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再不旅行就老了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第一次看毕淑敏的作品是《紫色人形》,在一块旧油布的中央两个紧紧依偎在一起的淡紫色人形,见证了一对重度烧伤夫妇用生命作为誓言的爱情。之后,陆续拜读了毕淑敏的《血玲珑》、《拯救乳房》,直到2012年,在东单三条协和礼堂,终于见到了这位普通得如同邻家阿姨般的著名女作家,那一次,她笔下人类祀病毒殊死抗争的《花冠病毒》的故事让记者忍不住落了泪。如今,年过花甲的毕淑敏又推出了新书——《非洲三万里》,用一场期盼了半个世纪的旅行把真实的非洲展现在读者眼前。
  从10岁到60岁,跨越半个世纪终四非洲梦
  《非洲三万里》是63岁的毕淑敏乘坐蒸汽机车“非洲之傲”,从南非的开普敦一直走到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潜心闭关一年后写下的旅行心得。正如她在该书的序言中写到的那样,“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相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旅行。”去往这个全名叫“阿非利加洲”的地方,是毕淑敏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梦想,“我从10岁左右有这个想法,到60多岁才得以实现,这中间跨越了半个世纪。”为什么要去非洲,毕淑敏觉得喜欢一个地方不需要理由,“如果一定要找三个理由,那我尝试着回答:1.非洲是人类发源的地方。2.非洲有非常多有趣的自由自在的动物。3.非洲神秘古老的文化。”
  在去非洲之前,毕淑敏对非洲的了解很有限。到了非洲之后,她有了不同的感受,“我之前觉得非洲的动物特别多,好像到处都是动物世界。(其实)除了特定的国家保护区外并没有那么多的动物。但是整体说来,非洲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是非常良好的。当你去之后就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比如非洲历史上对于种种的过去事情的宽恕,以前就没有体会到,这次就深深体会到了。”华淑敏讲述的很多非洲故事都离不开“宽恕”二字,例如她在南非最大的贫民窟索韦托实地考察,以惨死的黑人孩子海克特·皮特森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却不会售卖他死亡时的照片,因为“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南非人民的宽容让毕淑敏感触颇深,“我在非洲看到这样的宽容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因为我们要时刻牢记的不是『九恨,而是宽恕。”
  毕淑敏曾经说过,“旅行有层次的不同,有点像我们到海边,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这次的非洲之行她究竟得到了什么?毕淑敏的回答很幽默:“算是在齐胸深的水里得了几条带鱼吧。”
  下一个目标是南极,想趁自己耳不聋眼不花时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在《非洲三万里》一书中,毕淑敏写到了一位“非洲之傲”列车上最老的乘客——87岁的史密斯先生。如果只是数护照上的印记,他已经到过113个国家。在他看来算是真正到过的国家,大约有90个。这些年,毕淑敏也走了很多地方,“我大概走了70个国家吧,实在是不太多。而且走过的地方越多,就发现自己所知更少。”而她的下一个目标则是神秘的极地一南极。“我确实在救南极之旅的准备,还在看很多书,充满了一种欣喜的期盼之情。”毕淑敏去南极并不是为了探险,“我去极地,不是去参加行走极地那么高端勇敢的事业,我只是想做一个一般的旅行者去极地看一下,所以和真正的极地探险者还是距离很远的。”谈起旅行的意义,毕淑敏表示:“我可以去看这个世界,去看美丽壮观的自然界的风景,我可以去看各种各样的人,我可以去看世界上到达鼎盛时期的文化遗址,所有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纪念,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旅行最大的意义。”在毕淑敏看来,行走不一定要去远处,“从广义上来说,行走就是去看这个世界上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到达的地方,在那里寻找一种更深刻的体验。行走不一定非要去远处,在近处也可以行走,我们也可以从大自然那里得到很多启示。”
  比起“旅行”一词,毕淑敏更喜欢“旅游”。“‘游’是水字边,在水里面游的时候是比较轻松的,没有阻力,会和自然有一个真实的亲切的接触。我希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处走动的时候,有一种在水里游动的感觉。我想趁着自己耳不聋眼不花之时,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和大家分享我的印象。”
  互联网为我的写作带来了很多变化,更加激励一个孤独写作人的勇气和坚定
  毕淑敏近几年的新书,如《藏在这世界的优美》、《非洲三万里》等,都在讲述去世界各地旅行的故事,对于小说创作她又是怎么想的呢?“我现在60多岁了,像南北极比较遥远的地方,如果到了70多岁再去,就太艰难,也给别人好(多)麻烦。所以趁现在手脚灵便,就先去旅行,我想我会继续创作小说,那是我最美好的梦想。”在毕淑敏看来,写作要有一些必要的条件,“我觉得写作必须要有自己的思索,必须要有相应准确的资料,必须要有优美的语言,必须要设身处地写出自己最感动的东西,如果都具备了自然最好,如果有一两条不具备,我是不会开始写作的。”毕淑敏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因为“生活本身是很美好的”,“尽管当中有很多忧伤,也有很多低谷,也有让我们悲痛的时刻,但是生命本身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是我们每一个人要珍惜的。看看天,看看地,看看植物,就会有不一样的欣喜。”
  如今互联网的发达,让很多网络作家崛起,一部部热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互联网也在影响着毕淑敏的生活,“互联网为我的写作带来了很多变化,平常写作的时候,一个人在那里埋头写作,你不知道读者,也看不到他们。但是互联网让我和千千万万的读者有了血肉相连的联系,会更加激励一个孤独写作人的勇气和坚定。”对那些有写作梦想的人,毕淑敏有自己的建议,“我觉得还是不要为了金钱、为了出名、为了炫耀写作,应该真诚地有感而发,愿意和更多的人有思想上的火花。不要问结果,立志耕耘吧,有所思,有所想,就把它记录下来。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我们的信息会变得更加的通畅,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与人分享的写作途径,我觉得形势大好,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其他文献
