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蓬勃生动的“科技沈阳”新局面

来源 :共产党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w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当前,在沈阳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道路上,科技创新正以其昂扬之姿澎湃着不竭动力。沈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了统筹推进、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效能优先的城市创新体系,形成了蓬勃生动的“科技沈阳”新局面。
   沈阳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利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密集等优势,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主体加速成长,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如今,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改变着沈阳、提升着沈阳、推动着沈阳,“共和国装备部”因为科技创新而实现华丽转身。
  谋篇布局:创新驱动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近两年来,沈阳市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为起点,书写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新篇章,并持之以恒、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7年6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等“1+4”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注入了“强心剂”。
     2018年8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印发《沈阳市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规划》,明确了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步走”战略,构建了规划指标和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围绕“三中心、两高地、一体系、一生态”7个方面提出了29项任务,新时代沈阳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和整体设计日臻完善。
     2019年1月,沈阳市委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实施开放和创新双轮驱动,将创新作为沈阳市高质量发展的两大驱动力之一,坚持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放,以创新成果吸引全球资源,诸多举措推动沈阳市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政策先行: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强驱动”
     沈阳市以高站位、大格局为取向的政策体系成型,在科技创新方面焕发出勃勃生机。
     沈阳市以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基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瞄准壮大创新主体、提高创新效率、优化创新生态的方向,先后制订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双培育”方案》《重大技术研发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工程”方案》《沈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30余项政策指导性意见、方案,完成了对科技创新各环节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谋划了科技创新的宏观思路和工作体系,为沈阳加速形成科技创新新格局提供了坚强保障和动力源泉。
   沈阳市充分整合在沈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等创新资源,建立市长与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地方事务和历史遗留问题124个,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186个,全力提升协同创新效能;开展市校合作,支持科研项目32项;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
     沈阳市实施“双百工程”项目,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和组织方式,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新材料等重要领域,先后组织了上百项重大研发项目、百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双百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立项281项,解决关键共性技术845项,总研发投入达75.65亿元。实现成果转化应用189项,累计吸引产学研合作单位371家,新增合作单位57家,新办企业20家,申请专利1237件,授权专利524件,集聚科研人员近万人。
   2018年,沈阳市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总量为168.8亿元,比上年增加28.7亿元,同比增长20.5%;占GDP的比重为2.68%,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點,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省内各市中研发投入力度最大。R&D投入总量和占GDP的比重均为历年最高,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92.5亿元,企业研发投入首次超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达55.8%。
  科研为基:自力更生加自主创新提升“硬实力”
     沈阳市以重大创新平台为重点的研发体系日趋完善,科技创新“硬”实力再上台阶。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沈阳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近两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23.5亿元。最新落地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项目,计划研发投入40亿元。同时,沈阳市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建设,支持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229个,较2016年增长28.6%。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学院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相继落地。
   基础研究迈出新步伐。沈阳市在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推进前瞻性、交叉性基础研究,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影响和作用。市政府每年出资2500万元参与组建国家、辽宁省、沈阳市联合自然基金,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布局,吸引和凝聚全国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目前,经组织、征集和梳理,沈阳市确定了22个指南方向,占全省总数55%。
     “卡脖子”技术攻关有突破。沈阳市制订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问题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征集到的214个项目进行专题甄别,梳理形成《沈阳市企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目录》68项,并组织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95项,落实研发费用补助资金7.7亿元。市科技局多次组织专题对接,组织中国科学院系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与沈阳市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7家科研院所的10个团队13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对接沈鼓集团、三一重装等11家企业,满足19项“卡脖子”技术攻关需求,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和解决方案。      构建科研诚信监督新模式。沈阳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制定《沈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将科研诚信工作纳入项目承担单位常态化管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工作实行“一票否决”,构建了“全流程、全覆盖”正风肃纪监督平台,推行科技监督工作“制度+平台”监督模式。
  产业为源:“双培育”促进创新主体跨越式成长
     沈阳市以完善创新链和生态圈为重点的产业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强支撑。
     沈阳市聚焦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出台了《沈阳市加快推进IC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沈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2030年)》《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2018-2035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提升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壮大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填补空白产业。
