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壁穿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是心脏外科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开胸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手术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然而这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经胸壁穿刺微创封堵术是一种治疗残余VSD的新技术,该术式既避免了因胸腔粘连导致再次体外循环下开胸手术难度增大的风险,又避免了辐射暴露风险,同时操作路径直面缺损,易于术中操控.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壁穿刺治疗CHD术后残余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住院并接受经胸壁穿刺微创封堵术的25例患者.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观察残余VSD的位置、大小、形态,VSD与三尖瓣、主动脉瓣的距离并确定穿刺点位置及进针方向.术中在TEE引导下建立输送轨道及释放封堵器,术后即刻经TEE全面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形态、有无残余分流,有无主动脉瓣反流及流出道梗阻等情况,若发现封堵器释放位置不满意或残余分流存在立即进行调整.术后3~5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通过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观察封堵器的位置有无移位、心室水平有无残余分流、瓣膜关闭情况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来评价手术效果;通过心室大小及心功能评价心室重构情况;通过复查心电图了解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结果:在25例接受经TEE引导下的经胸壁穿刺VSD封堵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除1例右室双出口和1例法洛四联症术后残余VSD患者因缺损直径过大且形态不规则,多次尝试后仍有残余分流,改开胸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手术外,余23例(92.0%)均封堵成功.共使用23个封堵器(直径5~10 mm).其中17例选用膜部对称型VSD封堵器,1例选用小腰大边型VSD封堵器,5例选用偏心型VSD封堵器.封堵治疗后即刻行TEE,结果显示封堵器位置正常,塑性好,无残余分流,无心包填塞,无血栓形成或流出道梗阻;2例患者有少量心包积液;所有患者无新发瓣膜反流.23例患者随访3~48个月,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无新发瓣膜反流,未见封堵器移位、脱落或血栓形成等.1例在随访中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壁穿刺微创封堵术对CHD术后残余VSD的治疗安全且有效,该术式拓宽了CHD微创治疗的适应证,完善了CHD微创治疗技术体系.超声心动图可为手术提供精确的诊断、全程引导及效果评价,对手术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是茶叶中茶多酚生物活性的主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导致的神经损伤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与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EGCG对脑I/R损伤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
目前常从鼻翼鼻小柱比例关系、鼻基底宽度、鼻翼肥大等不同角度对鼻翼畸形进行分型,但由于人种、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群可能适用于不同的分型方式,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式,目前仍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鼻翼畸形分型的标准.在鼻翼鼻小柱比例关系中,鼻翼退缩与鼻小柱悬垂、鼻翼悬垂与鼻小柱退缩容易混淆;在鼻基底宽度分型中,鼻翼基底过大与鼻翼外扩侧凸容易混淆.所以术前对鼻翼进行准确的评估,针对不同畸形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利于外科医生达到完美的鼻整形效果.
胰腺脂膜炎是一种与胰腺病变密切相关的皮下脂肪坏死性炎症,在胰腺疾病患者中出现的比例为2%~3%,多见于老年人,最常累及四肢,表现为皮肤炎症伴疼痛和红斑结节.报告1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性脂膜炎的病例,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呕吐、腹痛3日入院,患者2周前出现双下肢皮下红斑结节,至入院时结节明显增多.实验室和超声检查提示急性胰腺炎.高频超声显示皮下软组织层和脂肪层内出现低回声灶.皮肤组织学病理符合胰腺性脂膜炎诊断.该患者的结节随着急性胰腺炎症的消退而消失.胰腺性脂膜炎可能是胰腺疾病的首发表现,相关影像学研究不足,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CD)是一种以气道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运动型纤毛病.PCD的患病率为1?10000~1?20000.在儿童中与呼吸道相关的主要表现有咳嗽、咳痰、慢性鼻炎、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在成人中主要表现为慢性鼻窦炎、支气管扩张症和不孕不育.在某些基因突变的PCD患者中大约50%伴有内脏反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也较高.基因突变导致呼吸道与其他器官的运动型纤毛发生不同严重程度的结构或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发展成一系列异质性的临床
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临床上常见的妊娠合并症,对母婴近期或远期的健康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GDM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孕妇年龄越大、产次越多,GDM发病风险也越高.若这两个已知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各组间的分布不均衡,可能会掩盖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初产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年龄1?1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方法探究GDM发病的危险因素,旨在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其在孕中后期发生GDM的可能性,促进母婴健康.方法:回顾性收集
目的:17q12微缺失综合征是17号染色体长臂1区2带区域缺失1.4~1.8 Mb引起的一类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肾和尿道的结构或功能异常、5型糖尿病、神经发育异常及神经精神疾病.表型的多样性限制了临床的识别和诊断,目前对该微缺失表型的描述多是关于出生后的,并且因17q12微缺失本身的罕见性,对产前17q12微缺失表型的研究是有限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胎儿染色体17q12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超声特征,探讨其产前超声表型与遗传学的相关性,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产前超声异常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基
目的: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常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如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长期迁延反复,将发展为踝骨关节炎而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经保守治疗3~6个月后未见明显好转的ATFL损伤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修复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诊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反应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可以评估斑块内的炎症水平,但尚无与病理学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患者斑块内炎症水平并分析超声造影参数与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拟行CEA的患者54例,其中3例患者双侧颈动脉均行CEA,共有57个目标斑块.根据中华医学会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将患者分为症状组(33例)与无症状组(2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
目的: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病变,尽管外科手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术后病死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化营养支持在成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1),对照组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常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个体化营养支持.术后第1天、第5天、第10天采用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DKD发病机制复杂,足细胞损伤是DKD的核心事件,而氧化应激与DKD足细胞损伤密切相关.在DKD中氧化应激可通过多种途径介导足细胞凋亡和裂孔隔膜损伤.抗氧化应激药物可通过减轻足细胞损伤来延缓DKD的进展.研究氧化应激介导DKD足细胞的损伤机制,可为DK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