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就业期望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望和向往,是希望自己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和信念,本文通过调查并分析相关数据,从理论上探讨了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的影响因素,并就如何缩小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对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对策的思考。
关键词: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 实际就业 职业生涯
中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就业形势、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高校毕业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后出现的又一个新热点。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认为引起大学生毕业失业原因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并认为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需要高校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尽量贴近社会需求;要解决选择性失业,则要求大学毕业生根据需求与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为此,我们展开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体系研究非常有意义,有利于提供进一步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个性化指导服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就业期望调查现状
期望是指对事的前途有所希望和期待。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就业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由此可见,就业期望本身并不存在高或低的问题,过高或过低是相对于就业期望值而言的。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报告会、讲座、访谈、跟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综合,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得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值关联性的一些结论。我们对河南省属高校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对象2000人,随机问卷,其中毕业生500人。本调查问卷通过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相关问卷查看http://www.zepc.edu.cn/zs/jydc。
1.1 大学生就业期望行业调查。在就业行业期望上,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低年级最期望是高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业如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77%),而高年级最看重的是稳定、社会地位的行业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70%),而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缺遭受冷落(23%),即使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工资待遇并不低。可见就业期望中行业歧视依然存在。
1.2 大学生期望中就业方式和地点。在就业方式中“先就业再择业”一项是最多(75%),而且男生与女生、高年级和低年级的选择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而相当的一部分人选择直接创业或者合伙创业较多(10%),一次性就业(30%)已不再是大学生的首选,这也是严峻就业环境下一种被动选择,可见在就业方式中大学生是比较理性和客观实际的。大学生就业地点问卷大城市(24%)、学校所在地(40%)、生源地(24%)、西部地区(10%),此次问卷显示郑州、洛阳高校等地学生选择学校所在地就业主要显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和前景。可见大城市仍吸引一部分同学带着梦想去闯,而城市的发展前景成了大学生的首选,女同学选择回生源地要高于男同学,这可能与大学女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较弱有关。影响工作地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当地的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机会,其次是生活环境和亲友关系。
1.3 就业岗位与专业关系。我们无论是在问卷还是访谈的过程中,都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将来的工作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的问题并不是十分在乎。一来可能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并不如他们自己最初想象的那样;二来是因为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能找到真正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同学并不是很多,所以影响到了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期望。这显然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且在学习自己专业的过程中他们都选修或者旁听自己喜欢的课程,以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处理好职业和专业的关系已成为大学生的共识。
2 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差异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必须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相一致。从理论上说,社会在一定时间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致固定的数字,而这一数字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说,如果忽略其他变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时,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就业期望值必然会较高一些,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时,就应当适当调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校毕业生择业是一个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定位、调适、和谐的过程,如何在双向自主择业模式中,认真分析研究现状,不断探究找寻其中的原因, 从中寻找指导对策的实施方向,促进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值。
2.1 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在中国,农民工找工作较为容易,大学生找工作较为困难。这主要是由经济结构所导致的。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从而造成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异性。
2.2 就业市场信息。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现有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
2.3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4 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2.5 大学生自身原因。学生仍然期望过高,缺乏求职技巧,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求稳、求近、求轻”、“等、靠、要”等传统的不切实际的观念,严重阻碍其实际就业。在对职业期待中,存在着岗位认知偏差、狭隘地区倾向、收入补偿心理等明显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定位,并且程度不低。
3 改进措施
3.1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当与其自身条件相适应。即使是在同一年度、同一地区、同一大学、同一专业的学生,其个体差异仍旧是极其明显的,在就业过程中,正确调整个人期望值还必须与自身潜力、技能、学业水平等自身因素密切联系起来考虑,否则势必陷于郁郁寡欢、满腹牢骚、一事无成的境地。从理论上说,社会在一定时间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致固定的数字,而这一数字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定时期总会对某些专业类型的毕业生有相对集中的需求(或者不需求),降低期望值vs提高“就业力”是努力的方向。
3.2 加强对高等教育各环节的指导和服务,降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是比较注重社会需求的预测和相关信息的发布的,国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首先是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体现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多方面参与,这是市场化的重要基础,其运行机制是市场机制。各级高等教育招生部门应该加大对各类专业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位的情况介绍,为高考生报考高校和专业提供各类形式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以减少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性,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3.3 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高校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是降低大学生偏高就业期望的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研究水平和素质建设。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使就业工作开展真正贴近学生需求,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使其功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3.4 大学生自身要注重提高自己职业的技能,增强自己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应根据社会需要,加强学习、主动提高、完善自己,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不要急于在短时间内招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就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整体状况而言他们的期望值有点过高,但相对理性;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实际的因素,也有大学生的主观原因,这需要企业、学校、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让其主动调整的就业期望,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的原因分析[J].高校教育研究, 2004(04).
[2]王玉辉,涂杜思.高校毕业择业期望、心态与实际就业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04.
[3]韩翼祥,翁杰,周必彧.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中国人口科学,2007.03.
[4]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5]曾向昌.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分析研究,高教探索,2007.02.
[6]吴薇,吴瑞君.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关联性的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7.09.
