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教父马东:随时归零的能力,让他收获更多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ming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我装嫩,有人说我‘骚浪贱’,都不重要,这是我打开世界的方式。”从央视高大上的《文化访谈录》,到现象级接地气的网综《奇葩说》,49岁的主持人马东,可谓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马东的父亲马季,是著名的相声大师。但他对儿子最大的期望是每天穿着西装,提着公文包满世界跑。于是,20世纪80年代,18岁的马东漂洋过海去了澳大利亚留学。原本冲着互联网精英去的路,却因为一个契机转了个弯。一次,马东看到胡瓜主持的《金曲龙虎榜》,他很不服气:“怎么还有人干这活就能养活自己的?他反应快,我也不慢啊。”
  回国后的马东不顾劝阻,一头扎进北京电影学院学习。30岁那年,马东结识了湖南电视台台长曾凡安,当时他正筹备一档谈话类节目《有话好好说》,他对马东说“你来当主持吧”。但是,到真刀真枪上场主持时,马东紧张生硬的表现,连导演都忍不住训道:“你这个棒槌!”幸而,待到节目正式开播时,适应能力超强的马东,已能輕松与嘉宾对话了。这档节目也因为马东的加盟,获得不错的收视率。
  2001年,33岁的马东加盟央视《挑战主持人》,收视率在央视综合类节目中名列前茅。马东也因此与窦文涛、崔永元一起,被誉为“中国脱口秀的三驾马车”,成功洗去了“马季儿子”的标签。2006年,他告别《挑战主持人》,做他喜欢的节目《文化访谈录》。2011年,马东成为春晚总导演之一,分管语言类节目。就在个人事业迎来巅峰之际,2012年9月, 44岁的他却出人意料地,宣告离开央视。
  “我的人生好多次归零,我26岁从澳洲回到中国,归零;从湖南台回到北京,归零;然后离开中央台,我又归零。我喜欢这种感觉。”
  2014年,46岁的马东主持《奇葩说》,节目中,马东突然放飞了自我,艺能感max。节目里的他化身“MM马”,和高晓松和蔡康永一起,率领着奇葩天团,各种睿智金句张嘴就来。他就像一根敦实的定海神针,始终把握着说话的底线,与此同时,见招拆招。怪话、荤话、酸话、刻薄话,都是江湖一笑。就连金星参加完《奇葩说》,都忍不住赞赏:“央视人才济济,但在这么多人才中,(能够)华丽转身,最准确、最标准、最有范儿的,还是马东。”
  2014年11月,《奇葩说》第一季上线,总播放量2.3亿,冠名總投入5000万,创下当时互联网综艺节目的最高冠名收入。现在已经到了第四季。2015年9月16日,马东正式创立米未传媒,新节目《拜拜啦肉肉》《饭局的诱惑》又火了!
  马东的节目里,总有价值观层面精彩的交锋,给这个社会以更多的可能性。而“MM马”也成了知识IP的代表。从央视正能量导演,变成一个“能文能污”的米未老板,马东的放飞,也是飞快的进阶。
  2017年,马东49岁了,他是中年人里,最为“年轻”的一个,他老是称自己为“出生在60年代的90后”。“人生只活一次,尽量多体会一些角色,才能增强心中的幸福感。”马东说。
其他文献
【观点引路·用科技助推绿色生活】外卖APP胜过智能机器人,自行车共享软件能让人骑上车就走,毫无疑问,科技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生活效率,最值得点赞的是,它助推了低成本绿色出行。看来,科技本身并不意味着破坏环境,而在于人从环保的角度去发展科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及其家园。如果人人都能这样有意识地去研究或应用科技,我们何愁雾霾不消失呢?  【适用话题】科技与生活;环保;绿色出行;中国制造  2016年年末
期刊
【素材运用】有人说,正是因为这许许多多的温暖瞬间,才有了在世间独步行走的勇气和力量。作者只身一人来到台湾,原本该是思乡情切,却因为许多可爱的人、可爱的事,爱上了这片温情的热土。人生旅途中难免孤单失意,敞开心扉去感受生活的温度,试着去用自己的心怀温暖别人,会发现生活有别样的色彩。  【适用话题】与人为善;对生活充满爱;乐观;感恩  1.在捷运上给一位奶奶让了座,她把身子挪了挪,对我说“妹妹过来一起坐
期刊
