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家人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奶奶离开我们已有四个月的时间,我依然不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她去世了,所以跟别人聊起她的时候,更愿意用“消失”这两个字。消失了,也许过一段时间会重现。
  (二)
  四月中旬的一天,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奶奶生病了,在村里的卫生院已经输了好几天的药依旧没有好转,打算带到市里去住院。”电话那头父亲也嘱咐我说:“能回来就尽量回来,恐怕她这次撑不住了。”父亲的这句嘱托就像一根针一样扎在我的心里,让我顿时不知所措。我已是三十岁的人了,但是没有经历过家人“撑不住”的时候,起码在心里还没有准备好与任何一个家人永别,这使我当时倍感慌乱、无助。
  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原因没能及时回家,但也过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日子。每天给家里打电话询问奶奶的病情,后来得知她在市医院住院之后病情有所好转,我便放心了。过了一周左右,奶奶还未出院,因此我忙完了单位的事情,和爱人请了一周的假赶回了老家。我们工作的地方是在西藏的边境一线日喀则市亚东县,离老家有六百余公里,开车回趟家需要十余小时。对于在遥远的他乡奔波的人来说,与年老的奶奶和父母、年幼的孩子分隔两地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虽然每次回家的途中会经过美丽的卡若冰川,神圣的羊卓雍湖等美景,可是因为急切地想回到家人和孩子的身边,几乎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欣赏过与自己擦肩而过的这些景色。
  到家的第二天早上,我们赶忙做了饭,带着孩子早早地去了医院。当我们走进病房,看见躺在病床上的奶奶,那一刻,我心里一阵绞痛。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枯瘦的她,即使她以前生过很多次病,也住过很多次院,但也没有见过像今天这样瘦得皮包骨。她躺在床上,极为突出的眉骨和颧骨顶着一张沧桑的皮,一条条皱纹爬满的前额下失神的双眼已变得浑浊。她看见我后脸上渐渐绽开了一抹微笑,印在脸上的皱纹像水面波纹,从嘴角到眼角,再到额头,慢慢展开。那一刻我忍住了眼泪,我怕我的眼泪会打破她的安详和淡定。我假装表现得很正常,一边询问着她的病情,一边把饭菜放在床边。她说:“好多了。”奶奶答复的声音还算正常,这使我稍微有点安心。于是坐在旁边跟母亲聊起了天,爱人也开始给奶奶喂饭,三岁的孩子围着他曾祖母的病床转。我安慰着母亲说:“看奶奶的精神状态,这次应该没有问题,还是会跟以前一样好起来,然后康复出院,所以您也不必太担心。”母亲说:“这次有点怕了,因为以前奶奶生病的时候一直不愿意去医院,总是需要通过一番劝说和强求才会同意,可是这次她自己主动要求去医院,而且起初医院没有床位,她也急着要去,说哪怕在病房的楼道里睡也可以。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所以害怕这次她真的会离我们而去……”
  那一周,虽然每天在家与医院之间来回跑,但是看见奶奶的病情日趋好转,我心中便充满了希望和感激。在外工作的二哥和妹妹、姨妈,在市区工作的大哥,他们都请假回来看奶奶,加上其他过来探望的亲戚和左邻右舍,那些日子里,奶奶的病房变得格外热闹,看着自己的孩子、孙子、曾孙们整天围着自己转,她的双眼透露着一种骄傲和满足,她的脸上呈现出一种此生圆满的幸福。
  看着奶奶的病情好了很多,几近痊愈,我们也没有继续请假。离家前的那天晚上,我没能跟她好好道别,只是说了一句“下次‘五一’放假了,我们会争取回来看您。”我不敢说太多离别的话,当我那三岁的孩子跟她挥手道别时,她已经在低头流泪。
  (三)
  四月三十日下午,下班后我去了趟县城加油站给车子加油,因为“五一”放假四天,得提前做好回家的准备。加满了油,跟朋友约好了在他家里吃饭。在前往朋友家的路上,我接到了妹妹的电话,她问:“五一能回来吗?”我说:“能回去,明早就出发。”她迟疑了一会儿,然后说了句:“哦……”我问:“怎么了?”“没事儿,明天路上注意安全!”妹妹似乎有所犹豫。刚挂完电话没多久,又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仓促地问我:“明天出发吗?”我说:“对,怎么了?出了什么事?”母亲哭诉:“奶奶不太好,今天下午已经出院回到家了,你明天出发的话恐怕赶不上……”“那我现在马上出发!”挂完了电话,我立即把车子调头,那时已是晚上七点五十分。
  爱人前几天因为公事,出差到日喀则市区,我一边开着车子,一边给她打电话,让她赶紧找车子到江孜县与我汇合。
