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新探*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ingaaa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智能网络时代的日益普及,全民进入了一个“新媒体”“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也随之面临一系列的难题亟待解决。要改变当前思政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困境,须迎合时代发展,回应时代问题,在实践教学理念上扭转传统观念,变革思政教学旧模式。在艺术氛围浓厚的院校里,必须充分借助新媒体时代特质,把艺术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艺”扬“道”、“道”入“艺”心、“艺”“道”合一的新型教学形态。
  [关键词] 艺术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艺术化教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96-03
  当下,随着智能网络时代的日益普及,全民进入了一个“新媒体”“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也随之面临一系列的难题亟待解决。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改进思政课教学实效,使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社会实践,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 自媒体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难题
  改革开放至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发展已日益凸显,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微博、微信等等,这些新概念的提出与流行,表明今日之中国已大不同于以往。从智能网络的普及程度来看,中国网民已达到,其中多少为青年网民,即大学生年龄段。即每一個大学生都被一个智能网络时代所包围,没有一个脱离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的大学生而存在。因为一旦脱离了这些,他也就不成其为一个现代人,难以在现代社会生存。可以说,智能网络的全面普及,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等。每一个人都从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发布者、传播者、接受者、批判者,开始成为时代社会的真正主人。
  从整体的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和现代化社会制度的完善来讲,今日中国的新变化无疑是一种进步,我们每一个人身处其中,感同身受,一起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从整个社会思想状况来看,尤其是政治思想教育来看,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时代难题。如果只让用一个词来表达今日中国人们的思想状况的话,恐怕就是“多元”。这并非虚言。美国当代哲学家麦金泰尔曾提出,无论是当前人们的伦理道德思想或理念,还是现实的伦理道德实践生活,都处于一种现代性的危机和困境之中,这即是无休止的争论和分歧。[1]面对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持有不同的种族文化、思想观念的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能够给出相应的阐释理由和解决方案,但彼此之间却难以认同,不可公度,这种“相对”和“多元”的分歧和论辩,不是哪一个人或国家的问题,而是当前全球社会所共有的难题。另外,国内东南大学所开展的“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样”等全国性伦理大调查也给予了事实支持。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正处于一种伦理认同危机之中,人们在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当前伦理道德现状等多方面存在认同上的困惑、争论、分歧、对立和危机,展现出当代中国急需加强伦理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2]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尤其是艺术院校普遍陷入一种困境之中。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实践方式等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漏洞百出,问题频发,难以适应新时代思政教学需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首先,从整体的教学环境来看,如何让走进教室的一群“手机控”“微信控”的低头族抬起头来,至始至终地认真听讲,成为当前教学实践中的最大问题。某大学出谋划策,想出新点子,即在上课前将学生的手机统一收集到袋子里,下课后再归还,以此来规约学生的听课状况。显然,无法挖掘出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这种外在的措施是无奈之举,难有实效。此外,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考试形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艺术院校尤为如此,这使得约束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彻底失效,更加助长不学之风。
  其次,思政教育带有较强的政治思想教育味道,说教氛围浓厚,而年轻学子反叛性强,在选课上课之初,即带有一种强烈的叛逆之心甚或对抗之心,因此,难以从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沟通。即使是以哲学为最广大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广大学生眼中,也易于陷入官方哲学的主观认知之中。
  最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信息的流通、传播和学习,不再受到时空地域等外在条件之限,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现实。作为知识传播者形象出现的教师,其职能有了新的甚至更好的替代者即电脑或手机,自然也难以具有往昔的权威性和可敬性。在学生看来,百度是最好的老师,无所不知,又何须受课堂时间所限来学习。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教师主导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思政教学学习氛围的淡化和漠视。
  二 实践教学理念的变革
  要改变当前思政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困境,首要的任务是迎合时代发展,回应时代问题,在实践教学理念上扭转传统观念,变革思政教学旧模式。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曾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此言同样适用于当前的思政教育。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变迁,为我们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现代化、便利、多彩多样的教学环境和技术手段,对于丰富和提升思政教育裨益甚多。但是,也应该看到上文所指出的诸多弊端。面对这些弊端和困境,如何迎进并及时更新是我们首要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时代环境的变迁并非决定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原因,从思政教育本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方是正道。而纵观国内思政教育发展状况,如果不从教育理念上去改变,而只是纠缠于教学方式或实践方法的革新,并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因为思政教学理念如何确立和定位,是指引思政教育这艘大船如何航行的内在根本之处,也即是推动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动力。
