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挑战及变革方略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a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加入WTO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直接面对教育全球化的挑战、参与教育全球化的竞争。中国的高等教育要应对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就必须调整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进程。
  [关键词]人世;高等教育;变革方略
  [中图分类号]C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4)02—00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个人教育需求强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中,教育的私人收益率是影响个人教育需求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教育的私人收益率的高低及其实现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我们主要从教育的私人收益率这个角度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对个人教育需求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个人教育需求;教育私人收益率;劳动力市场;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趋扩大,高等教育机构的层次、类型也日趋复杂,高等教育的分层、分类过程越来越是一个在学术、政府和市场三元力量的相互制衡、协调、互动以及彼此间相互让渡中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高等院校地位层次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是学术力量、政府力量、市场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  [关键词]学术;政府;市场;高等教育;分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
期刊
[摘 要]高等学校要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是规模,但核心是质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数量的增长就谈不上发展,但没有质量保证的发展就只能是一种缺乏效益的发展,而质量需要高校提供一定的保证作为基础。为此,通过对甘肃几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了甘肃高校教学质量保证问题,并
期刊
[摘 要]通过统计分析1997年至2004年SSCI收录的我国7所名牌大学科研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介绍了我国名牌大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SSCI;名牌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5)04—0037—02
期刊
[摘 要]“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育;生存;超越  [中图分类号]C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加入WTO以后,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了一个很好的规范和导向作用。“人世”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在短期内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从长远看,积极影响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当前,在“人世”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注意几个问题:灵活运用WrO条款、积极出口教育服务和大力提高科技水平。  [关键词]WT
期刊
[摘 要]中国“人世”后,将会对我国工科院校的外语教学产生何种影响?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新时代下的社会需求,阐明工科院校外语教师如何培养非外语专业学生。  [关键词]中国“人世”;社会需求;人才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4)02—0067—03
期刊
[摘 要]剖析《教育哲学引论》一书,指出该书内容爬梳精当,自然凸现教育的新视点;理论剖析深邃,通俗解构教育哲学的理论;立意宏大高远,深刻揭示教育现代性等特点。  [关键词]教育;教育哲学;教育意识;教育价值;知识论基础;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2—0717(2004)01—0092—04
期刊
[摘 要]分析了潘懋元先生1983年版的《高等教育学讲座》的特色。认为“理论寓于平实,研究源于问题”是该书的主要特色。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强烈的问题意识、平民化的学术关怀、人木三分的洞察力和惊人的预见力,是该书历久弥新、长兴不衰的根基所在。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著;潘懋元;特色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4)03—0004—04
期刊
无论从考试延续的时间、考试的形式,还是考试制度的完善以及考试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看,中国都是泱泱考试大国。因此,如何采撷史料菁华,结合考试发展的现实,全面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为当今构建新的考试制度提供借鉴,是考试学研究的应有之义。长期从事“科举学”研究的刘海峰教授等人面对这一繁复的课题,知难而进,以其深厚的历史学造诣为底蕴,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通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由华中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