几年以前,我还特别笃信一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认为只要经年累月地把自己修炼成一壶酒香四溢的老酒,就算在巷子深处也会被人嗅到,体体面面地摆上桌来。就在这几年,这个想法产生了一点变化。  小时候,我在舞蹈队。每次到汇报演出之前,老师都要开一场小会决定领舞的人选。为了能够跳领舞,我偷偷看著錄像在家里练习,练到我妈都觉得“已经够努力了”的地步。尽管是个孩子,但早已经能从大人的眼神中辨认出对自己的肯定,
期刊
年初,亲爱的D儿编,为了爱情追随Mr.Right回到了美丽的家乡南昌(逃离北京的一种打开方式),北京人民正在想念她……  昨天,D儿编在群里兴奋地跟大家说,她去当地的一家出版社面试,遭遇了超级礼遇!事情是这样的:  几十人的面试队伍里,刘小D儿童鞋排第一个,面试官让她自我介绍。  她第一句话说自己从事编辑出版行业5年了。  ——结果所有人都面无表情、生无可恋。  但是,紧接着第二句话,瞬间点燃了面
期刊
【适用话题】伤害 生存 成长 潜能  我在美國密歇根州比尤拉縣一个农庄,拜访了一棵不同寻常的榆树。  当年,农场主为了拴牛,将一个沉重的铁圈箍在它的身上。时间久了,榆树皮出现了深深凹痕,慢慢地铁圈被包进了树身里。1930年,一种罕见的榆树病横扫该地区,农场周围的榆树都死光了。可是,只有这棵拴牛的榆树顽强地活了下来。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对这棵老榆树研究后认为,铁圈的镶嵌,对这棵榆树是一
期刊
曾有两个同事A和B,来自同一所大学,同届同系。在一个单位,按说该结为死党才是,然而他们并没有。因为A骨子里有点瞧不上B。A是本市人,家境不错,大学刚毕业就车房齐备。而B来自外省农村,住单位宿舍,每个月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汇一半给读大专的妹妹。可能因为出身不同,B压力比较大,工作特别卖力,连着两年都是单位的优秀员工,领导给的评语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而A则热衷于玩游戏,常因为喝大了不来上班
期刊
【適用话题】一诺千金 主见 乐观豁达  进入广告行业工作之后,我听说了很多有关David的花边逸事,比如他喜欢小鲜肉,每年在他们公司的年会上,他都要反串表演,绝大部分人在形容他的时候,表情都是或讽刺或挖苦或嘲笑。我追问一句:他不是很资深吗?通常会换来一句:所以他才资深啊!于是很庆幸自己和他没有联系,不然自己没准也会和David一样成为别人嘴里的花蝴蝶。  三年之后,在《职来职往》的录制现场,我看到
期刊
【适用话题】常识教育 价值观 追求  中国教育最缺什么?常识,常识,还是常识。  我在漂流珠江的时候,在广西红水河边遇到两位少年过来搭讪。一位穿黑衣服的小兄弟问我:“你是来这里干什么的?”“划皮划艇漂流,路过这里,买水喝。”  “来这里划艇?这里有什么好划的?”“不是专门来这里划艇,是划艇经过这里。”  “那你从哪里划来的?”“珠江的源头,云南。”  “划到这里要不要一天?”“珠江的源头很远,我划
期刊
【适用话题】社会实践 教育 自尊心 奉献  在一次“如何讲好故事”的公益培训课上,我认识了一位从事乡村教育的志愿者,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到一个公益组织学习,被派到位于成都红花堰的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实习。当时社会舆论正激烈争论着这类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有观点认为该拆,有观点认为应该扶持。在争议声中,学校像风雨中的小船一般,岌岌可危,飘摇不定。  校长是个悲观的
期刊
【适用话题】为时不晚 年龄与梦想 追求 来得及与来不及  周末跟老朋友见面,聊了许久的天,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居然在“遗憾”这个话题上花了很长时间。  她说,很遗憾考研落榜的那年,自己没有选择二战。现在她每次坐公交车去上班,都会途经学校,三三两两、有说有笑的学生进出校门,她总是不忍心看。那种感觉就像,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男生挽着别的姑娘。  我鼓励她,現在再去考研也不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