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财税实现了由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3亿元,2019年为3748.48亿元,增长288.34倍;1978年,宁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70元,2019年为54217元,增长146.53倍;1978年,宁夏财政收入为3.2亿元,2019年为423.55亿元,增长132.36倍;1978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6元,2019年为34328元,增长99.21倍;1978年,宁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6元,2019年为12858元,增长110.84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财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宁夏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支柱产业优先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支柱产业的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特别是延长煤炭产品产业链条,走清洁化利用的路子。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战略,促进工业布局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大企业为支柱、现代化物流业相配套的合理布局。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等税源贡献大的规模经济,形成规模效应。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加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企业联合重组、低成本扩张,鼓励企业国外抢滩、境外投资做强做大。实施有效引资战略,吸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特别是引进有规模、有影响、能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对于形成更有活力的区域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仅2017年至2019年就安排3000多亿元,全力支持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葡萄、枸杞、草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施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重点支持“智慧宁夏”、西部云基地、特色旅游、社区商业生活圈、现代市场体系等建设,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对外开放逐步深入。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煤加工产品,以硅铁、金属镁、碳化硅为主的高载能产品,以羊毛、羊绒、无毛绒为主的毛纺织产品,以枸杞、大米为主的深加工、精加工的农副产品,以钽铌铍、子午线轮胎、活性炭、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科技产品,以机床铸件、机械设备、金属制品、轴承为主的机电产品等出口商品体系。2019年,全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40.62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69.20亿元。2019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105个,实际到位资金1437.6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5家,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
要素市场呈现活力。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人才、劳动力、房地产、科技、信息等要素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流动机制加强,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经济、社会及各种生产要素的良性循环。2019年年末,14家上市公司总股本202.31亿股,总市值1272.32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8726.82亿元。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进步
帮助群众拔掉穷根。2010年以来,中央累计补助15亿元,专项用于宁夏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搬迁工作。自治区财政全力落实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攻坚计划,每年预算安排和统筹各类专项资金10亿元以上,集中用于生态移民工作。2016年以来,每年投入100亿元用于扶贫工作,“两不愁三保障”存量问题全部消零,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2009年底,宁夏乡镇普遍成立了民生服务中心,初步建立了工作和服务制度。2010年,宁夏将乡镇民生服务中心规范化试点建设列入当年10项民生计划,在全区建设50个规范、统一的民生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办事。到2020年,连续16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续5年调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標准,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保、低保、专项救助标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从2012年到2017年,宁夏免除了约3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40万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2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了生活费补助。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使30万名学生受益,安排50亿元支持“校安工程”建设,完成了441万平方米的校舍改造。到2019年末,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步伐加快,部区合建宁夏大学、共建宁夏医科大学进展顺利。
治理环境优化生态。继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扎实推进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五级河(湖)长制,黄河宁夏段出境断面连续两年保持Ⅱ类优水质。PM2.5、PM10浓度分别下降5.9%和14.9%,地级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7.9%,森林覆盖率达15.2%。加快银川都市圈一体化,推进固原海绵城市建设,全区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建成智慧城市管理系统20个,开建地下综合管廊62.3公里,改造老旧小区59个、棚户区7507套,新增停车泊位7.4万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城镇化率提高到59.8%。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全面完成“大棚房”清理。建设美丽村庄132个、美丽小城镇20个、特色小镇12个,改造危窑危房3.8万户,新建卫生户厕11.8万座,新改建农村公路1700公里,乡村环境更加靓丽。
改革完善财税制度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争取中央给予宁夏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税收政策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合理调整自治区与市、县(区)的税种划分和分成比例,完善省以下财税体制。稳步推进“营改增”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规范征收管理,将铁路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纳入改革试点。加强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加大预算信息公开透明力度。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完善专项设立、退出的顺畅机制;规范预算追加和财政资金审批程序,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初步建立了完备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机制和指标体系;完善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自治区本级91家一级预算单位公开了部门预算,27个市县(区)公开了总预算和民生预算。
推进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对政府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控制,将市县(区)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纳入效能目标管理考核和日常监测预警范围。完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统收制度。启动实施了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核查登记工作,摸清单位经营性资产实际家底。切实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健全清理存量资金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了财政存量资金专项检查。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整合归并力度。对资金使用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了归并整合,同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方面,从2000年开始,首先在中卫市、彭阳县两地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全面推行。2002年,减轻农民负担2.42亿元,与改革前同比减少64%;2004年全区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了1.2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2100万元;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减少农民负担1.05亿元。