  虽然今天的思政教学主体理念已经从过去“单向度”的教师主体转变为现在的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理念,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当下而言,还不够。必须凸显“双主体”理念,尤其是向学生主体倾斜,让学生成为思政教学中的第一主角。年轻学子性情活泼,积极向上,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是社会思想、知识信息传播和交流中的活跃主体。在艺术院校中,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青年学生尤其喜爱创造性强、独特新颖的新生事物,并且易于接受跟自己专业学习相关联的知识或信息。可以说,富有激情和想象力,勇于创新出奇,是艺术学子的必然性情,否则难有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不能充分利用艺术学子的这种心性来依托思政教育,那么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将学生放置于教学第一位,充分引导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将那种自觉的能动学习与创造意识引入到思政教学中,在思政课堂上充分爆发,必将带来极大的震撼!   其次,就马原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而言,其教学主旨和导向,必须从原来的原理知识传授转向哲学思维训练、辩证方法学习等。必须明白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维理念。当今社会最不缺乏的恐怕就是知识,学生们打开手机,展现在眼前的是无穷无尽的知识和信息。然而,如何辨别知识和信息中的真假是非,分析或评论知识信息,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却是难题。在四门思政公共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显然是方法性最强的一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所讲授的辩证思维方法和批判思维方法来审视和剖析各种政治思想状况和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在今天信息大爆炸时代尤为迫切。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艺术学子反映,只记得原理知识点,不懂得如何将辩证思维方法学以致用,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容易人云亦云、偏听偏信。
  最后,对于新媒体工具的出现,不应该是害怕、拒斥的保守态度,而应该持积极欢迎、充分利用的新观念。科技的高速发展、日益更新,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趋势,一味盲目的拒斥,对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来讲,无异于螳螂挡车。因此,转变心态,拥抱高科技,将年轻学子手中的网络世界充分利用,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充分打通,营造“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学习氛围,而不应该仅仅将思政教育停留在一个半小时的课堂上。
  三 实践教学的新形态探索
  “今天的教育,所谓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輸技艺。”[3]思政教育作为一种融“智、德、美”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格提升教育,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态和方式必须改变传统主流的“灌输式”“主讲式”,尤其是在艺术氛围浓厚的院校里,必须充分借助新媒体时代特质,把艺术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艺”扬“道”、“道”入“艺”心、“艺”“道”合一的新型教学形态。
  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哲学意味很强、抽象思辨性很高的课程具体来讲,要引发艺术学子的强烈兴趣,产生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抛弃纯哲学理论讲授,探索新的艺术化教学形式,势在必行。就本人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多样化的艺术化专业学习方式来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方式。
  首先,力倡情感式沟通,让马克思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很多艺术学子虽对本专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却抱有强烈的排斥心理,持“无用论”观点。因此,开课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消除学生的这种拒斥心理,使其发自内心的真正认识马克思,甚至钦佩喜欢上马克思。这个任务不完成,即使理论知识讲得再丰满,估计也无济于事。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单靠老师是不行的,必须把学生也发动起来,让学生成为“第一主角”,以书籍、图片、视频、故事、歌曲、影视等多重资源来发现马克思,尤其是青年马克思时期的生活、学习、思想发展经历等,因为这与广大学子最有共通之处,也最易打动启发学生。同时,以“说”(演讲为主)、“唱”(音乐作曲或歌唱)、“编”(历史或自编剧本)、“演”(微电影、表演或美术展)等多形式来展现马克思及其相关理论,这种自觉的艺术化探索,能够真实生动地具体呈现马克思,使之不再单调地停留在一幅马克思的头像画或半身雕塑的乏味印象中,也易于消除艺术学子原初的抗拒心理。
  其次,多元化艺术形式教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理论“活”起来。亚里士多德曾言,年轻人不适宜学习哲学,因为它需要时间。黑格尔也曾以“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来比喻哲学理论的沉淀和厚重,这些都表明,对于青年学子而言,哲学学习的确是一件不擅长的事。这一方面源自于哲学本身的理论深度和抽象思辨性,另一方面因于年轻学子热衷于新奇事物,不善于反思。在艺术院校中,这一点表现的尤其明显。曾在课堂上连续做过同样的哲学类小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最熟悉的哲学理论?”,只有部分同学能写出古代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老子等人,而对现当代哲学家或理论知之甚少,甚至不少同学空白。由此可见,要在短时间内增加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必须另辟蹊径,把哲学知识学习与其艺术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哲学学习的难度。具体到教学内容上来说,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和历史观等,都可以以艺术化的形式来探讨。如以中西方历史上任何一位艺术哲学家为资源作人物主题讲演,分小组制作幻灯片或视频材料等,来整体打通艺术与哲学之间的桥梁通道,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艺术哲学背景知识。又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核心主题,结合艺术专业学习进行分组合作的教学实践,以辩论赛、舞台剧和艺术辨证法视频展现三大形式为主。这类实践形式广受学生欢迎,因为它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和想象力,并且是从本专业学习出发思考再现哲学理论,既具有挑战性,又激发创造力。广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非常之高,不少小组才思敏捷,编创出极佳的作品和成果,深为震撼。即使是同一个哲学原理,但以音乐、绘画、影视等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感受完全不同,而且通过观看其他小组的优秀作品,广大学生思维碰撞,收益颇丰。这种完全由学生自主自觉来创作理解的哲学原理,其效果绝然不同于教师的单向传授。
