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兴媒体之一的微博,以其独有的传播特点,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平台。
一、微博的传播特征
微博(microblog),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
传播内容简单。每条微博在140个字符以内,即两条中文短信的长度,用户用140个字符即可把当前的心情、状态以及所见所闻发布出来。
传播渠道多样。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客户端、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手段,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特别是微博与手机(如手机短信、手机上网)、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skype)的绑定,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发布的渠道。
传播即时。由于文本编辑简便、信息发布渠道多样,使微博真正具有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以任何方式传播任何消息的4A(Anything、Anytime、Any-where、Anyway)传播能力,大大缩短了信息源到信宿的时间与空间,使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阅读信息、转发信息的过程可同步完成,实现了信息再传播的零时间。
传播具有裂变性。因多种传播手段的相互渗透,使微博发布的信息能在短时间呈现出“裂变性”放大效应。当某人微博发布后,其固定“粉丝”甲乙丙丁……都可以实时接收,同时,上述“粉丝”中的任何人都可以“一键”转发,并立即同步到自己的微博里,而他们的“粉丝”1234……也都可以实时接收,并再次转发信息、同步到他们的微博上,这样,一个微博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就能实现无数次的裂变传播。这是真正意义上“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这种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密度以及所达到的广度超过任何一种媒介,而实现的信息增值,也让其他媒介难以望其项背。
二、微博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博所具有的传播优势,契合了推进对外传播工作创新的理念。
(一)传播主体的草根性、操作方式的简捷性,使无数个体在参与社会交往的同时,成为对外传播的信息出口。
相比冗长、复杂的博客,微博显得更加活泼、生动、自由,草根特性更加明显。由于操作上几乎不需要任何技术,完全是以一种“傻瓜化”的方式随时、随地、随心地发布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且不需要长篇大论,而其他人也可以通过“加关注”成为其“跟随者”,即时阅读所更新的信息,并通过“一键转发”实现信息的再次传播。这种借助即时信息构建起来的信息系统,是要比其他的信息渠道更有价值。它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表达欲望,调动其参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满足人们交流、沟通的同时,微博也能成为国与国之间跨境传播的信息出口。
(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信息传递的即时性,有助于及时掌握对外传播的舆论话语权,形成引导合力。
虽然微博的文本被控制在140个字符,只能展现一些琐碎的信息。但相对那些结构完整、写作规范、内容较长的信息而言,这种碎片化、零散化的信息,在很多时候却有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由于内容生产简单、传播和再次传播快捷,使微博能很快成为同一信息不同渠道、不同用户、不同载体发布、互动的平台。而当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都是关于同一主题之时,相同的新闻关键词就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某一事件的意见流,进而生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显然,这就是微博的力量所在——信息虽然高度碎片化,但它们能自发组织、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对大部分受众来说,对即时信息的需求远大于对内容解读的需求。微博短小、快捷、互动,能有效确保信息快速发布、快速汇集,不仅数量上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且能时时更新。如能充分运用微博——“新媒体CNN”的这种直播形式,配合其他传统媒体的适时介入,使之形成良性的互动,就容易在第一时间里掌控突发事件的话语权。
(三)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媒介融合的高效性,能进一步扩大对外传播的覆盖范围。
微博的本质是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结合物。而与手机的无缝结合则给传播带来了革命性意义。其既可以利用网络传播渠道,又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讯工具随时随地发布、接受信息,以移动、简易、快捷的方式实现即时传播,并通过手机短信、桌面客户端在线更新、即时通讯(IM),使其在整合各类工具上表现出更强大的兼容能力。这种兼容能力使不同媒介传播渠道更加融合,也使不同媒介客户在使用一种媒介的同时,成为其他媒介的传播对象。而手机和网络的融合,能使不同用户在多个媒介之间相互切换,这种相互的融合,使网民、手机用户都成为微博传播的对象,对进一步扩大对外传播范围极其有利。
三、微博在对外传播中
作用的实现