  天色渐暗,我焦急地开着车子,透过车窗玻璃,我看见眼前的天空犹如一个阴郁的孩子,它明媚的笑容逐渐消失,脸色渐渐黯淡,最终被沉重的黑暗取代。那晚的路途格外遥远,也格外安静,以至于我把腳下的油门踩得再深,还是感觉车子行驶得太慢。
  当车子驶过神圣的帕里神女峰时,我看着山顶岩石上那张天然形成的神女脸庞,心中不禁想起了奶奶可爱而慈祥的面容。小时候,因为奶奶与西藏民间传说中“最美最善良”的“琼结达瓦卓玛”同名又同乡,我总是喜欢问那个达瓦卓玛是不是她。她经常会被我的问题逗得哈哈大笑。有时候,我还会给她唱那首传唱至今的民歌《琼结达瓦卓玛》:
  拉萨人烟稠密,
  琼结人儿美丽,
  我的意中人儿,
  就在琼结地方,
  别说琼结琼结,
  想念达瓦卓玛,
  想起她的双眼,
  让我魂牵梦萦。
  传说这首民歌是当年仓央嘉措写给达瓦卓玛的情诗,一段试图挣脱尘世枷锁的爱情故事,他们的人生注定是坎坷的、悲伤的。无论传说是否真的存在,人们总愿意相信故事悲情的一面。
  大概晚上十点左右,我到达了江孜县,走完的路程还不到三分之一。我和爱人汇合后,在路边的餐厅里简单吃了个饭,然后继续开车前进。崎岖的山路上依稀能够遇见一些车辆,彼此匆忙地呼啸而过,似乎有同样的焦急之心。
  直射的车灯像野马般试图挣脱黑暗的枷锁,但是它的尽头依然是永无止尽的黑。我穿梭在黑夜的山路上,双手紧握着方向盘,双眼注视着车灯照亮的前方,心中却忆着奶奶慈祥的双眸,忆着她一手摇转经筒,一手拄着拐杖蹒跚的背影,还记得母亲曾说过的那些关于她走过的路,受过的苦。   那一刻,我能感觉到死亡就像一片乌云般笼罩在我们的头顶,家里的人们知道没有办法驱散它的阴影,所以安静地、悲伤地等待着它的降临,没有一丝恐惧,没有一句怨言。哪怕像我这样第一次经历的人,也感受不到一丁点儿恐怖的气息。
  到了早晨八点,奶奶的状态稍有好转,她能够挣开眼睛,能够看着周围的我们,也能够喝点汤水,呼吸也正常了许多。有一段时间,我误以为奶奶会好起来,但是后来才听母亲说这是对她死亡前的“宽恕”,人们在真正离开人世之前,会有这么一段时间,身体状况意外的好起来、甚至特别想吃肉等回光返照的现象。然而,到了当天下午三点左右,她的身体状况明显下滑了。虽然她的眼睛睁开着,但是呼吸频率越来越快,我听她呼吸的声源似乎不是从肺部开始,而是已经到了嗓子眼。她一直在坚持着呼吸,似乎在努力地争取着更多的时间……
  下午四点左右,在拉萨上学的侄子回到了家。此刻,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所有家人算是到齐了。我们围在她的床边,用眼泪和祈祷跟她道别着,只是很安静地,没有任何哭声。按照我们的观念,亲人离去时必须要给她创造足够宁静和安详的环境,才能帮助他顺利地度过临终和死亡,“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于帮助一个人好好地死亡”。
  说句心里话,对于来生,没有科学依据,我也半信半疑,唯有面对此刻的奶奶,我相信有来生,希望有来生……
  五点四十分,她的呼吸变得很脆弱,她的眼球慢慢地、不受控制地往侧卧方向倾斜着,身边的家人在流泪,忍着哭声;有的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脸颊,有的抚摸着她的头发,仿佛抚摸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母亲一边不停地抽泣着,一边井井有条地给她喂着水、牛奶,还有“唫丹”;哥哥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您这辈子很圆满,很干净,您可以安然地离开……”
  五点四十七分,当太阳完全落到西山,阴影披向整个村庄的那一刻,奶奶喝下了最后一口“唫丹”,做了最后一次双手合十感恩,然后舒了长长一口气,闭上了眼睛,从眼角流下了一滴眼泪,停止了呼吸。她仿佛走完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最终累了,休憩着,睡着了……
  (六)
  从这一刻起,那如同一盏酥油灯般的老人,一生用微弱的灯光温暖着全家的宝,永远地离开了。虽然从未有过的痛彻心扉、生死离别的感受像一把大火般吞噬着我们的心房,但是誰也不敢打破她离去时的安宁和平静。我们跑进了另一间房间,大声地哭喊着,把所有的不舍化作眼泪和哭声。亲人围在母亲的身边安慰着,我那钢铁般的父亲此时也是泪流满面,我们几个孩子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痛苦和悲伤……
  从这一刻起,我那宛若一颗常青树般永远勤劳、朴实、善良的老人,终究还是枯萎了。以为她能长命百岁、还能再活十几年,但终究还是承载着我们太多的遗憾而去。
  那天晚上,我们第一次吃着没有她的晚饭,所有人哭泣着。母亲把第一勺饭盛在她的碗里,放在她的遗体前。我看着她平日里喜欢半躺着的床是空空的,看着她的转经筒就这样放倒在桌上,我的泪水和哭声再也无法控制。
