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松 武状元传奇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lif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培松(公元1855年~公元1925年)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是清末光绪朝武状元,也是清末民初的军政界闻人。他生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祖籍南安。一说是安溪尚卿人。
  魁星踢斗
  黄培松少年习文,数次到泉州府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到功名。天生身材壮实、膂力过人的黄培松因此放弃以文求仕的道路,转而弃文习武。
  当时的青少年多从文学科考入仕,竞争激烈,考武举的人则相对少,竞争压力也相对小,黄培松别走奇径,照道理说虽然也同样付出艰苦努力,但成功的机率却相对大。然而有所谓“穷习文,富习武”,是说贫穷人家的子弟要想有出息,最好的选择是读书科举,因为学文考试在经济上相对节省些。而通武举求仕则需要拜求良师、置办石锁、刀枪剑戟甚至是马匹等训练装备,经济不佳的人家是无法问津的。因此当时黄培松习武不被乡人们看好。但父亲黄嘉淑却大力支持,加之他本身也勤学苦练,不久后黄培松投拜晋江罗溪(今属洛江区)武举人黄纪堂为师,黄纪堂念在黄培松同为黄姓宗亲,又见黄培松聪明敏捷而又肯吃苦勤练,就予以悉心指导、从严督教,使黄培松的武艺迅速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丙子科武举,黄培松脱颖而出,获乡试第二名;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庚辰科武科会试,获第一名,紧接着黄培松以优异的表现得以参加武科殿试。
  相传黄培松参加殿试时,在刀术考试中突然失手,大刀几乎着地的危急瞬间,他敏捷地一脚踢向刀身,使大刀凌空飞起,随之又迅速伸手接住刀柄继续演练。演练结束后,主考官召问他抛接大刀的新奇招法有什么说法,他灵机一动地回答说,这招叫作“魁星踢斗”。最后主考官们一致认为黄培松的武艺有所独创,又兼通文墨、应答顺畅,于是评判他为本年的武状元,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钦定为武科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至此黄培松终于功成名就。
  “豆豉脯发芽”
  依照当时的传统,黄状元必须返乡时省亲,这时又产生了一段有趣的传说,黄培松殿试高中头名武状元的捷报传回乡里,乡党挂匾张旗,红毡铺地,鼓乐喧天,欢天喜地地迎接黄状元回乡省亲,黄培松的老爸黄嘉淑想起儿子弃文学武时,屡屡被人鄙视,有人还讥笑说他们黄家想要让“豆豉脯发芽”——即想叫已经发酵制成豆酱的豆子抽苗发芽,简直是异想天开。今天儿子终于扬眉吐气、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一洗当初被人看不起的耻辱,到处满耳祝贺、恭维之辞,没人再说起什么“豆豉脯发芽”之类的风凉话了。黄老爹就想出出多年闷在心里的一口气,故意吩咐厨师制作一道咸得要命的炒豆端上酒席,乡人吃了后说:“真咸呀! 打死卖盐的啦!”黄老爹端腔正色道:“这是作成豆酱的豆子发芽了,才会这样咸。你们说说看,豆豉脯会发芽么?”乡人们顿时会意,纷纷忙不迭地回答说:“会!会!豆豉脯会发芽!会发芽!”
  成为武状元后的黄培松开始步入仕途,初授花翎一等侍卫衔,后又出任两广参将、游击将军,不久又升任琼州镇总兵、协理两广提督。
  乡里轶事
  与黄培松晚年熟悉的人都知道他的右手无名指僵硬有点残疾。黄培松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一天他在家,忽闻家人来报有一八旗子弟仗势欺人,用枪对着小孩,吓唬众人。黄闻讯后立即冲至状元府门前,眼明手快地夺过手枪。不料,枪子弹已上膛,打伤了他的无名指。黄不顾伤痛,狠狠教训了这个八旗子弟一顿,将枪上缴当地政府,老百姓拍手称快。
  黄培松的孙子黄和桢到了谈婚论娶的年龄。经人说媒与在中平路(现市日杂站招待所)开恒春茶行的同乡(晋江后洋人)的女儿杨整洁成亲。事前,黄培松听报姑娘家拟在送亲时抬出十大彩杠,配有南音、十番乐队,到时金鼓喧天、笙管弦乐齐鸣,将十分热闹。原不想为孙子大操大办婚事的黄培松被这阵势搞得有点尴尬。一不作、二不休,他请萨镇冰派出海军军乐队,在黄和桢迎娶杨整洁时,从中平路、隆平路一路演奏到中亭街。当时市民极少见到西洋乐队,一路上围观者人山人海。接了新娘后,西洋乐与民乐队的乐声此起彼伏,中平路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一时传为佳话。
  黄培松的状元府位于今福州苍霞洲状元埕一带,此地往昔水田交错,绿木盎然,为台江十景之一的“苍霞晚照”,风景宜人。状元府原址现为中平中路69号。因为大门前有一块空阔的埕地,故称此处为“状元埕”。状元埕附近还开设过台江区闽江轮船公司。
  据说黄培松的母亲与妻妾都长期在正心寺中茹素、清修。正心寺位于福州市北郊晋安区新店乡的国家森林公园内。寺中还收藏有一张黄培松的相片,以纪念他捐资扩建道场并长期竭诚护持的功劳。相片上的黄培松正身而立,身形不算高大,身穿清代武官的服装,长刀横挎腰后,右手抚按刀柄。黄培松的一块牌匾,还在2007年福州市文庙祭孔大典时被展出于文庙回廊中。
  黄培松生有二子:长子黄孟奎,学识渊博,善诗能文,留学美国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1928年聘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在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1940年在新加坡创办敬庐学校。与郁达夫、徐悲鸿相善。一生著作有《本耶影楼诗存》《课徒感作》等诗集。次子黄曼士,迁居新加坡,在侨界颇有影响。
其他文献
