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地铁受罚记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ue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纽约第一次坐地铁,就领略了纽约警察的“铁面无私”。
  纽约地铁一共有27条线,根据它们的大致走向又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灰、棕等十种颜色。有个流传广泛的绕口令就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纽约地铁的庞大和复杂,大意是说一个可怜的外乡人如何迷失在纽约地铁里,从此一辈子就没再转出来过。
  坐上纽约地铁,几乎可以抵到这个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作为一个有着百余岁履历的老人,它难免时不时显出龙钟之态,而频频发生的抢劫、强暴、毒品交易等犯罪更是带给它“重灾区”的恶名。纽约市政府近年大下血本,对大部分地铁站作了翻新,而且除了架设摄像头之外,还在每个站加派了警力,希望用这些措施增加地铁的安全性。
  纽约市内单程地铁的票价是两美元,也可以两个人花4元买一张,在入站的时候分别刷两次进站,而出站的时候则不需要刷票。地铁入口处设刷卡通道,每个通道只容通过一个人,比较狭窄,所以通道的旁边有一道没有上锁的铁门,仅供带着大件行李的人进出——但这也容易误导初次乘坐纽约地铁的人,我就中了此道。
  那天,我和先生游历完纽约的时代广场后,走进附近的地铁站准备到下一个游览点。我们花4美元买了一张票,先生刷票入内后,站在里面把票递给我。
  我接过票后,一心盼望自己动作能迅速一点、潇洒一些,以免让人觉得这个中国人连地铁也“怵”。于是,我拿出在上海乘坐地铁时刷公交卡的熟练姿态,手持车票快速一刷,机器却没有任何反应,我慌了,又连续刷了几下,但是,通道依然没有任何反应。
  这时,旁边通道的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仁兄将车票在刷卡器上潇洒地一拉,然后径直拖着行李箱朝通道旁边的铁门走过去,轻轻一推,就进去了。我脑子里立即闪过一个念头:莫非,当机器没有反应时,乘客便可走铁门?
  我想当然地绕过去,一把拉开铁门走了过去,然后一阵风似地走到早已满脸不耐烦的先生面前。正当我为自己的“机智”而高兴呢,两个腰挂真枪实弹的警察如天而降,毫不客气地拦住我们,板着扑克脸,一阵盘问:“你们从哪里来,要往哪儿去?”然后还要我们出示证件。
  我和先生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可是我们踏上美国土地后,第一次被警察盘问呢。难道,纽约警察现在对亚洲人有偏见,他们怀疑我们非法入境?
  我还真被吓住了,先生的脸也有点发白,我俩老老实实地从包中掏出护照,递给警察。然后以尽量沉稳的口气解释说,我们这是第一次来美国,也是第一次游玩纽约,打算坐地铁去看自由女神像,随后去JFK机场,搭乘晚上6点的飞机去圣佛朗西斯科旅游。
  两个警察依然面无表情,他们分别拿出一张淡黄色的纸,抄下我们护照上的身份证号码,然后继续盘问:姓名?身高?体重?住址?并在纸上一一登记。直到那张纸被他们填写得差不多满满当当的时候,我们终于意识到了:这两个家伙在给我们开罚单,而且一开就是两张!
  他们把罚单交给我们,好家伙,每张都是60美元的罚款。在单子的下方标明了罚款的理由:强行通过铁门,以试图逃票。
  这也太过分了,我从小到大,就从来没有干过逃票这样的事!我和他们争辩起来:首先,我走那道铁门完全出于误会,铁门上方并没有明确的标示;其次,只有我一个人走了铁门,我的先生完全是刷完票才入站的。
  警察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个嘀咕了一句。“可能,他确实买了票。”但是,他们并没有收回罚单,而是指着罚单上所刊登的纽约交通管理中心的电话,板着脸说:“你们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可以打电话或发邮件去说明、申辩。”然后抛下我们,扬长而去。
  我们立即用公用电话致电纽约市交通管理中心,结果,挂了三四个电话,那边始终是忙音,看来这是如假包换的“热线”。看看表,经过这一番折腾,还有两个小时就6点了,如果现在跑到市交通管理中心办公大楼和值班人员当面沟通的话,那很可能就赶不上飞机了。
  自由女神像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瞻仰了,我们只能改变路线,迅速赶往飞机场。一路上,地铁的轰轰声变得刺耳了许多,原本不宽敞的车厢更让人觉得拥挤。先生反过来安慰我了:“没有关系,等从旧金山回来,我们再发封邮件给他们详细地解释一番。实在不行,那就认了,当是吃一堑长一智。”
  “怎么可以认了呢?”我不服地争辩说,“这本来就是两张错发的罚单,他们不是有摄像头吗,到时候调出来看看不就真相大白了。”结果遭到先生的嘲笑,认为我的想法过于幼稚,因为摄像头是“为犯罪分子准备的”,为了你们这区区几十美元的罚款,人家才不会花这么长的人力和时间呢。
  一提到犯罪分子,我无语了。好在,旧金山美丽独特的风景让我们暂时忘记了这件事情。
  几天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报道,这才明白为何两名警察要那么的严肃了。原来,据调查,纽约90%的犯罪分子都是通过逃票的方式进入地铁的,这促使纽约警方不得不睁大眼睛,对逃票者要盘问个清清楚楚。
