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都市主义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方式。文章通过介绍新都市主义的发展、主张、新观点和实践实例,对新都市主义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些观点和思路,对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设计的弯路和对我国居住区的建设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居住区;新都市主义;借鉴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而如何将巨大的经济效益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有利因素已成为目前的重要任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加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我们必须抛弃过时的现代主义的所谓“ 花园城市”模式,借鉴新都市主义的相关理论, 创建高效、节能、舒适、优美的符合当代世界城市发展方向的新型城市。
一 新都市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新都市主义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形成,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美国的居住区域开发从19世纪到20世纪共接近200年的发展过程,其发展是从城市中的住宅区发展到城郊的住宅社区,再返回到城市中的新住宅区的反复过程,即所谓“都市主义——郊区化——新都市主义”。在牵涉到住宅区域的新开发模式这个问题上,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是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趋向。
二 新都市主义的理论和主张
其一,新都市主义着意兴建密度比较高的社区,强调社区邻里关系的重建,讲究步行距离,集中努力于少开车的重点。
其二,新都市主义主张反对蔓延、重整城市、建立真正的社区。新都市主义者旗帜鲜明地向郊区化无序蔓延宣战,以作郊区化蔓延的终结者为己任。针对郊区化过程中的问题,新都市主义提倡不同阶层融合,以步行系统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居住模式。
其三,新都市主义重视住宅设计和社区整体规划,把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休闲集中起来考虑,使“生活、休闲、工作”三位于一体。而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努力的结果,便是自然生态性、经济性、产品高品质性等新都市主义居住区要素得到完美实现。
其四,新都市主义代表实践模型:新都市主义新城镇——滨海市。美国佛罗里达州沃尔顿县的滨海市(Seaside, Walton County, Florida)是最著名的新都市主义住宅小区。住宅区建成于1980年,包括300栋独户住宅、300栋度假公寓、公共设施包括一所学校、市政府、露天市场、网球俱乐部、露天剧场、邮政局、商店等;面积只有80平方英亩,大约相当于美国一个大型的Shopping Mall,但这个小城镇确是新都市主义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小镇主要的设计思想旨在创造一种不同于美国现代住宅小区的新社区文化:
(1)重视公共空间的营造,规划设計中创造了公共广场、步行街道和林荫大道、人行道和小径、滨海步道和垂直海景长廊,把海滩、沙滩景致渗透到公共空间,层次丰富。
(2)步行社区为了做到以步行为主,滨海市在规划设计中创立了五分钟步行标准,设计做到住户到主要公共空间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分钟,这种设计在当代美国属首创,促进了居民的交往频率,真正恢复了传统社区的邻里关系。
通过这个住宅区的设计,建筑师建立了一套这种类型的新都市主义规划和设计的程序和规定,称为传统邻里发展规则守则,专用以设计这种类型的住宅区,成为美国建筑界、规划界中新都市主义住区的样板设计。
三 新都市主义在规划设计领域的观点:Not so big house
(一) 新观点Not so big house
第一,新都市主义思想波及的范围很广,建筑、规划、环境保护、住宅设计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观点。第二,1998年,美国的一位建筑师Sarah Susanka出版了The Not So Big house一书,发起了一场新的改变人们居住观念的运动。Sarah Susanka认为住房的空间质量比空间数量更为重要,对住房来说更重要的是舒适程度和设计细节,而不是面积大小。第三, Not so big house与新都市主义的观点相互呼应,相辅相成。两者都从传统的设计寻找精华、重视尺度、比例和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追求传统住宅中所蕴涵的超越时间限制的,能打动人心的生活质量。
(二)Not so big house的六个观点
其一,重视第三维(The third dimension)。房屋的平面布置并不能告诉我们房屋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高度的变化非常重要。
其二,不要害怕太小(Fear of too smallness)。有些人觉得房子越大越能够得到自我满足;有些人认为钱越多房子就应该越大;有的人怕房间太拥挤,结果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三,关注视觉重量(Visual weight)。人对于空间大小的感觉与颜色有关,一个空间实体表面的颜色越深纹理越多,就会让人觉得越沉重狭小。相反空间实体表面的颜色越浅质感越简洁则给人感觉越轻松延展。
其四,给门窗洞口加上边框(Framed openings)。给门窗洞口加上边框,感觉就会变化,边框设计能使人感觉进入了一个新空间,并使小空间看起来更大。
其五,利用空间分层(Spatial layering)。分层概念是加边框做法的深化,用不同的分隔手法把有限空间分成不同功能,将空间设计出若干层次,让人在有限空间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感受。
其六,选择主题并进行变化(Theme and variations)。一所房子设计应该具有一个主题,这会给房屋带来整体感与个性。拥有主体并进行一定的变化,可以使房屋如同一首精心谱写的乐曲。
四 “新都市主义”的借鉴意义