深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新一轮税制改革,有力地支持了产业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自2000年10月自治区本级非税收入进行“收(罚)缴分离”改革以来,自治区本级非税收入持续增长。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章 立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支柱产业优先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支柱产业的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特别是延长煤炭产品产业链条,走清洁化利用的路子。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战略,促进工业布局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大企业为支柱、现代化物流业相配套的合理布局。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等税源贡献大的规模经济,形成规模效应。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加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企业联合重组、低成本扩张,鼓励企业国外抢滩、境外投资做强做大。实施有效引资战略,吸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特别是引进有规模、有影响、能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对于形成更有活力的区域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仅2017年至2019年就安排3000多亿元,全力支持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葡萄、枸杞、草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施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重点支持“智慧宁夏”、西部云基地、特色旅游、社区商业生活圈、现代市场体系等建设,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对外开放逐步深入。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煤加工产品,以硅铁、金属镁、碳化硅为主的高载能产品,以羊毛、羊绒、无毛绒为主的毛纺织产品,以枸杞、大米为主的深加工、精加工的农副产品,以钽铌铍、子午线轮胎、活性炭、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科技产品,以机床铸件、机械设备、金属制品、轴承为主的机电产品等出口商品体系。2019年,全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40.62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69.20亿元。2019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105个,实际到位资金1437.6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5家,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
要素市场呈现活力。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人才、劳动力、房地产、科技、信息等要素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流动机制加强,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经济、社会及各种生产要素的良性循环。2019年年末,14家上市公司总股本202.31亿股,总市值1272.32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8726.82亿元。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进步
帮助群众拔掉穷根。2010年以来,中央累计补助15亿元,专项用于宁夏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搬迁工作。自治区财政全力落实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攻坚计划,每年预算安排和统筹各类专项资金10亿元以上,集中用于生态移民工作。2016年以来,每年投入100亿元用于扶贫工作,“两不愁三保障”存量问题全部消零,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2009年底,宁夏乡镇普遍成立了民生服务中心,初步建立了工作和服务制度。2010年,宁夏将乡镇民生服务中心规范化试点建设列入当年10项民生计划,在全区建设50个规范、统一的民生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办事。到2020年,连续16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续5年调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標准,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保、低保、专项救助标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从2012年到2017年,宁夏免除了约3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40万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2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了生活费补助。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使30万名学生受益,安排50亿元支持“校安工程”建设,完成了441万平方米的校舍改造。到2019年末,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步伐加快,部区合建宁夏大学、共建宁夏医科大学进展顺利。
治理环境优化生态。继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扎实推进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五级河(湖)长制,黄河宁夏段出境断面连续两年保持Ⅱ类优水质。PM2.5、PM10浓度分别下降5.9%和14.9%,地级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7.9%,森林覆盖率达15.2%。加快银川都市圈一体化,推进固原海绵城市建设,全区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建成智慧城市管理系统20个,开建地下综合管廊62.3公里,改造老旧小区59个、棚户区7507套,新增停车泊位7.4万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城镇化率提高到59.8%。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全面完成“大棚房”清理。建设美丽村庄132个、美丽小城镇20个、特色小镇12个,改造危窑危房3.8万户,新建卫生户厕11.8万座,新改建农村公路1700公里,乡村环境更加靓丽。
改革完善财税制度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争取中央给予宁夏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税收政策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合理调整自治区与市、县(区)的税种划分和分成比例,完善省以下财税体制。稳步推进“营改增”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规范征收管理,将铁路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纳入改革试点。加强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加大预算信息公开透明力度。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完善专项设立、退出的顺畅机制;规范预算追加和财政资金审批程序,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初步建立了完备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机制和指标体系;完善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自治区本级91家一级预算单位公开了部门预算,27个市县(区)公开了总预算和民生预算。
推进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对政府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控制,将市县(区)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纳入效能目标管理考核和日常监测预警范围。完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统收制度。启动实施了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核查登记工作,摸清单位经营性资产实际家底。切实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健全清理存量资金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了财政存量资金专项检查。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整合归并力度。对资金使用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了归并整合,同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方面,从2000年开始,首先在中卫市、彭阳县两地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全面推行。2002年,减轻农民负担2.42亿元,与改革前同比减少64%;2004年全区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了1.2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2100万元;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减少农民负担1.05亿元。深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新一轮税制改革,有力地支持了产业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自2000年10月自治区本级非税收入进行“收(罚)缴分离”改革以来,自治区本级非税收入持续增长。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章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