  我没能在她人生的“终点站”跟她好好道个别,无论是上次在医院、还是在今天临终前,我都没能跟她好好说个话。我小时候曾跟她谈过的“大梦想”早已实现了好几年,我们开着车子排着队回了好几趟家,但是我始终未能带她去转转外面的世界,哪怕一次也没有。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声泪俱下,爱人紧紧地抱着我。我说:“从今天开始,我再也没有了奶奶……”
  (七)
  按照我们的习俗,遗体一般需要在家里停放三天左右,然后择日送到天葬台进行天葬。我认为选择天葬并非是为了将灵魂随鹰鹫升到天堂,而是践行一种报恩理念,人们为了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更愿意用仅剩的躯体喂食鹰鹫,用一件善行善事了结自己的一生。
  在这三天里,我们所有家人虽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各项后事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前来帮忙的人手也较多,所有后事都非常顺利。这期间奶奶的遗体清洗了两次,第一次由母亲和妹妹参与,第二次我和表姐参与。清洗时负责守灵的师傅让我别看奶奶的脸,他怕我会恐惧,我说:“我不怕。”我把盖在她脸上的纱布慢慢拿起,看着她的脸庞依旧那么慈祥和蔼,我轻轻地摸着她冰冷的脸,整理着她的头发,悄悄地跟她说了很多道别的话。其实从奶奶断气的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怕面对死亡,它离我们这么近,而且来得如此安详宁静。甚至我一度怀疑死亡就是睡着了,只是时间长一点罢了,或者说我们每天需要重复地闭眼睡觉,睁眼起床,再闭眼睡觉,只不过是为了面对最终的死亡而不断地练习罢了。
  出殡送葬的时间确定为第四天凌晨三点整,家人们正在讨论如何送葬的问题。天葬台离我们村庄大概半个小时的车程,不算远。以前,一般是靠人或者驴、牦牛背着送葬,现在条件好了,可以依靠皮卡车等交通工具进行送葬。家人最初决定借用一辆皮卡车,但是我们几个孩子更希望奶奶像往日一样“坐在”我们自己的车子离家,同时为了弥补我未能带她出去转转的遗憾,我决定用自己的车子送奶奶的遗体,而两个哥哥的车子需要带上木柴、糌粑等需要的东西。
  大概凌晨一点左右,两位喇嘛做着最后的送葬准备工作。他们把奶奶的遗体以盘坐的姿势裹在羊毛毯里,然后用绳子紧紧地捆绑着。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送葬的路程需要提前详细安排,并用白色的线做好标记,送葬不能从正门出去,需要从阳台或者窗户上搭一把梯子直接到外面,同时沿路需要把三辆车子提前停在村口的石桥上,从家门到石桥的这段路程需要由家人或者亲人轮流背着遗体走过去。当我们提前停完车子回到家的时候,村民们已经陆陆续续地过来送行了,家里一度人头攒动却未有一丝喧闹,全程庄严肃静。
  到了凌晨两点,是最后道别的时候。先是由我们家人一一为奶奶的遗体献上哈达,跪在地上为她祈祷、道别;我的母亲和姨妈,只能远远地跪在阳台上与自己的母亲告别,因为害怕她们会伤心过度,所以我们没让她们靠近遗体。最后,村民们排着队给她的遗体献上哈达,为她祈祷着,很多人也跟我们一样默默地哭泣着,以此表达感同身受的悲情和不舍。
其他文献
一轮收获的满月悬挂在秋天屋檐下  在苍茫岁月里苦恋的晶莹之珠  是这个季节最辉煌的硕果  秋歌潜伏在月光的心脏  在亮丽的收割声中咯咯作响  秋风的尽头,银霜载着秋天  最后的童话,站在荒蕪的塬上  当庄稼的眸子泪光盈盈  火镰躺在谷仓里诉说屠杀的呓语  乡村是停泊在记忆里的一只船  秋歌喧响的时刻  农人的思绪如蝶盛开  整个秋季都翱翔在村庄的天空  还有谁会钟情于往日的忧伤
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妈妈和我正在买奶茶,偶然发现路旁有一只金色的甲虫。它正不停地挥动头上的触角,发出“吱吱”的声音,双腿也使劲地蹬着,可身子纹丝不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蹲下身凑到甲虫跟前,定睛一看,哈哈,原来不知怎的,这只甲虫摔了个仰面朝天———壳朝下,脚朝上。它努力地把腿往下伸,同时用力挥动翅膀,似乎想借力把自己翻转过来———没有成功。于是,它又开始将身体左右晃动起来,看来是想借助惯性让自己
引子  西藏日喀则聂拉木县樟木镇,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西、南三面与尼泊尔接壤,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仅120多公里。设在这里的樟木口岸,是中国和尼泊尔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承担着中国对尼贸易约90%的份额,群山、茂林、河流溪涧环绕的小镇繁华而热闹,被民间称为“雪域高原‘小香港’”。与樟木口岸隔山脉相邻的吉隆县吉隆镇,于2014年底也正式扩大开放,成为中国西藏对尼泊尔的陆路通商口岸
