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物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概括的、抽象的,所以要想学生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就一定要激发其思维能力,而这个过程是理性认识和表面感知、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内在联系和表面联系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养成提问的习惯,培养发问的意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学生爱学习、会学习,那么老师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就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全面提高。
(2)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任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拓思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大胆思考和想象,最大化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展开正向或逆向思维,最终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全面发展。
2.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共性,归纳和总结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意在突出科学探究要素,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思路:楞次定律一是涉及的因素多(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变化、线圈绕向、电流方向等),关系复杂。二是规律比较隐蔽,其抽象性很强,以问题与问题解决为纽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顺利突破这一难点。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自然界是沉默无语的,而自然现象后隐藏的核心本质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的,所以实验是必备的手段之一。演示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用出乎学生意料的新信息刺激学生。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为了得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的结论,只需三个简单的小实验,教师在每个实验提出一个小问题,就会轻易地得出上述结论,进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实验一:手拿一个小球自然松开,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直线运动。实验二:一手拿金属片,一手拿一个和金属片一样大小的纸片,两手在同一高度同时自然松开,观察两物体落地的时间——金属片先落地。实验三:牛顿管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每节课提出问题,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记忆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思维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故而教师在平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学科是一门成熟的精密科学,实验、逻辑关系二者构成了它的理论基础。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物理选修3-2中P40的思考与讨论: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
套在同一闭合铁芯上,一个线圈连到交流电源的两端,而接在另一线圈两端的灯泡会发光。根据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而提出问题:为什么灯泡会发光?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物理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的真正含义,提高正确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荒谬说法的一个实例:一个故事里说,某人抓住自己的头发,竟把自己连同骑着的马一起从泥潭里拉出来。谁听了这样的故事不感到可笑呢?可是骑自行车的人在自行车前轮接近人行道边缘时,猛把车把拉向自己,于是前轮抬起,居然驶上人行道,怎么回事?该例可以让学生思考,运用物理概念来解决上述问题。
5.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从自然现象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引导学生注意平时一般不太注意的问题,养成对任何自然现象均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将问题向课外延伸。例如,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为什么不怎么穿颜色深的衣服,而穿颜色浅的衣服,冬天则相反呢?例如,在学过《超重和失重》后,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动手观察一个失重现象。用一个饮料瓶,在靠近瓶底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从洞中流出来;放开手,让瓶自由下落,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例如学生就自行车各项功能,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有的提出:自行车的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尾灯为什么看起来很亮?有的提出:刹车时是刹前闸,还是刹后闸好?又如举一个课堂讨论的例子,物理教学书写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能传播纵波,因为在这些物体体积变化时,都能产生弹性力,但气体和液体的形状变化时不能产生弹性力,所以不能传播弹性横波。”而教科书又肯定地说:“如果把石头抛入池塘,能看到圆形的横波从石头落在水里的位置向外传播。”这是否矛盾?教学过程中,这一过程完全可以是师生互动、讨论的过程,得出合理的物理模型,再根据学生的经验来猜测、探讨。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分析解决,可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运用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品尝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好处,使学生明确学好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的同学也大有人在,所以结合课堂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进入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物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概括的、抽象的,所以要想学生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就一定要激发其思维能力,而这个过程是理性认识和表面感知、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内在联系和表面联系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养成提问的习惯,培养发问的意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学生爱学习、会学习,那么老师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就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全面提高。
(2)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任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拓思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大胆思考和想象,最大化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展开正向或逆向思维,最终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全面发展。
2.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共性,归纳和总结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意在突出科学探究要素,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思路:楞次定律一是涉及的因素多(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变化、线圈绕向、电流方向等),关系复杂。二是规律比较隐蔽,其抽象性很强,以问题与问题解决为纽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顺利突破这一难点。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自然界是沉默无语的,而自然现象后隐藏的核心本质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的,所以实验是必备的手段之一。演示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用出乎学生意料的新信息刺激学生。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为了得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的结论,只需三个简单的小实验,教师在每个实验提出一个小问题,就会轻易地得出上述结论,进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实验一:手拿一个小球自然松开,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直线运动。实验二:一手拿金属片,一手拿一个和金属片一样大小的纸片,两手在同一高度同时自然松开,观察两物体落地的时间——金属片先落地。实验三:牛顿管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每节课提出问题,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记忆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思维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故而教师在平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学科是一门成熟的精密科学,实验、逻辑关系二者构成了它的理论基础。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物理选修3-2中P40的思考与讨论: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
套在同一闭合铁芯上,一个线圈连到交流电源的两端,而接在另一线圈两端的灯泡会发光。根据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而提出问题:为什么灯泡会发光?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物理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的真正含义,提高正确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荒谬说法的一个实例:一个故事里说,某人抓住自己的头发,竟把自己连同骑着的马一起从泥潭里拉出来。谁听了这样的故事不感到可笑呢?可是骑自行车的人在自行车前轮接近人行道边缘时,猛把车把拉向自己,于是前轮抬起,居然驶上人行道,怎么回事?该例可以让学生思考,运用物理概念来解决上述问题。
5.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从自然现象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引导学生注意平时一般不太注意的问题,养成对任何自然现象均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将问题向课外延伸。例如,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为什么不怎么穿颜色深的衣服,而穿颜色浅的衣服,冬天则相反呢?例如,在学过《超重和失重》后,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动手观察一个失重现象。用一个饮料瓶,在靠近瓶底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从洞中流出来;放开手,让瓶自由下落,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例如学生就自行车各项功能,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有的提出:自行车的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尾灯为什么看起来很亮?有的提出:刹车时是刹前闸,还是刹后闸好?又如举一个课堂讨论的例子,物理教学书写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能传播纵波,因为在这些物体体积变化时,都能产生弹性力,但气体和液体的形状变化时不能产生弹性力,所以不能传播弹性横波。”而教科书又肯定地说:“如果把石头抛入池塘,能看到圆形的横波从石头落在水里的位置向外传播。”这是否矛盾?教学过程中,这一过程完全可以是师生互动、讨论的过程,得出合理的物理模型,再根据学生的经验来猜测、探讨。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分析解决,可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运用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品尝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好处,使学生明确学好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的同学也大有人在,所以结合课堂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进入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