(一)发挥“沉默的大多数”的作用,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对外传播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微博这种融合了互联网、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的媒介,不仅具有全球传播的能力,而且那些随时随地记录的人,都可以是新闻的报道者。这种靠个体自发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模式,宣示着“全民写作”、“全民传播”、“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使大众传播中“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施展的舞台。笔者认为,当前,既要继续强化各类主流媒体有组织的对外传播活动,又要高度重视微博这种“草根”力量对境外民众的影响力。毕竟,这种以社交方式出现的、由无数个体积极参与的传播,能进一步拓展对外传播的信息出口,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新闻生产力。这些自由的表达、自由的创作、自由的互动的宣传,比我们以官方媒体面目出现的“自说自话”的可信度更高,亲和力更好。
(二)借助境内境外微博平台,积极主动,有所作为,提高对外传播的舆论引导能力。
微博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只要有信息发布,用户不仅当即能看到所发的信息,而且一个用户被其他用户关注的程度、微博用户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同一社会事件的倾向性态度等,都可以通过相关渠道获得。这种纷繁复杂的信息、观点各异的意见,以及容易形成舆论气候的传播方式,对于对外传播的舆论引导能力,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当前,一是要重视对微博产品的研究,充分借助国内如新浪微博、腾讯滔滔、9911、同学网、饭否、叽歪、嘀咕、做啥、雷猴,以及国际上著名的twitter等微博平台,使他们能够成为被我所用的、重要的“新闻发言人”;二是要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巧妙运用名人、专业新闻记者、网络发烧友的微博,通过他们拉近与宣传对象的距离;三是要发挥议题设置“风向标”的作用,通过设置相关的议题,用“裂变”产生大量同一相关主题信息,主动引导人们关注事实和意见,实现舆论引导的“悄无声息”。
(三)合理运用、适度管控,确保微博在对外传播中的良性发展。
2009年,伊朗大选后发生政治动荡之时,一些西方媒体和政治势力借助“twitter”,广泛传播许多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美国国务院官員甚至要求twitter延迟原计划中的网络维护服务,让twitter在这一全球高度关注的事件发生期间保持正常服务,便于为世界报道德黑兰街头运动提供独特的来源,以及特殊的炒作题材。这也使我们看清了微博的双刃剑效应。因此,既要发挥微博在对外传播中应有的作用,又要将其纳入有效引导、适度管控的范围。
加强对微博的管控,不能停留在行政命令层面,应在充分研究微博传播特点的基础上,从法律规范、道德自律、技术控制等方面实施有效引导。首先,应出台规范用户使用微博的规章制度,严厉查处对滥用自由表达及触及国家利益的行为;其次,参考2006年国内14家知名博客服务商共同签署的《博客公约》,倡导微博用户文明守法、诚信自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最后,针对在推行博客实名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微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绝佳时机,确实考虑落实微博建设过程中的实名制。责编:吴奇志
一、微博的传播特征
微博(microblog),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
传播内容简单。每条微博在140个字符以内,即两条中文短信的长度,用户用140个字符即可把当前的心情、状态以及所见所闻发布出来。
传播渠道多样。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客户端、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手段,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特别是微博与手机(如手机短信、手机上网)、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skype)的绑定,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发布的渠道。
传播即时。由于文本编辑简便、信息发布渠道多样,使微博真正具有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以任何方式传播任何消息的4A(Anything、Anytime、Any-where、Anyway)传播能力,大大缩短了信息源到信宿的时间与空间,使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阅读信息、转发信息的过程可同步完成,实现了信息再传播的零时间。
传播具有裂变性。因多种传播手段的相互渗透,使微博发布的信息能在短时间呈现出“裂变性”放大效应。当某人微博发布后,其固定“粉丝”甲乙丙丁……都可以实时接收,同时,上述“粉丝”中的任何人都可以“一键”转发,并立即同步到自己的微博里,而他们的“粉丝”1234……也都可以实时接收,并再次转发信息、同步到他们的微博上,这样,一个微博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就能实现无数次的裂变传播。这是真正意义上“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这种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密度以及所达到的广度超过任何一种媒介,而实现的信息增值,也让其他媒介难以望其项背。
二、微博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博所具有的传播优势,契合了推进对外传播工作创新的理念。
(一)传播主体的草根性、操作方式的简捷性,使无数个体在参与社会交往的同时,成为对外传播的信息出口。
相比冗长、复杂的博客,微博显得更加活泼、生动、自由,草根特性更加明显。由于操作上几乎不需要任何技术,完全是以一种“傻瓜化”的方式随时、随地、随心地发布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且不需要长篇大论,而其他人也可以通过“加关注”成为其“跟随者”,即时阅读所更新的信息,并通过“一键转发”实现信息的再次传播。这种借助即时信息构建起来的信息系统,是要比其他的信息渠道更有价值。它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表达欲望,调动其参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满足人们交流、沟通的同时,微博也能成为国与国之间跨境传播的信息出口。