千姿百态的昆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出现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至今已发展为种类最多的动物,全世界估计有1000万种之多,中国的昆虫也在百万种左右。  昆虫在自然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生物食物链网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昆虫就没有生物的多样性。它又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关系密切,很多昆虫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朋友或敌手。  世界上有多少种昆虫  最近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
期刊
94岁老人成功挑战“飞天”  日前,在英国直布罗陀机场,94岁的汤姆·拉基站在一架双座飞机的机翼上绕直布罗陀岩山飞行两圈。汤姆·拉基凭借这一壮举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机翼行走者。
期刊
直径超1米 重近半吨  日本埼玉县鸿巢市日前举行第13届鸿巢花火大会,约1.5万发烟花将夜空装点得五光十色。一颗直径约105厘米、重约460公斤的“4尺玉”巨型烟花最后登场。在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的注视下,“4尺玉”上升到约530米的高度,绽放成直径约750米的大朵烟花,被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花。
期刊
福州吉庇巷是宋丞相郑性之故里,旧名耆德魁辅坊,又称魁辅里。明弘治《八闽通志》称:郑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转为“急避”。明嘉靖间,里人恶其名,改为“吉庇”,沿用至今。  忠心报国 言奏恳直  郑性之(公元1172年~公元1255年),字信之,号毅斋,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家世清寒,从小勤学;后来受学于朱熹,得到赏识,更加发愤苦读。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郑性
期刊
在长乐岭南、马厝、沙京各乡,“马铎代驾郊天”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正史里虽无记载,但吴昌炽的《客窗闭话》,陈云程的《闽中摭闻》等记录体裁的小品文里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而且留传下来还有“代驾郊天图”的真迹和当时明永乐帝御赐的金字牌匾。  马铎(公元1366年~公元1423年),字彦声,号梅岩,长乐县岭前村人(即岭南村)。原名马乐,后避讳永乐,受御赐“铎”,改名为马铎。据邑志记载,“明永乐十年壬辰(公元
期刊
林鸿年(公元1804年~公元1886年),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状元及第,是福建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被册封琉球国之正使,出使琉球。  林鸿年生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与人互相切磋学问。25岁时中了举人,并于道光九年进京参加会试,可惜落第而回。不过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浇灭林鸿年一颗勇于进取之心,他在回家的路上赋诗
期刊
位于闽浙交界处的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西浦村是个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古时有18人中了进士,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南宋时“特赐状元”缪蟾也是从这里走出的。  出身乡野 才智过人  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  钟声远和鸡声杂,竹影斜侵剑影光。  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  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  这是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西浦村青年缪蟾赴京赶考前所作一首《
期刊
在长乐历史上产生的11位状元中,地处偏僻的书院“明教堂”居然培养出了陈文龙、姚颖、姚勉三位状元,不能不令人惊奇。长在长乐后山的陈文龙是林则徐笔下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民族英雄,在福州五区八县,光祭祀陈文龙的尚书庙就达18座之多。  古代选拔人才的科学制度,始于隋朝建立,到清朝末期废除,这其中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记载,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长乐一共出了11位状元。而地处偏僻的明教
期刊
杏仁古街位于德化县城西北部32公里的上涌镇,被称为“县域次中心”,漫长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灵鹫岩寺、杏仁古街、桃源堂、乡公所、明代古寨等一批文物和旅游景点错落有致。其中,杏仁古街还获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杏仁街,又名杏仁坪,得名源于一棵千年老杏树。如今,人们看到的杏仁街之所以是百年古街而非千年古街,还得从它坎坷的“命运”谈起。  走在鹅卵石街面,两旁吊脚楼错落有致。宋朝,这里是
期刊
明嘉靖44年(1545年),莆田知县徐执策在今荔城区县巷南北两端分别建竖“海滨邹鲁”和“莆阳文献”两座木坊。明万历16年(1588年),知县孙继有又把两座木坊改名为“文献名邦”和“壶兰雄邑”。从此,莆田有了“文献名邦”之美誉。当时,莆田文化教育发达,读书之风日盛,“比屋业儒”,“邹鲁遗风”,人才辈出。文献名邦这项桂冠戴之无愧,并不过誉。  旧时的兴化军(即莆田)是福建出状元、进士最多的地方。从唐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