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课程建设和课程育人的依据与出发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可以指导课程的变革与推新,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并指导各学段和各学科课程目标之间做好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1]。
核心素养理论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方面:必修课方面,核心素养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教学实践,适应必修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程方面,可以为教师建设校本选修课程指明方向,指导教师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选修课程育人。
选修课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课程建设灵魂。本文以北京师大附中开设的“国际社会”选修课为例,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
一、确定课程目标
1.依据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明确课程目标
“国际社会”选修课重点发展学生“学会学习”“责任担当”“人文底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为具有浓厚学习兴趣和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进阶学习的平台,为他们面向世界、走进社会、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选择课程内容
笔者现在担任北京师大附中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指导教师,发现高一年级的社员在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有比较一致的发展需求。在知识方面,他们需要开拓“国际视野”和丰富“人文底蕴”;在能力方面,他们需要将兴趣转化为能力,做到“乐学”且“善学”,增强“信息意识”,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快速地收集、处理与应用信息,完成模拟联合国会议的各项任务;在态度方面,他们需要扮演各国的“外交官”为国家争取利益,要具备更强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选修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导向。
3.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构建课程框架
国际社会选修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程构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课程主要介绍近代以来世界性大国的历史文化(过去)、时事热点和政治现象(现在)、国家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等,引领学生开眼看世界。它以学生感兴趣的国旗含义为课程切入点,通过国旗承载的传统、理想、文化、地缘政治等内容,将课程构建为四个相对独立又融会贯通的部分,依次为“欧洲—落日的余晖”“美洲—两极世界”“非洲—破损的大陆”“亚洲—崛起之地”。学生通过话题式讨论,在了解、思考与讨论之中发展“学会学习”“责任担当”“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能力。
二、进行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要打破学科樊篱,突出学生本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选修课实现课程育人,首先要思考的是“选课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是什么”,其次是“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对教师提出两个挑战:第一,课程设计思路上,要克服“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思考方式,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原点,以“学生可学”“教师可教”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第二,跨学科课程设计方面,要求教师能够进行跨学科教学。以本课程为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文学、科技、音乐、美术等学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核心素养层面的“教学相长”。
本选修课全名为“国际社会—旗妙世界”,是校本选修课,共开设两个学期,每个学期授课10次,每次80分钟。高一学生通过校园平台自主选课,拟招学生30人,实招30人,其中模拟联合国社团成员17人,其他13人。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课程介绍”类,主要介绍选修课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二是“世界大国”类,为选修课的主线,结合各国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介绍和讨论,综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是“时事热点”类,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时事热点进行话题式讨论,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关心国际形势变化,如表1所示。
三、優化课程实施
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多学科的核心素养学习课题组,有助于校本选修课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在课程实施上,须对应学生学习阶段,结合学生特点,将兴趣转化成核心素养。
1.对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要求
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各个学段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明确的发展水平要求,15~18岁(高中学段)的“国际理解”这一核心素养需要由“具备敏察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涵养,关心本土与国际事务,并能尊重与欣赏差异”的水平发展到“具备多元文化的素养与国际化视野,并能主动关心全球议题或国际形势”水平。教师要明确学生当前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本学段目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在课程实施中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无的放矢”。同时,教师在完成本学段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同时,应为学生在下一学段核心素养的继续发展做好铺垫和衔接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群体
特征和个人特点
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群体特征的理解,可以为课程实施提供非常重要的帮助。学生由于经济、地理、文化等,在核心素养发展上体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性。例如,本选修课中的多数学生参加了模拟联合国社团,对国际形势变化有较强的兴趣,具备初步的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能力相近,多数有海外旅游经历;师生关系平等,学生乐于同教师在课上、课下或网上交流等。
与此同时,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也具有明显的个人特点。教师要考察每名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明确他们在同一素养不同方面的发展特点,这对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针对性,具有促进作用。