新都市主义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种创造场所的新语言, 它创造的紧凑型社区取代了现代主义传统中无序蔓延的郊区模式, 减少了土地浪费和汽车使用, 既缓解了交通拥挤又节省了能源。新都市主义既吸纳了许多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 又没有否定现代科技手段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相反, 它所提倡的传统社区邻里的理念由于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而得以实现。它预示着一种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 即多中心的居住社区网络和各具特色的多元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使人们在欣赏清新自然景观的同时, 也能在步行范围内感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 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网络保持与外界的联系。这种社区形式不仅是新都市主义的理想, 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人居梦想。
目前国内大城市的各项配套设施尚不健全,生活便利程度和社会安全性与新都市主义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对城郊绿化带及耕地的蚕食不但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也带来了大量交通工具的应用, 导致了环境污染及能源浪费。
我国正面临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自然、区域经济走向国际化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这三方面的转变使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加速。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居住条件下降。如何创造舒适、和谐、便利的人居场所,我们可以借鉴“新都市主义”的思想。从对经历了半个世纪郊区化浪潮中反思中诞生出来的“新都市主义”,不仅其尊重环境、保护生态、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内核,对城市化进程正突飞猛进的我国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弯路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而且其对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高度适应性,也给我们带来某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唐晓彤.浅析“新都市主义”理论的演变[J].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第16卷第4期;
[2]姚晓哲,陈筱军.新都市主义的运用与实践[J].建筑技艺,2010,07;
[3]李敦敏.浅谈“新都市主义”及其对我国居住区建设的借鉴意义[J].广东园林,2006年28期;
[4]闫飞.新都市主义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影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作者简介:
李阳,(1986--),甘肃兰州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李雄,(1964-),山西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城市化;居住区;新都市主义;借鉴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而如何将巨大的经济效益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有利因素已成为目前的重要任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加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我们必须抛弃过时的现代主义的所谓“ 花园城市”模式,借鉴新都市主义的相关理论, 创建高效、节能、舒适、优美的符合当代世界城市发展方向的新型城市。
一 新都市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新都市主义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形成,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美国的居住区域开发从19世纪到20世纪共接近200年的发展过程,其发展是从城市中的住宅区发展到城郊的住宅社区,再返回到城市中的新住宅区的反复过程,即所谓“都市主义——郊区化——新都市主义”。在牵涉到住宅区域的新开发模式这个问题上,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是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趋向。
二 新都市主义的理论和主张
其一,新都市主义着意兴建密度比较高的社区,强调社区邻里关系的重建,讲究步行距离,集中努力于少开车的重点。
其二,新都市主义主张反对蔓延、重整城市、建立真正的社区。新都市主义者旗帜鲜明地向郊区化无序蔓延宣战,以作郊区化蔓延的终结者为己任。针对郊区化过程中的问题,新都市主义提倡不同阶层融合,以步行系统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居住模式。
其三,新都市主义重视住宅设计和社区整体规划,把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休闲集中起来考虑,使“生活、休闲、工作”三位于一体。而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努力的结果,便是自然生态性、经济性、产品高品质性等新都市主义居住区要素得到完美实现。
其四,新都市主义代表实践模型:新都市主义新城镇——滨海市。美国佛罗里达州沃尔顿县的滨海市(Seaside, Walton County, Florida)是最著名的新都市主义住宅小区。住宅区建成于1980年,包括300栋独户住宅、300栋度假公寓、公共设施包括一所学校、市政府、露天市场、网球俱乐部、露天剧场、邮政局、商店等;面积只有80平方英亩,大约相当于美国一个大型的Shopping Mall,但这个小城镇确是新都市主义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小镇主要的设计思想旨在创造一种不同于美国现代住宅小区的新社区文化:
(1)重视公共空间的营造,规划设計中创造了公共广场、步行街道和林荫大道、人行道和小径、滨海步道和垂直海景长廊,把海滩、沙滩景致渗透到公共空间,层次丰富。