(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信息传递的即时性,有助于及时掌握对外传播的舆论话语权,形成引导合力。
虽然微博的文本被控制在140个字符,只能展现一些琐碎的信息。但相对那些结构完整、写作规范、内容较长的信息而言,这种碎片化、零散化的信息,在很多时候却有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由于内容生产简单、传播和再次传播快捷,使微博能很快成为同一信息不同渠道、不同用户、不同载体发布、互动的平台。而当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都是关于同一主题之时,相同的新闻关键词就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某一事件的意见流,进而生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显然,这就是微博的力量所在——信息虽然高度碎片化,但它们能自发组织、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对大部分受众来说,对即时信息的需求远大于对内容解读的需求。微博短小、快捷、互动,能有效确保信息快速发布、快速汇集,不仅数量上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且能时时更新。如能充分运用微博——“新媒体CNN”的这种直播形式,配合其他传统媒体的适时介入,使之形成良性的互动,就容易在第一时间里掌控突发事件的话语权。
(三)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媒介融合的高效性,能进一步扩大对外传播的覆盖范围。
微博的本质是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结合物。而与手机的无缝结合则给传播带来了革命性意义。其既可以利用网络传播渠道,又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讯工具随时随地发布、接受信息,以移动、简易、快捷的方式实现即时传播,并通过手机短信、桌面客户端在线更新、即时通讯(IM),使其在整合各类工具上表现出更强大的兼容能力。这种兼容能力使不同媒介传播渠道更加融合,也使不同媒介客户在使用一种媒介的同时,成为其他媒介的传播对象。而手机和网络的融合,能使不同用户在多个媒介之间相互切换,这种相互的融合,使网民、手机用户都成为微博传播的对象,对进一步扩大对外传播范围极其有利。
三、微博在对外传播中
作用的实现
(一)发挥“沉默的大多数”的作用,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对外传播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微博这种融合了互联网、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的媒介,不仅具有全球传播的能力,而且那些随时随地记录的人,都可以是新闻的报道者。这种靠个体自发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模式,宣示着“全民写作”、“全民传播”、“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使大众传播中“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施展的舞台。笔者认为,当前,既要继续强化各类主流媒体有组织的对外传播活动,又要高度重视微博这种“草根”力量对境外民众的影响力。毕竟,这种以社交方式出现的、由无数个体积极参与的传播,能进一步拓展对外传播的信息出口,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新闻生产力。这些自由的表达、自由的创作、自由的互动的宣传,比我们以官方媒体面目出现的“自说自话”的可信度更高,亲和力更好。
(二)借助境内境外微博平台,积极主动,有所作为,提高对外传播的舆论引导能力。
微博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只要有信息发布,用户不仅当即能看到所发的信息,而且一个用户被其他用户关注的程度、微博用户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同一社会事件的倾向性态度等,都可以通过相关渠道获得。这种纷繁复杂的信息、观点各异的意见,以及容易形成舆论气候的传播方式,对于对外传播的舆论引导能力,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当前,一是要重视对微博产品的研究,充分借助国内如新浪微博、腾讯滔滔、9911、同学网、饭否、叽歪、嘀咕、做啥、雷猴,以及国际上著名的twitter等微博平台,使他们能够成为被我所用的、重要的“新闻发言人”;二是要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巧妙运用名人、专业新闻记者、网络发烧友的微博,通过他们拉近与宣传对象的距离;三是要发挥议题设置“风向标”的作用,通过设置相关的议题,用“裂变”产生大量同一相关主题信息,主动引导人们关注事实和意见,实现舆论引导的“悄无声息”。
(三)合理运用、适度管控,确保微博在对外传播中的良性发展。
2009年,伊朗大选后发生政治动荡之时,一些西方媒体和政治势力借助“twitter”,广泛传播许多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美国国务院官員甚至要求twitter延迟原计划中的网络维护服务,让twitter在这一全球高度关注的事件发生期间保持正常服务,便于为世界报道德黑兰街头运动提供独特的来源,以及特殊的炒作题材。这也使我们看清了微博的双刃剑效应。因此,既要发挥微博在对外传播中应有的作用,又要将其纳入有效引导、适度管控的范围。
加强对微博的管控,不能停留在行政命令层面,应在充分研究微博传播特点的基础上,从法律规范、道德自律、技术控制等方面实施有效引导。首先,应出台规范用户使用微博的规章制度,严厉查处对滥用自由表达及触及国家利益的行为;其次,参考2006年国内14家知名博客服务商共同签署的《博客公约》,倡导微博用户文明守法、诚信自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最后,针对在推行博客实名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微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绝佳时机,确实考虑落实微博建设过程中的实名制。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