3.重在完成兴趣到核心素养的转化 学生经过自主选课进班学习,体现出自身的学习兴趣。主张进步教育的教育者认为,如果将学生的兴趣及需求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学生就会自发地学习,学习也就更成功[2]。课程實施是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完成学习兴趣到核心素养转化的
关键。
以本课为例,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速记笔记方面进步明显:能够快速捕捉重点信息,反思提问,在课上、课下与教师进行深入讨论;初步具备国际化视野,主动关心如国际恐怖主义、美国大选、民粹主义浪潮等国际热点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对各国文化艺术的感受能力明显加强,开始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魅力。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实施,学生开始将最初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的核心素养,在“学会学习”“责任担当”“人文底蕴”等方面进步显著。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一是关注核心素养的可教性与可学性。根据学生的素养水平,调整授课方法与授课内容。二是关注发展核心素养的时效性。通过建立选修课微信群,师生在微信群中讨论国际社会变化,讨论国际热点时事,及时分享心得体会,使育人不限于课堂,不失其时。三是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针对性。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指导。
四、完成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方面,应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选修课评价方法。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集合,具有整体性,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评价也需要从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和整体评价。评价标准上,应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在评价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上指出的“学业质量标准必须是根据核心素养所提出的品格和能力要求,与课程领域所提供的知识内容相结合而制定”的这一标准相一致。评价方法上,要强化对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善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学生个体的整个受教育过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过程性保存和追踪,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核心素养的落实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本门选修课的评价方式是制作“国际政治新闻”,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制作新闻稿件的工作。学生作品通过学校新闻平台展示给全校师生。这使得学生非常重视国际政治新闻的制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有学生均较好地完成了选修课作业,亲身体验制作新闻的全过程,得到综合锻炼。
教师依据“新闻时效性”(20%)、“内容重要性”(30%)、“作品美观性”(20%)、“观点态度是否正确、鲜明”(30%)等标准,对这些作品进行综合打分。但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素养水平的差异,对认真修改且进步明显的学生酌情加分。
在实践探索中,笔者结合校园文化、师生特点和课程内容等,对国际社会选修课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但对每个学生的选修课表现做出“兼顾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学生个体素养的差异性”的评价,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仍是需要我们继续关注并深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2]奥恩斯坦等著.教育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5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核心素养理论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方面:必修课方面,核心素养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教学实践,适应必修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程方面,可以为教师建设校本选修课程指明方向,指导教师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选修课程育人。
选修课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课程建设灵魂。本文以北京师大附中开设的“国际社会”选修课为例,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
一、确定课程目标
1.依据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明确课程目标
“国际社会”选修课重点发展学生“学会学习”“责任担当”“人文底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为具有浓厚学习兴趣和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进阶学习的平台,为他们面向世界、走进社会、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选择课程内容
笔者现在担任北京师大附中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指导教师,发现高一年级的社员在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有比较一致的发展需求。在知识方面,他们需要开拓“国际视野”和丰富“人文底蕴”;在能力方面,他们需要将兴趣转化为能力,做到“乐学”且“善学”,增强“信息意识”,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快速地收集、处理与应用信息,完成模拟联合国会议的各项任务;在态度方面,他们需要扮演各国的“外交官”为国家争取利益,要具备更强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选修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导向。
3.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构建课程框架
国际社会选修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程构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课程主要介绍近代以来世界性大国的历史文化(过去)、时事热点和政治现象(现在)、国家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等,引领学生开眼看世界。它以学生感兴趣的国旗含义为课程切入点,通过国旗承载的传统、理想、文化、地缘政治等内容,将课程构建为四个相对独立又融会贯通的部分,依次为“欧洲—落日的余晖”“美洲—两极世界”“非洲—破损的大陆”“亚洲—崛起之地”。学生通过话题式讨论,在了解、思考与讨论之中发展“学会学习”“责任担当”“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能力。
二、进行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要打破学科樊篱,突出学生本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选修课实现课程育人,首先要思考的是“选课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是什么”,其次是“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对教师提出两个挑战:第一,课程设计思路上,要克服“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思考方式,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原点,以“学生可学”“教师可教”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第二,跨学科课程设计方面,要求教师能够进行跨学科教学。以本课程为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文学、科技、音乐、美术等学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核心素养层面的“教学相长”。