(2)步行社区为了做到以步行为主,滨海市在规划设计中创立了五分钟步行标准,设计做到住户到主要公共空间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分钟,这种设计在当代美国属首创,促进了居民的交往频率,真正恢复了传统社区的邻里关系。
通过这个住宅区的设计,建筑师建立了一套这种类型的新都市主义规划和设计的程序和规定,称为传统邻里发展规则守则,专用以设计这种类型的住宅区,成为美国建筑界、规划界中新都市主义住区的样板设计。
三 新都市主义在规划设计领域的观点:Not so big house
(一) 新观点Not so big house
第一,新都市主义思想波及的范围很广,建筑、规划、环境保护、住宅设计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观点。第二,1998年,美国的一位建筑师Sarah Susanka出版了The Not So Big house一书,发起了一场新的改变人们居住观念的运动。Sarah Susanka认为住房的空间质量比空间数量更为重要,对住房来说更重要的是舒适程度和设计细节,而不是面积大小。第三, Not so big house与新都市主义的观点相互呼应,相辅相成。两者都从传统的设计寻找精华、重视尺度、比例和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追求传统住宅中所蕴涵的超越时间限制的,能打动人心的生活质量。
(二)Not so big house的六个观点
其一,重视第三维(The third dimension)。房屋的平面布置并不能告诉我们房屋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高度的变化非常重要。
其二,不要害怕太小(Fear of too smallness)。有些人觉得房子越大越能够得到自我满足;有些人认为钱越多房子就应该越大;有的人怕房间太拥挤,结果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三,关注视觉重量(Visual weight)。人对于空间大小的感觉与颜色有关,一个空间实体表面的颜色越深纹理越多,就会让人觉得越沉重狭小。相反空间实体表面的颜色越浅质感越简洁则给人感觉越轻松延展。
其四,给门窗洞口加上边框(Framed openings)。给门窗洞口加上边框,感觉就会变化,边框设计能使人感觉进入了一个新空间,并使小空间看起来更大。
其五,利用空间分层(Spatial layering)。分层概念是加边框做法的深化,用不同的分隔手法把有限空间分成不同功能,将空间设计出若干层次,让人在有限空间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感受。
其六,选择主题并进行变化(Theme and variations)。一所房子设计应该具有一个主题,这会给房屋带来整体感与个性。拥有主体并进行一定的变化,可以使房屋如同一首精心谱写的乐曲。
四 “新都市主义”的借鉴意义
新都市主义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种创造场所的新语言, 它创造的紧凑型社区取代了现代主义传统中无序蔓延的郊区模式, 减少了土地浪费和汽车使用, 既缓解了交通拥挤又节省了能源。新都市主义既吸纳了许多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 又没有否定现代科技手段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相反, 它所提倡的传统社区邻里的理念由于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而得以实现。它预示着一种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 即多中心的居住社区网络和各具特色的多元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使人们在欣赏清新自然景观的同时, 也能在步行范围内感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 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网络保持与外界的联系。这种社区形式不仅是新都市主义的理想, 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人居梦想。
目前国内大城市的各项配套设施尚不健全,生活便利程度和社会安全性与新都市主义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对城郊绿化带及耕地的蚕食不但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也带来了大量交通工具的应用, 导致了环境污染及能源浪费。
我国正面临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自然、区域经济走向国际化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这三方面的转变使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加速。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居住条件下降。如何创造舒适、和谐、便利的人居场所,我们可以借鉴“新都市主义”的思想。从对经历了半个世纪郊区化浪潮中反思中诞生出来的“新都市主义”,不仅其尊重环境、保护生态、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内核,对城市化进程正突飞猛进的我国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弯路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而且其对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高度适应性,也给我们带来某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唐晓彤.浅析“新都市主义”理论的演变[J].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第16卷第4期;
[2]姚晓哲,陈筱军.新都市主义的运用与实践[J].建筑技艺,2010,07;
[3]李敦敏.浅谈“新都市主义”及其对我国居住区建设的借鉴意义[J].广东园林,2006年28期;
[4]闫飞.新都市主义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影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作者简介:
李阳,(1986--),甘肃兰州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李雄,(1964-),山西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