意说给中国读者,我这个边缘之人,与传媒了无过往,想不出短文投给哪个刊物能被启用。这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约我参加一本新书《我家》的座谈会。《我家》梳理了情感、理性双错位时代中的一家人的故事,那无辜的一家六口人中,五人曾坐牢,一人送命。可以说他们是秉着良心忍耐到了极限。出版社约我评书,触动了自己心中的块垒,往事如烟,我噙泪难言,说了几句题外话,唤起了同座的《博览群书》主编常先生的同感,约我将发言定稿交他发表。
  常主编的相约,使我意识到了实事求是的论述正在逐渐成为可能。我欣喜地写下了怀念吴瑛的短文《一代故人》,寄给《博览群书》,并提出三个不情之请,希望能将司密斯的中文手稿原样发表。这多少有些赌气成分,是我的小心眼:“看看吧!老外是如何评价满洲国女作家的。”  《博览群书》发表了我的小文和司密斯的手迹,司密斯据此和通过的论文一起向加拿大政府申请研究经费。加政府批准了,助他继续去英国的牛津大学、美国的华盛顿大学继续研究,他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华盛顿大学的硕士学位。随着这位洋博士的努力,中国沦陷区文学在欧洲大地、美洲大地风光露面。他的博士导师温哥华资深教授、亚洲史专家史恺悌(一个起了中文名的老外)为此十分欣慰,鼓励他好好干,说他添补了加拿大研究东亚史的一项空白。
  如今,司密斯在牛津大学,在华盛顿大学,在滑铁卢大学讲述东北沦陷文学,还应约在2004年夏威夷召开的世界笔会上讲评了他的研究,获得了好评,我的心病也因此有了化解,那个温文典雅,外形隽美,内心刚烈的吴瑛也在典籍中复出,向世界呈现了她那不平凡的一生,她那不平凡的个性,展示了中华女儿的旖旎风貌。
  一位世界级的哲人说:一个民族在她上升的过程中,用哪种方式与过去告别,将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
  《博览群书》刊出的吴瑛介绍,是种与过去告别的可贵方式吧!
其他文献
在人类历史上,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第一次将“科学”与“欲望”提升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并以此造就了丰富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然而,科学的“精确性”与欲望的“无休止性”也同时将人类带人了“无思”的境地,换句话说,生活在科学框架中的现代人在“永远向前”的欲望推动下忙忙碌碌、匆匆向前而难得“停下来思考”,思考“我们正在做什么”,生活由此趋向庸碌与虚无。在此情景下,以“反思”为核心的哲学应当介入
期刊
在当今教育领域,“没有研究的政策不可能成为好政策”、“不关心政策应用的研究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研究”的研究理念与价值追求,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总是被看作是教育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的课程问题。特别是目前在急切的“赶超”意识驱动下,我国的课程改革正进行的轰轰烈烈之际,为了避免以往我国教育改革中由于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而屡屡出现过的“赶时髦”、“一阵风”的弊病,探求课程与政策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
期刊
叶秀山先生的这部论文集是“纯粹哲学丛书”之一,涉及十位哲学家的主要或部分哲学思想。各篇论文在诸位哲学大家的思想中间推演勾连,剖疑解难,把西方哲学近代乃至古代哲学移步现代哲学的理路开显出来;同时,所涉及的每个问题都不离哲学根本,在哲学的行程中谈论哲学的创造性,直指哲学的未来。这样把学问做到通透,才可以有纯粹的哲学。    通:理路的开显    叶秀山先生通过研究、梳理并凸显从康德到列维纳斯之间的几位
期刊
1978年9月12日,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夏征农,致信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周扬,就文艺界“两个口号”论争的评价和方兴未艾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汇报了上海的情况。在粉碎“四人帮”后真理与谬误的较量中,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前一个问题是文艺界拨乱反正的先声;而后一个问题则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封信就有了一些史料价值。现将这封未刊信转录
期刊
一    2004年正月初四,来新夏先生应邀自津门来京,又一次在国家图书馆作公益学术讲座,晚上我到他下榻的宾馆看望。因为鹭江出版社组编的《名师讲义》刚刚出版了他的《古籍整理讲义》,所以他也知道我与闽地出版社有些联系,席间就顺便提到因为《林则徐全集》的因缘而为海峡文艺出版社选编了一本个人随笔集。不意在暑假将尽时就收到了来先生赐示的《学不厌集》。集子还有副题:“来新夏学术随笔自选集《问学编》”。题签显
期刊
读了《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心里只觉得很“堵”,作者提出了中华民族是古犹太人的后裔等等,对这样的设想,我不想多说什么,中华民族是哪个民族的后裔还是中国土著甚至是天外来客,人们都可以去自由想象、任意猜想。但这本书在历史知识、语言知识和逻辑论证方面的常识性错误,让你不能不“堵”啊。  先说历史知识方面的常识性错误吧。该书说,三星堆文化大约在3000年前,而该书在讨论三星堆文化的历史来源的时候,更多是运用几
期刊
《当代课程问题》中讨论的若干课程问题,都可以落实为教学问题,而教学过程中师与生教学智慧的被充分发掘、充分尊重是学校、课程等良好运作的前提。第二编和第四编中的数篇论文有一个相似的主题,那就是深切关怀现实处境中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生活状态。不论作者倾向于认为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支持人本主义的教学还是其他,以往常见的争执与辩驳在文中化作相互支撑的力量,共同构成了这场交织着科学与人文光辉的教学智慧之盛宴。 
期刊
我是因喜欢相声,倾慕侯宝林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走近这位大师的;也是因为倾慕他而有《论侯宝林的相声艺术》论文发表,才在八十年代初晋升为副教授;还是因为他的提携、推荐,我的专著《中国的相声》得以出版,此后不久我便升为教授。侯宝林对他的儿女们总是耳提面命地说:“别忘了你们吃的每一粒米穿的每一布丝儿都是相声给的。”故也鹦鹉学舌地向我的儿女们重复着粒米寸布和相声的干系。  “反右”以后,我的“作家梦”破灭,
期刊
译事艰难,关于这一点,认真从事过翻译工作的译者与认真从事过翻译著作编辑工作的编辑最有体会。翻译之所以艰难,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因”上讲,“理解的通天塔”和“翻译的通天塔”不可搭建,“译不准原理”似乎具有普遍必然的“先天综合”性质;从“内因”方面讲,生有涯而知无涯,更何况当今之世知识和信息随时都在发生“爆炸”,不但像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已无“复活”可能,即便精通一门
期刊
乙酉年伊始,《博览群书》欲开一新栏目,曰“社长荐书”。  “社长荐书”,所见多矣,无非自吹自擂,王婆卖瓜之类也。余以王婆为鄙,乃请曰:“社长荐书,当以不荐本版书为约,取其公正也。唯此,方可见真好书。”主事者同意,并邀余开篇。不才愚钝而好事,乃欣然允诺,愿效抛砖之劳焉。  《狼国腾》 姜戎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有一个坏脾气——不看畅销书,越畅销的书越不看。复旦的社长贺圣遂哂曰:朱某人血统卑微,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