  再次,中西方哲学知识融汇,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通”起来。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留给学生一个“官方哲学”、抽象思辨、深奥难懂的表象,但这并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像。从词源上看,哲学(philosophy)意喻“爱智慧”,因此,哲学实质是智慧之学,是关于宇宙、自然、人生的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宗旨正如马克思所言,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在具体讲授原理时,必须还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面目,在中西方哲学史的大背景中来看待其作用地位和原理问题。“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应该成为点亮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导方式。如意识主题的探讨、辩证规律及方法的学习、认识与价值等问题,都是与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一味讲授难以解决隐藏在学生思想深处的社会难题、人生困惑等,必须多维度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虚无缥缈,毫无用处,而是在人生之中处处有哲学,处处需要哲学。
  最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广”起来。当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自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过是最近几年之事,这使得思政教育的主流话语权威不再像过去那样集中在政府、教育机构、大学教师等稳定的组织和群体当中,如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对社会时事畅所欲言,引领话语潮流,甚至成为话语权威。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封闭或禁锢学生思想,使其仅仅只听从学校思政教育,无异于天方夜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课堂实践效果再好,也无法完全保证学生思想状况的稳定性。必须借助于一切可以利用的新媒体或新技术,把课堂教学和日常学习生活融通在一起,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氛围,如创建一个思政教育红色主题或哲学思维、艺术哲学类的网络教育家园或微信公众平台,使思政教育摆脱孤立的说教形象,真正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探讨中。
  参考文献
  [1]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
  [2]樊浩,等.中国伦理道德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丁明拥.今天我们怎样做高校教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15
其他文献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本文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践行”的思路,立足“真知课堂、行走课堂、网络课堂”三大课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期刊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独有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伟大斗争中铸就的一个个精神高地。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思想
期刊
[摘 要] 提高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凯里学院部分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状况调查为契机,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特征这一现状,提出了新时期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状况;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46-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
期刊
教育部10月1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湖北省教育部门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7所在汉高校负责同志先后发言,汇报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在认真听取发言后,陈宝生表示,湖北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高校众多、历史悠久,在中国教育的大格局和建设高等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进行改革,以迎合中学教学的需要。本文以化学教学论为例,首先阐述了化学教学论学科定位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依据,然后探讨了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思路:明确学科定位,凸显实践性取向;优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方式,回归“学”主体;创新评价模式,实践能力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并重;重视专任教师培养提升,突出课程决策能力和教研能力。  [关键
期刊
近日,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华南地区高职教育研究与传播中心承办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高峰论坛暨《生活技能教程》首发仪式,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举行。4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生活技能教育。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立祥直言,很多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缺乏操作性强的硬性标准,“往往讲起来很重要,但做起
期刊
[摘 要] 针对应用型大学旨在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结合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教学实际,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课程进行改革,使学生熟悉产品的整个设计制造流程及CAD/CAM相关软件,了解数字化相关设备,提前熟悉企业作业环境,为就业后能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奠定基础。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
期刊
[摘 要] 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为例,尝试探索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的新模式。研究表明:通过组织开展项目化的实践育人活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加强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现实践育人、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管理;困难学生;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
期刊
[摘 要] 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的理念、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重要载体,既有助于应用和检验现有教育教学的理念与理论的可行性,也有利于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应在分析当前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从明确大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组成部分和大学层面的教育教学管理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营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状况;路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还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是文化创造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