     恒大新能源汽车轮毂电机项目落户沈阳;新松HSCR20新一代复合机器人荣获工博会工业设计金奖,炫舞机器人“北京8分钟”惊艳世界;沈阳无距科技取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云无忧”大数据监管牌照,是目前国内唯一管控一体无人机云系统;拓荆科技12英寸PECVD设备实现了IC装备国产化方面的重大突破;中科仪公司干泵与系列真空阀门产品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沈阳市人工智能产业实力现位居全国第15位;机器人产业产值逐年增长,2018年至今实现收入195亿元。
     众多科技创新成果耀世登场,新产业迸发出新动能,无不显示着沈阳创新主体正在加速成长。
     2017年以来,沈阳市紧紧抓住“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这一命题,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以及企业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工程。在“双培育”基础上向两端延展,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升级版,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日趋壮大。
   2018年,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达到1230家,比2016年增长12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6%,比2016年提高9.7%。2019年,沈阳市已开展两个批次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工作,累计有674家企业申报(其中592家通过认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2186家。此外,沈阳市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作纳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议题,获高票通过。
  成果转化:推广先进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沈阳市以高质量、高效率为目标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创造着科技创新“加速度”。
     沈阳市落实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实施《沈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平台、人才、服务体系持续发力,形成了科研成果转化系统推进的新格局。沈阳市还推动驻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分配“三权”改革,在全省成功复制推广了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经验。
     2017年以来,沈阳市的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制度受到科技创新主体的格外欢迎。沈阳市连续两年组织大规模的科技成果对接会,举办“民营企业高校行”等科技成果对接会67场,搭建企业、高校院所和投融资、技术转移、双创孵化等机构多主体、多要素交流合作平台。2058项企业需求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2000多项科技成果,累计洽谈项目915项,达成合作意向近400项。2018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52.04亿元,规模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7位,本地交易额占比由2016年的7.7%提高到2018年的28%。
     如今,沈阳市由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等维度构成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从无到有,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培育引进领军人才18人,集聚研发团队258个,研发新技术35项,孵化科技型企业16家,新增产值3466万元。2019年,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呈现“井喷”态势,65家单位申报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47家,协同创新中心17家,国际研发机构1家;50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1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得到长足发展,省、市、区共建升级版的东北科技大市场,两年来已培养技术经纪人近300人。
  交流合作:下好国际与国内科技开放“一盘棋”
     沈阳市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为目标的交流合作体系,释放出科技創新“引力波”。
     沈阳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东北亚及欧洲、北美等地区国家科技合作,推进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工业互联网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德产业园中德国际智能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支持中科院金属所与白俄罗斯科学院共建中白塑性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沈阳市还积极引进国外高端人才,申报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资金1389.35万元,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累计投入项目资金4951万元。
     借助京沈、苏辽对口合作平台,沈阳市加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和城市的科技交流,引进了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4个合作平台,14家北京众创空间在沈设立分支机构;发挥沈阳经济区龙头城市作用,与鞍山、辽阳等城市开展成果对接等活动。
     沈阳市科技开放合作氛围日益活跃,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大会、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眼科大会、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等一系列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主场活动纷纷在沈阳举办,近200位国内外院士、15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沈参与创新、建言献策,科技交流合作视野更加开阔。
其他文献
齐泽克在“互动性”概念的基础上发明了“交互被动性”这一理论,它揭示了拉康主体理论的核心内容:个体是一个去中心化、空洞、匮乏的主体。交互被动的过程是一个消解主体性的
采用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对某大口径舰炮的技术风险进行了评估,制定了相应对策,规避了潜在技术风险。建立了技术风险评估模型,选取了评估指标与评估对象;对评估指标和判据进行
提升沧州市老旧小区业主满意度,要充分抓住省、市两级政府改造老旧小区的契机,顺应民众需求,既要切实解决居民代表培训、施工效率提升、必要基础设施配套、机动车停车难及电
目的探讨臭牡丹根提取物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4,7,10,14,21天观察机械
"简政放权"是"放管服"改革的逻辑起点,"放管结合"是"简政放权"的延续和发展,"优化服务"则是"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的目标指向。推动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以
冯义现任鞍山第三批援疆工作队领队、沙湾县委副书记。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干练、思维缜密,做事雷厉风行。自2017年2月到新疆塔城沙湾县参加援疆工作以来,他带领队友跑项目兴产业,发展经贸,帮助当地居民脱贫攻坚,助力当地的教育、旅游、医疗等事业深入发展……成绩斐然。  然而,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却是冯义帮扶幼童和学生的感人故事。  他是小美娜的“冯爸爸”   在巍峨的天山脚下,有一个阿热勒托别村。村
社会情绪是个体在信息的作用下相互感染、叠加共振的结果。其形成离不开个体之间借助于社会网络的相互影响,它与特定社会的信息传播手段密切相关。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
通过回顾日本经营史学发展历程,可以探讨作为日本经营史特征的“产业经营史”范式的形成过程。日本的经营史之所以重视将企业史放在产业发展的框架下讨论,与日本在系统引进企
摘 要:民间组织是“国家——个人”二元模式的中间组织,作为地方法治与地方治理的重要主体,其为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信息交往、资源互用提供了便捷场域。民间组织“职业化”指数与地方法治实施能力呈现正相关,民间组织的自主、自律等“职业化”品质能够将共同体成员的利益整合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权利主张,促进法治体系的生成。但在民间组织“职业化”过程中显现出诸多难题,为此,要从合理定位民间组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培育
清王朝在"改土归流"初期致力于地方秩序的重建,重建的背后隐含着"正统"意识形态作为秩序构建的标准。礼仪是"教化"的重要途径,帝国希望借助建立神祠来作为礼仪植入地方进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