本选修课全名为“国际社会—旗妙世界”,是校本选修课,共开设两个学期,每个学期授课10次,每次80分钟。高一学生通过校园平台自主选课,拟招学生30人,实招30人,其中模拟联合国社团成员17人,其他13人。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课程介绍”类,主要介绍选修课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二是“世界大国”类,为选修课的主线,结合各国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介绍和讨论,综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是“时事热点”类,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时事热点进行话题式讨论,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关心国际形势变化,如表1所示。
三、優化课程实施
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多学科的核心素养学习课题组,有助于校本选修课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在课程实施上,须对应学生学习阶段,结合学生特点,将兴趣转化成核心素养。
1.对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要求
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各个学段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明确的发展水平要求,15~18岁(高中学段)的“国际理解”这一核心素养需要由“具备敏察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涵养,关心本土与国际事务,并能尊重与欣赏差异”的水平发展到“具备多元文化的素养与国际化视野,并能主动关心全球议题或国际形势”水平。教师要明确学生当前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本学段目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在课程实施中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无的放矢”。同时,教师在完成本学段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同时,应为学生在下一学段核心素养的继续发展做好铺垫和衔接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群体
特征和个人特点
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群体特征的理解,可以为课程实施提供非常重要的帮助。学生由于经济、地理、文化等,在核心素养发展上体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性。例如,本选修课中的多数学生参加了模拟联合国社团,对国际形势变化有较强的兴趣,具备初步的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能力相近,多数有海外旅游经历;师生关系平等,学生乐于同教师在课上、课下或网上交流等。
与此同时,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也具有明显的个人特点。教师要考察每名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明确他们在同一素养不同方面的发展特点,这对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针对性,具有促进作用。
3.重在完成兴趣到核心素养的转化 学生经过自主选课进班学习,体现出自身的学习兴趣。主张进步教育的教育者认为,如果将学生的兴趣及需求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学生就会自发地学习,学习也就更成功[2]。课程實施是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完成学习兴趣到核心素养转化的
关键。
以本课为例,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速记笔记方面进步明显:能够快速捕捉重点信息,反思提问,在课上、课下与教师进行深入讨论;初步具备国际化视野,主动关心如国际恐怖主义、美国大选、民粹主义浪潮等国际热点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对各国文化艺术的感受能力明显加强,开始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魅力。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实施,学生开始将最初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的核心素养,在“学会学习”“责任担当”“人文底蕴”等方面进步显著。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一是关注核心素养的可教性与可学性。根据学生的素养水平,调整授课方法与授课内容。二是关注发展核心素养的时效性。通过建立选修课微信群,师生在微信群中讨论国际社会变化,讨论国际热点时事,及时分享心得体会,使育人不限于课堂,不失其时。三是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针对性。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指导。
四、完成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方面,应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选修课评价方法。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集合,具有整体性,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评价也需要从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和整体评价。评价标准上,应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在评价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上指出的“学业质量标准必须是根据核心素养所提出的品格和能力要求,与课程领域所提供的知识内容相结合而制定”的这一标准相一致。评价方法上,要强化对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善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学生个体的整个受教育过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过程性保存和追踪,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核心素养的落实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本门选修课的评价方式是制作“国际政治新闻”,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制作新闻稿件的工作。学生作品通过学校新闻平台展示给全校师生。这使得学生非常重视国际政治新闻的制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有学生均较好地完成了选修课作业,亲身体验制作新闻的全过程,得到综合锻炼。
教师依据“新闻时效性”(20%)、“内容重要性”(30%)、“作品美观性”(20%)、“观点态度是否正确、鲜明”(30%)等标准,对这些作品进行综合打分。但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素养水平的差异,对认真修改且进步明显的学生酌情加分。
在实践探索中,笔者结合校园文化、师生特点和课程内容等,对国际社会选修课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但对每个学生的选修课表现做出“兼顾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学生个体素养的差异性”的评价,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仍是需要我们继续关注并深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2]奥恩斯坦等著.教育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5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