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训练,长期以来困绕着广大语文教师,历来成为一项操作难、花费时间长却收效低的教学活动,然而它又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工作。许多教师为了少走弯路给学生传授了不少良方妙法,向学生推荐了关于作文训练的“速成法”“精编”“最新写作技巧”、“考场满分作文”等。然而从训练的效果看,出类拔萃者凤毛麟角,水平非常一般的占了绝大多数,更有甚者,初中毕业的学生中还有写不出一篇三、四百字条理清晰、思想明确、内容完整的文章。原因何在?
本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研究发现:有些老师或书上讲的,虽然的确都是良方妙法,但由于受时间、地域文化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阅历及实际接受能力等诸因素的限制或影响,所以按照那些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效果不仅不理想反而又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为了解除这种困惑,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断观察分析、研究总结出了一种作文训练的新方法——五分钟课堂作文训练法(简称“五分钟作文法”),并不断地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五分钟课堂作文法”产生的特殊环境及尝试中的具体做法
首先,我分析了以往作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接着进行尝试。具体做法:时间定为下课前5分钟,具体内容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而定。
尝试之初,学生对这种做法一时不能接受:平常写一篇作文得需要好长时间,最短也得一两节课,“五分钟”用于构思都不够,还谈什么写作呢?而现在只用“五分钟”,恐怕要求太高了。为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和减轻思想压力,一开始,我遵循“紧扣实际,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拟题和要求学生。
第一篇我拟定的题目是《我的优点》。要求是:加上正確标点,开门见山地写三五句话,下课铃响准时交作文。学生一听很简单,立即动手,不到“五分钟”时间,大多数同学都已完成,此时对那些没有完成的同学给予小小的点拨:只写突出方面,不明显或不突出的就不要写了。这下给那些“落后者”解了围,他们很快也完成了。此时,趁机向学生再提一个要求:以后每篇比前一篇多一句。这个要求看起来不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便成为一种高要求了。
第二篇题目是《我的缺点》。无需教师多加指点,依照上篇经验,从反面考虑即可完成。第三篇是《我的特点》或《我这个人》。写前教师只需说“特点”就是“优点”和“缺点”的结合。这样学生心领神会,也能很快完成。
如此拟题,目的有三:其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其二是让学生弄清“优点”“缺点”与“特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三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掌握一种介绍人物的写作技巧、方法。
之后另换一种话题。第一篇《在语文课堂上》,相对前三篇来说,难度要大一些。因为限制太少,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可作这样的点拨:主要写老师讲得怎样,同学表现如何,自己态度如何。模棱两可的内容不写。这样,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地写出了作文,成功感油然而生了。以后各篇可以是《在数学课堂上》、《在英语课堂上》等。虽然写法相同,但由于内容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并不觉得乏味,而且教师既可以了解自己,了解学生,又可以了解其他老师,尤其如果班主任就是语文老师,其作用就更大了。根据实际状况,在四五篇之后,仍照前法写一篇《在课堂上》的综合性作文,无需教师多加指点,就会写出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来。
综上所述,我可以说这种训练操作简单易行,容易形成系列化训练模式而不枯燥。除了上述以“自我”“课堂”为题外,自己身边的言行习惯、思想观念等都是作文训练的好素材。
二、“五分钟课堂作文法”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仅是尝试之初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效果。若照此法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一种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所产生的效果远非如此。现仅以本人尝试的体会归纳如下。
第一,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本身就是作文训练的任务和目的。
第二,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怕写”作文的紧张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四,有助于老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有关情况(包括思想品质的,行为习惯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等),以便于更进一步地搞好教育、管理工作。
第五,可以提高学生捕获瞬间信息、组织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积累素材的习惯。
另外,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因为每堂课都要训练的话,教师必须精讲,为训练留出足够的时间。
三、“五分钟课堂作文法”训练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训练一定要遵循如前所述的拟题原则,以防要求过高增加学生思想压力,反而事倍功半。
其次,教师应善于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帮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并随时为学生创设写作情景,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随时观察、思考、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再次,有些训练可提前布置,让学生及早收集资料,以免在课堂上训练时“卡壳”。
最后,尽管这种训练法叫“五分钟课堂作文法”,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时间长短可以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灵活变化。
通过尝试和对比,本人发现许多老师或书上讲的,无论是从学生心理方面、写作习惯方面,还是从审题、选材、立意、评改等指导方面,都侧重于谋一方面的“理论“指导。再加上地域文化间的差异,学生兴趣爱好等诸因素千差万别,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范围小,生活阅历浅的各种因素,按照那些“指导”进行训练,在如云的学生当中,能写出符合要求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出类拔萃者当然是凤毛麟角了。当然笔者并非妄自尊大,对这些“指导”妄加菲薄,而是仅以切身体会略表拙见,请同仁赐教。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斧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之所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多数学生作文不符合训练要求,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观念陈旧,往往会导致做法上的机械化和老化现象产生。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需广大语文教师赶快转变陈旧的作文训练观。本人认为,陈旧的作文训练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命题观;指导观;时间数量方法观;评改观;过程观(或补救观);衡量观。由此看来,作文训练中,转变观念尤为重要。