大家好,我是李中华,很高兴今天能够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个人的飞行经历和感受。  1989年9月,空军到航空兵部队选调试飞员,我报了名,也被顺利地选到了空军试飞部队。能有机会带着自己的梦想去飞行、去实践,我觉得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按照试飞计划,我相继完成了歼-10飞机的最大马赫数、最大起飞重量、最小滑跑距离等一些极限数据的试飞任务。在定型之前,就剩下了一个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低空大表速飞
期刊
与同仁兄相识忽忽四十余年矣。1957年我入美院读美术史系,越明年,转中国画系。同仁高我一班,应称学兄。知其从学黄胄,名师高徒,信为不虚。  同仁质朴其外、高华其内;冰清其性、烈焰其情,具有大艺术家不可或缺之素质。而为人又笃厚诚挚,自少及长,自长及老,凡生活中琐碎事、麻烦事、劳而无功事、无名无利事皆加诸其身。彼毫无怨怼,欣然而往,此种情状,令我不平,而同仁惟憨笑而已。  他又是一位敏于所感、情至筆随
期刊
秦商也称陕商,被认为是中国按地域亲缘关系最早出现的商帮,历史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西口”这些家喻户晓的词都是因秦商而来,可以说秦商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一块“活化石”。近日,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剧中主人公原型、真实的周莹又称“安吴寡妇”,就是一代秦商中的传奇女子。  18岁孤身撑起一个家  一百多年前,她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独创精神,将一个即将倒闭的商业大厦建成商业帝国;因捐资助饷被
期刊
卢志学,1941年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96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沈阳市文史馆馆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历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沈阳美术家协会主席、沈阳画院院长、辽宁省高级职称评委等职。  现任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东北画院院长、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一级创作员、中国扇子家学会艺委会副主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特聘画家。
期刊
拿山西大同话往北京话里掺和,确实让人觉得不着调(diao)。因为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山西话则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的话相近,属于西北方言。  100元纸币刚面世的时候,北京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个外地人在北京坐公交车买车票,拿出一张面值10元的纸币,伸到售票员面前说:“见过吗。”  售票员一听这话,心说:嘿,这不是跟我叫板吗?他陡然色变,立马儿掏出一张面值50元的票子,在
期刊
春光流韵,诚有幸会,不期欣遇,得王同仁先生人物画集,流遁往返,不忍释怀,曾醉心五代、宋元人物画经典之作,常叹古人简易通神,今人不复简古,今见先生笔墨,以肉眼之篙择,立画体之树骸;追生命之本真,成笔墨之峻骨,真可谓为当世梁楷,不畏言过,只恐未述精核!  飞动、凝重、简练;焦墨、重墨、枯墨;虚实、空间、飞白,些小的画面铭记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笔简形概,情真意远,通体灼光,赫然矗立的鲜明人物,构筑成王同
期刊
国人喜欢把工作说成“饭碗”,真是既朴实又形象,盖因民以食为天吧。而饭碗不过是吃饭的家伙儿,若仅具备端着饭碗的“才能”,那么即便金饭碗在手,也免不了吃穷。因为再好的碗也不能产“粮”产“饭”。有的人没了铁饭碗,又不肯择那泥碗、瓷碗,就只好坐在家里画”碗”充饥;有的人,从不在乎饭碗的“金属”成分,只用自己的手端自己的碗,自己找“饭”自己做“饭”。结果,不被看好的泥碗、瓷碗,端得满满当当、结结实实、长长久
期刊
1968年,当肯尼斯·库珀的《有氧运动》一书首次出版时,全美大约只有10万人进行慢跑锻炼。45年过去了,这一数字如今早已突破了3000万,由库珀所发明的“有氧运动”一词被正式载入《牛津英语词典》,而曾被《新闻周刊》誉为“保健圣经”的《有氧运动》一书也被翻译成41种文字,发行约3000万册。正是这本书,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健康革命。  周游50个国家“布道”  45年来,头顶“有氧运动之父”、美国前总
期刊
日前,武汉大学的微机电教室里,一名下肢残疾的少年,手扶轮椅端坐于教室,正用心地讲解着他刚刚设计好的电脑软件。屏幕上的软件设计精美、思路缜密,博得了师生们发自内心的啧啧称赞。1年前的高考期间,朱志强考出高出一本线122分,总分645分的罕见高分,成为当地学子中不折不扣的“轮椅学霸”。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妈妈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母子俩相依为命,用一双腿走出了两个人的精彩人生……  儿子罹患“脊膜膨出症”
期刊
阿尔法之父:杰米斯·哈萨比斯  被称作“阿尔法之父”的杰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是华人和希腊人的混血儿。英国《连线》杂志报道,这名颜值平平的英国人工智能工程师4岁时对父亲和舅舅玩的国际象棋产生兴趣,从而开始学棋。请看这名国际象棋神童华丽丽的战绩:5岁,参加英国国内比赛;6岁,伦敦8岁以下锦标赛冠军;9岁,英国11岁以下国家国际象棋队队长。英国当时在国际象棋领域的水平世界第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