缘 起  2008年,对时年59岁的敬庭尧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其一,是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大型画展,对既往艺术探索之路作了回顾总结,实现了一个画家梦的阶段性成功;其二,则是他在画展大获成功后,做出一个令很多人不为理解的选择:激流勇退,沉潜身心,计划用一个画家最能出成果、最宝贵的十年时间,用来创作、绘制史诗性巨幅水墨组画《文成公主》。  敬庭尧此次举办的《西藏风骨》个人大型画展,国学大师文怀沙、
【摘 要】本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利用进阶式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初高中衔接课程,展示教学活动和活动分析流程,总结进阶式科学探究在初高中课程衔接中的作用。  【关键词】进阶式;科学探究;初高中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6-0164-02  Examples of Advanced Scientific Inquiry to
谐音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表达技巧,采用非直接的方式将拟表达的内容通过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来呈现。认知语言学视域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按照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谐音中拟表达的内容属于一个“域”(domain),谐音中使用的字词属于另一个“域”(another domain),是一种跨域喻指现象,属于隐喻范畴,所以谐音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域映射到另外一个域,即一种语音
玛格丽特·芒内尔林·米切尔是著名美国作家,创作了家喻户晓的名作《飘》。  有一年,为了方便写作,玛格丽特在外租了一间房子,白天在那里创作,晚上再乘坐公交车回到家中休息。当时,从玛格丽特租住的房子步行大约三分钟便有一座公交站,但令人不解的是,玛格丽特每次都要往前多走一段路,到下一站乘车。  一天,一位记者朋友来到玛格丽特租住的房子看望她,聊了一整天后,两人准备一起坐公交车回家。玛格丽特像往常一样,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社会大的文化生态之中,也必然要紧紧围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因此,作为党的理论和政策宣传的主阵地,思政课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确应该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此实现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引领高校主流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这并不是高校思政课唯一的教育功能。面对文化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社会文化生态正经历着多元重构。从传
翻过一座雪山  天空变成染缸  把白云  一朵不剩  染成玫瑰红  牛啊羊啊  埋头在河边吃草  河水和红云  凝固在一起了  一动也不动  一個藏族人  単枪匹马  守着这幅画  云缝中一束光  打在他身上  我们忘了说话  在车上遥望着  这个被神  派来的人
内容摘要:开展高中日语教学的有效实施研究对促进高中日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中日语教学的实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本文以高中日语教学的有效实施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尝试性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 日语教学 有效实施 策略  针对高中日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展开研究对促进高中生日语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因此,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