基金项目: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资助项目(JYB2011169)
作者简介:尚玉琴,(1965—),女,河南省郑州人,教授,工学硕士,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能源、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关键词: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 实际就业 职业生涯
中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就业形势、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高校毕业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后出现的又一个新热点。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认为引起大学生毕业失业原因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并认为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需要高校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尽量贴近社会需求;要解决选择性失业,则要求大学毕业生根据需求与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为此,我们展开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体系研究非常有意义,有利于提供进一步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个性化指导服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就业期望调查现状
期望是指对事的前途有所希望和期待。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就业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由此可见,就业期望本身并不存在高或低的问题,过高或过低是相对于就业期望值而言的。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报告会、讲座、访谈、跟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综合,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得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值关联性的一些结论。我们对河南省属高校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对象2000人,随机问卷,其中毕业生500人。本调查问卷通过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相关问卷查看http://www.zepc.edu.cn/zs/jydc。
1.1 大学生就业期望行业调查。在就业行业期望上,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低年级最期望是高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业如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77%),而高年级最看重的是稳定、社会地位的行业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70%),而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缺遭受冷落(23%),即使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工资待遇并不低。可见就业期望中行业歧视依然存在。
1.2 大学生期望中就业方式和地点。在就业方式中“先就业再择业”一项是最多(75%),而且男生与女生、高年级和低年级的选择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而相当的一部分人选择直接创业或者合伙创业较多(10%),一次性就业(30%)已不再是大学生的首选,这也是严峻就业环境下一种被动选择,可见在就业方式中大学生是比较理性和客观实际的。大学生就业地点问卷大城市(24%)、学校所在地(40%)、生源地(24%)、西部地区(10%),此次问卷显示郑州、洛阳高校等地学生选择学校所在地就业主要显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和前景。可见大城市仍吸引一部分同学带着梦想去闯,而城市的发展前景成了大学生的首选,女同学选择回生源地要高于男同学,这可能与大学女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较弱有关。影响工作地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当地的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机会,其次是生活环境和亲友关系。
1.3 就业岗位与专业关系。我们无论是在问卷还是访谈的过程中,都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将来的工作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的问题并不是十分在乎。一来可能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并不如他们自己最初想象的那样;二来是因为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能找到真正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同学并不是很多,所以影响到了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期望。这显然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且在学习自己专业的过程中他们都选修或者旁听自己喜欢的课程,以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处理好职业和专业的关系已成为大学生的共识。
2 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差异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必须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相一致。从理论上说,社会在一定时间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致固定的数字,而这一数字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说,如果忽略其他变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时,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就业期望值必然会较高一些,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时,就应当适当调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校毕业生择业是一个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定位、调适、和谐的过程,如何在双向自主择业模式中,认真分析研究现状,不断探究找寻其中的原因, 从中寻找指导对策的实施方向,促进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值。
2.1 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在中国,农民工找工作较为容易,大学生找工作较为困难。这主要是由经济结构所导致的。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从而造成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异性。
2.2 就业市场信息。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现有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
2.3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4 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2.5 大学生自身原因。学生仍然期望过高,缺乏求职技巧,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求稳、求近、求轻”、“等、靠、要”等传统的不切实际的观念,严重阻碍其实际就业。在对职业期待中,存在着岗位认知偏差、狭隘地区倾向、收入补偿心理等明显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定位,并且程度不低。
3 改进措施
3.1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当与其自身条件相适应。即使是在同一年度、同一地区、同一大学、同一专业的学生,其个体差异仍旧是极其明显的,在就业过程中,正确调整个人期望值还必须与自身潜力、技能、学业水平等自身因素密切联系起来考虑,否则势必陷于郁郁寡欢、满腹牢骚、一事无成的境地。从理论上说,社会在一定时间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致固定的数字,而这一数字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定时期总会对某些专业类型的毕业生有相对集中的需求(或者不需求),降低期望值vs提高“就业力”是努力的方向。
3.2 加强对高等教育各环节的指导和服务,降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是比较注重社会需求的预测和相关信息的发布的,国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首先是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体现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多方面参与,这是市场化的重要基础,其运行机制是市场机制。各级高等教育招生部门应该加大对各类专业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位的情况介绍,为高考生报考高校和专业提供各类形式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以减少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性,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3.3 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高校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是降低大学生偏高就业期望的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研究水平和素质建设。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使就业工作开展真正贴近学生需求,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使其功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3.4 大学生自身要注重提高自己职业的技能,增强自己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应根据社会需要,加强学习、主动提高、完善自己,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不要急于在短时间内招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就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整体状况而言他们的期望值有点过高,但相对理性;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实际的因素,也有大学生的主观原因,这需要企业、学校、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让其主动调整的就业期望,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的原因分析[J].高校教育研究, 2004(04).
[2]王玉辉,涂杜思.高校毕业择业期望、心态与实际就业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04.
[3]韩翼祥,翁杰,周必彧.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中国人口科学,2007.03.
[4]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5]曾向昌.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分析研究,高教探索,2007.02.
[6]吴薇,吴瑞君.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关联性的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7.09.
基金项目: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资助项目(JYB2011169)
作者简介:尚玉琴,(1965—),女,河南省郑州人,教授,工学硕士,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能源、学生就业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