  从旧金山回来之后,我们继续拨打罚单上提供的电话,依然是一直占线。先生只得通过信件的方式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在邮件中也不乏调侃和委屈:“尊敬的先生、女士:……当两位执事警官无比严肃要求我们出示证件的时候,我还在想,我和妻子的样子怎么看也不像恐怖分子……”随信他寄去了我们当时用的那张车票,以及买票的收据。
  一个多月后,纽约交通管理中心给先生回信了,不仅撤销了罚款,还归还了那张车票——当然,里面剩余的两美元已经扣除了。
其他文献
毒舌被用来形容一种说话方式,这种方式大致是指一种对他人的随心所欲、口不择言,甚至带有嘲讽的个人评价。经历“毒舌”之毒的人常常会遭受全方位的心理打击,在场的其他人也会被这“灰暗的气氛”所影响,变得闷闷不乐。“毒舌”在两种场合可以经常看到:大众娱乐节目与私人朋友圈子。  近年来,大众娱乐节目中的评委、主持人、嘉宾,常以惊人之语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以及对他人或某种现象的评价,比如“噩梦论”、“快乐痛苦论”
期刊
在今天的全民娱乐时代,荧屏过于纷繁的口味变化与选择,难免使人陷入视觉疲劳,这时,突然的一句语带机锋的麻辣点评,可能会给我们一点精神刺激,一点痛快,好像众人皆醉他独醒,能给人醍醐灌顶之感。但看得多了,你又会发觉再次陷入娱乐圈套,那一点麻辣原来也是个性表现的一部分,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且又泛滥成风气,成为失当的责难与酷评。于是,这个一开始令人耳目一新的群体,又成为众人敬而远之的“毒舌”。
期刊
在许多韩国人看来,朴槿惠具备了传统韩国妇女的美德:温柔、有礼、安静和耐心。她佩戴母亲遗留的首饰、衣着品位优雅。同时,朴槿惠又在判断力上继承了她父亲的钢铁意志。由于青年时代学习电子工程学的缘故,她的性格中还呈现出冷静的理科气质。  “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60岁的朴槿惠一头短发,气质干练自信。在去年12月19日大选中获胜后,她终于实现了“打破韩国政坛的男人统治
期刊
七月,毕业才一个礼拜不到,杰就像失踪人口一样没了音讯。  收不到他任何消息的我,并无太大失落,只是没人烦没人玩,偶尔也会寂寞。  我们认识三年多,分分合合拍拖也快两年半,人都说时间愈久,爱情之酒愈发醇香醉人。这话在我和他身上却得不到半点应验,风雨之后总算还能一同走过,而沉淀下的,却只有疲倦。  我说,杰,你看我的眼神变了,变得没有任何期待,盲目而呆滞。  他一把搂着我的肩,亲爱的,看你,又胡思乱想
期刊
前日,和一个朋友见面,酒足饭饱后由她结账,钱夹打开,蔚为壮观,随便一扫,只觉得里面闪闪发光好多卡,不由得笑其生财有道,似乎是每个银行争夺的VIP客户。朋友无奈地说,她工作刚一年,月入3000元,虽然没有房贷,但是在大城市只是吃不饱饿不死一族,只有卡没有钱。  于是问她,为啥办理那么多银行卡。答曰:“早就忘记办理的具体时间和原因了。有的是校园卡,本科一张,读了研究生又一张;有的是工资卡,奖金卡;还有
期刊
在职场,升职就意味着工作能力、水平的认可,也是加薪的主要途径。因此,锲而不舍地追求升职就成为职场人奋斗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你十分努力,但由于上司的个人因素造成优秀的你该升没升,这是最令人沮丧的。失意的你,在看了此文后面的案例后,应对号入座及时甄别自己是否处于无望升职的境地,努力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果断转身,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上 司 标 准 特 殊  
期刊
常言道:“是非之地,不可久留。”而大学生宿舍却是一个不得不久留的是非场所。在你与新室友入住宿舍的第一天起,室友间便开始互相观察、琢磨、猜测,室友的种种缺点、不是、丑态都被你看在眼里,悄无声息地在你心中堆积、扎根、生长。日子长了,和谐融洽的气氛逐渐变得微妙,相互忍受成为宿舍生活的一部分,忍受达极限之后,争吵爆发,宿舍里剑拔弩张、硝烟弥漫,人人撕破脸皮只逞口舌之快,随后是冷战,气氛变僵、变沉、变得诡异
期刊
单相思也美丽    刚上大学那阵子,一到熄灯时间,404室的8个男生就开始了宿舍卧谈。话题里自然少不了女孩子,惟有阿康,吞吞吐吐就是不肯吐露自己喜欢谁。倘若他真的没有心上人倒也罢了,偏偏,他有事没事就表情诡异地在一叠信纸上涂涂画画——别说,准是在写情书。  与阿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宿舍的老七,结交过几个女孩,和她们进行到了哪一步,他都毫无隐瞒一一道来。为此,老七经常说阿康:“小家子气!”  大二那
期刊
此“毒舌”非彼“毒蛇”。  虽不至于像“毒蛇”这般致命,但若被“毒舌”咬了一口,你的心里起码会像吞下一只苍蝇似的不舒服。如今,“毒舌”正火。从选秀评委到政界名人,从新人到偶像,似乎一夜之间人人都修炼成了“毒舌”,随时准备咬人一口。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的确有各色各样的“毒舌”,“听你唱歌,我晚上会做噩梦的!”“你的裙子怎么像卷心菜?(明明是蛋糕裙)”所有所有这些“毒舌”语录,无不在考验和锤打着
期刊
对特色小吃,人们大都喜欢品尝,因为它们有独特的风味。同样,对于演讲,人们也更喜欢那些别具特色,有独特“风味”之作。不难发现,有不少的演讲虽然观点正确,材料翔实,语言也流畅,却并不吸引听众,往往是台上“慷慨激昂”,台下“昏昏欲睡”。显然,这样的演讲就像没有加过调料的食品,淡而无味,可一旦加入些“调料”,上点“味”,就很可能变成一道风味独具的“美味佳肴”, 令人回味无穷了。    上点“鲜”味  “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