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我着重从预习的指导和评价两方面入手:
一、指导
针对不同年级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课前预习重在“读”——会看情境图,少布置书面预习作业,初步培养学生课前看书、读书的意识。中年级段,教师重在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上,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反复操练。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将前一阶段的课前预习感悟内化,形成学习技能和习惯,用其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弱,很难真正做到独立预习。
1.数学计算课的预习。在预习提纲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我们也可以给学生设置导学提纲,把问题细化,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设置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去解答。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思考、纠正,不知不觉地读懂了例题,学会了知识。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设置的预习提纲中有这么两题:
(1)通过情景图你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
(2)笔算56-18=( ),先从十位算起,再从个位算起,你发现了什么?
(3)判断56-18=42对吗?你发现了什么?
我在预习提纲中不仅要求学生解答问题,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逐步养成。
2.数学操作课的预习。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我是这样设置预习提纲的:
(1)找出身边约1厘米长的物体。(2)测量数学书的长度。(3)画出5厘米长的线段。(4)量一量同桌的身高。
在完成这些预习提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接受了数学知识,轻松且深刻地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之前,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1)做一做:用萝卜或橡皮泥等做一个长方体。(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3)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4)涂一涂:在它的外表涂上不同颜色。(5)量一量:这个长方体有多长、有多宽、有多高?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说、涂、量形成了面、棱、顶点以及表面的深刻认识。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
中高年级预习
1.观察操作预习。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老师先展示自己画的、剪的、实物等对称形状的物体,接着布置这样的预习:请你在家观察或找一些像老师这种形状的图片、实物等,你会有什么发现?试着画、剪几幅“轴对称图形”,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做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你能用什么办法发现它们之间的体积存在什么关系?
2.调查预习。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深入理解知识。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前,可要求学生问问爸爸妈妈给农作物施农药时怎样配制农药和水的比例。
3.小课题探究预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比例尺“前,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幅平面图,并思考:客厅的长宽怎样画更合理?更相像?为什么?请你写一篇探究报告。
4.高年级还可采取知识树的形式:它可以把零乱的知识系统化、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把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象化。
如画整除知识树:预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树的主干(整除就是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树枝(整除与倍数、因数之间就用树枝来连接);倍数和因数就是树的果实,倍数和因数是成对出现的就是树枝上的叶子(主干、树枝、树叶、果实构成了知识树)。
二、评价
预习作业要有反馈。预习作业通常是在课外完成的,使学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但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偷懒,及时展示和表扬鼓励便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和在开展预习性作业实验的第一学期,为了让学生的交流更有深度和实效性,学生的预习性作业完成的质量还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督促,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一定帮助和订正,同时对完成质量较高的预习性作业教师可在全班提出表扬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让它起到示范作用。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以学生姓名命名的发现“xx的发现”、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到了高年级和后期,教师就可采用抽查、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换检查的方式来检查评价学生预习性作业完成的质量。
一、指导
针对不同年级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课前预习重在“读”——会看情境图,少布置书面预习作业,初步培养学生课前看书、读书的意识。中年级段,教师重在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上,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反复操练。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将前一阶段的课前预习感悟内化,形成学习技能和习惯,用其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弱,很难真正做到独立预习。
1.数学计算课的预习。在预习提纲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我们也可以给学生设置导学提纲,把问题细化,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设置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去解答。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思考、纠正,不知不觉地读懂了例题,学会了知识。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设置的预习提纲中有这么两题:
(1)通过情景图你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
(2)笔算56-18=( ),先从十位算起,再从个位算起,你发现了什么?
(3)判断56-18=42对吗?你发现了什么?
我在预习提纲中不仅要求学生解答问题,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逐步养成。
2.数学操作课的预习。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我是这样设置预习提纲的:
(1)找出身边约1厘米长的物体。(2)测量数学书的长度。(3)画出5厘米长的线段。(4)量一量同桌的身高。
在完成这些预习提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接受了数学知识,轻松且深刻地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之前,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1)做一做:用萝卜或橡皮泥等做一个长方体。(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3)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4)涂一涂:在它的外表涂上不同颜色。(5)量一量:这个长方体有多长、有多宽、有多高?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说、涂、量形成了面、棱、顶点以及表面的深刻认识。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
中高年级预习
1.观察操作预习。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老师先展示自己画的、剪的、实物等对称形状的物体,接着布置这样的预习:请你在家观察或找一些像老师这种形状的图片、实物等,你会有什么发现?试着画、剪几幅“轴对称图形”,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做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你能用什么办法发现它们之间的体积存在什么关系?
2.调查预习。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深入理解知识。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前,可要求学生问问爸爸妈妈给农作物施农药时怎样配制农药和水的比例。
3.小课题探究预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比例尺“前,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幅平面图,并思考:客厅的长宽怎样画更合理?更相像?为什么?请你写一篇探究报告。
4.高年级还可采取知识树的形式:它可以把零乱的知识系统化、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把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象化。
如画整除知识树:预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树的主干(整除就是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树枝(整除与倍数、因数之间就用树枝来连接);倍数和因数就是树的果实,倍数和因数是成对出现的就是树枝上的叶子(主干、树枝、树叶、果实构成了知识树)。
二、评价
预习作业要有反馈。预习作业通常是在课外完成的,使学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但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偷懒,及时展示和表扬鼓励便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和在开展预习性作业实验的第一学期,为了让学生的交流更有深度和实效性,学生的预习性作业完成的质量还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督促,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一定帮助和订正,同时对完成质量较高的预习性作业教师可在全班提出表扬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让它起到示范作用。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以学生姓名命名的发现“xx的发现”、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到了高年级和后期,教师就可采用抽查、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换检查的方式来检查评价学生预习性作业完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