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集的文献史

来源 :国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仲舒集的文献史涉及到了史传、作品、作品集的制作和流传以及集子作品的阅读理解等层面.史传和作品是构成董仲舒集的基本内容,结合史传以及既有的学术研究初步釐清了董仲舒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年等问题.通过集子的编撰,可以看出独立于《春秋繁露》之外的董仲舒作品的流传图景,特别是宋人和明人不断重建作品集文本的努力,体现董仲舒所具有的文学史地位.而作品被理解和评论的阅读史,显示作品自身的阅读趣味和阅读动力,营造出有别于儒学大师的另一重的文学家形象,还原出董仲舒被淹没的文学魅力.董仲舒集的文献史,以作者(含创作作品在内)、集子制作者和读者三种角色共同介入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实际也是在书写董仲舒的文学史.
其他文献
《荀子·儒效篇》等引诗“无思不服”当读作“无使不服”,意为没有命令不服从;“视人罔极”当读作“视人罔恒”,意为看起来变化无常;“作此好歌”当读作“作此小歌”,“小歌
建安时期,曹操以司空、丞相的身份控制东汉朝廷军政大权,军祭酒是其府中重要僚属.当时曹操不能以大将军身份主政,于是设置这一职位用以弥补司空府无僚佐主理军务的制度空白.
人的本性是自由,自由是法律产生的因,法律作为自由的应,二者互为联动;法律确认保障自由,自由促进法律向前,法律之下的自由方为实质自由;国际社会全球一体化背景之下,国家作为
古代正史的列传中经常出现一种“乞代”“义释”的故事类型:在面临盗贼围困之际,传主主动乞求盗贼让自己代替同伴赴死,进而感化盗贼将其释放.这类记载最早见于汉晋时代.一般
随着中老年人追求劳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美的需求不断提高,中老年舞蹈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业余群众文化活动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借助舞蹈语汇发现自我,认
出土简帛古本《老子》的整理和释文注释都已趋于完善,且各自产生了相应的代表作.高明《帛书老子研究》、郑良树《老子新校》是在帛书本《老子》校勘、校注上的代表作.尹振环
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史记》点校本修订本,在1959年出版的旧版基础上作修订,质量无疑有很大提高.但修订本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还有补正之必要.本文是七十列传部分的补正.
唐代是宗教信仰开放的时代,诗人信奉佛教还是道教,抑或儒释道并信,都是自由的.白居易虽崇尚道教,但他更虔诚地信奉佛教,这体现在他诗歌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佛教词语.据统计,《
经过在长江中下游地域长达百年以上的经营,南朝士人对于北方环境的整体认知,普遍表现出一种既隔阂戒备又怀恋向往的矛盾心态.在同北地交流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南朝士族通过对北
前面有一次工作室访谈的对象是夫妇俩——岂梦光和徐晓燕,这一期是母女俩——鸥洋和畅缨。夫妻关系和母女关系都是比较亲近的关系,人际的亲近就难免画风的相近,这在画界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