本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研究发现:有些老师或书上讲的,虽然的确都是良方妙法,但由于受时间、地域文化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阅历及实际接受能力等诸因素的限制或影响,所以按照那些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效果不仅不理想反而又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为了解除这种困惑,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断观察分析、研究总结出了一种作文训练的新方法——五分钟课堂作文训练法(简称“五分钟作文法”),并不断地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五分钟课堂作文法”产生的特殊环境及尝试中的具体做法
首先,我分析了以往作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接着进行尝试。具体做法:时间定为下课前5分钟,具体内容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而定。
尝试之初,学生对这种做法一时不能接受:平常写一篇作文得需要好长时间,最短也得一两节课,“五分钟”用于构思都不够,还谈什么写作呢?而现在只用“五分钟”,恐怕要求太高了。为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和减轻思想压力,一开始,我遵循“紧扣实际,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拟题和要求学生。
第一篇我拟定的题目是《我的优点》。要求是:加上正確标点,开门见山地写三五句话,下课铃响准时交作文。学生一听很简单,立即动手,不到“五分钟”时间,大多数同学都已完成,此时对那些没有完成的同学给予小小的点拨:只写突出方面,不明显或不突出的就不要写了。这下给那些“落后者”解了围,他们很快也完成了。此时,趁机向学生再提一个要求:以后每篇比前一篇多一句。这个要求看起来不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便成为一种高要求了。
第二篇题目是《我的缺点》。无需教师多加指点,依照上篇经验,从反面考虑即可完成。第三篇是《我的特点》或《我这个人》。写前教师只需说“特点”就是“优点”和“缺点”的结合。这样学生心领神会,也能很快完成。
如此拟题,目的有三:其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其二是让学生弄清“优点”“缺点”与“特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三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掌握一种介绍人物的写作技巧、方法。
之后另换一种话题。第一篇《在语文课堂上》,相对前三篇来说,难度要大一些。因为限制太少,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可作这样的点拨:主要写老师讲得怎样,同学表现如何,自己态度如何。模棱两可的内容不写。这样,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地写出了作文,成功感油然而生了。以后各篇可以是《在数学课堂上》、《在英语课堂上》等。虽然写法相同,但由于内容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并不觉得乏味,而且教师既可以了解自己,了解学生,又可以了解其他老师,尤其如果班主任就是语文老师,其作用就更大了。根据实际状况,在四五篇之后,仍照前法写一篇《在课堂上》的综合性作文,无需教师多加指点,就会写出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来。
综上所述,我可以说这种训练操作简单易行,容易形成系列化训练模式而不枯燥。除了上述以“自我”“课堂”为题外,自己身边的言行习惯、思想观念等都是作文训练的好素材。
二、“五分钟课堂作文法”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仅是尝试之初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效果。若照此法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一种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所产生的效果远非如此。现仅以本人尝试的体会归纳如下。
第一,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本身就是作文训练的任务和目的。
第二,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怕写”作文的紧张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四,有助于老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有关情况(包括思想品质的,行为习惯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等),以便于更进一步地搞好教育、管理工作。
第五,可以提高学生捕获瞬间信息、组织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积累素材的习惯。
另外,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因为每堂课都要训练的话,教师必须精讲,为训练留出足够的时间。
三、“五分钟课堂作文法”训练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训练一定要遵循如前所述的拟题原则,以防要求过高增加学生思想压力,反而事倍功半。
其次,教师应善于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帮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并随时为学生创设写作情景,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随时观察、思考、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再次,有些训练可提前布置,让学生及早收集资料,以免在课堂上训练时“卡壳”。
最后,尽管这种训练法叫“五分钟课堂作文法”,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时间长短可以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灵活变化。
通过尝试和对比,本人发现许多老师或书上讲的,无论是从学生心理方面、写作习惯方面,还是从审题、选材、立意、评改等指导方面,都侧重于谋一方面的“理论“指导。再加上地域文化间的差异,学生兴趣爱好等诸因素千差万别,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范围小,生活阅历浅的各种因素,按照那些“指导”进行训练,在如云的学生当中,能写出符合要求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出类拔萃者当然是凤毛麟角了。当然笔者并非妄自尊大,对这些“指导”妄加菲薄,而是仅以切身体会略表拙见,请同仁赐教。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斧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之所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多数学生作文不符合训练要求,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观念陈旧,往往会导致做法上的机械化和老化现象产生。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需广大语文教师赶快转变陈旧的作文训练观。本人认为,陈旧的作文训练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命题观;指导观;时间数量方法观;评改观;过程观(或补救观);衡量观。由此看来,作文训练中,转变观念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