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性思维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t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汉字的每一次变革,历经沧桑的中华文化创造出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充满历史气息与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值得后人學习借鉴,而赏析不同时代的古代文学作品应带着不同的创新性思维。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读者应立足当下,回顾过往,在创新思维的提升中寻找新的要点,完成别具一格的赏析。
  一、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原则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应尊重特定的时代背景。古代文学作品创作于距今百年甚至千年的古代中国,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与当今社会截然不同,因而作品大多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需要通过合理的赏析方法加以区分。在赏析过程中,读者必须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带着正确的情感进行思考与体验,将文字描述的画面与真实的历史相结合,分辨出作品中层次丰富的表达内容以及作者心中真实的所思所想。部分读者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以现代的价值观、道德观来看待古人的行为,导致产生理解上的偏颇。还原历史才能还原名著,这是古代文学赏析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应挖掘深层的精神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作品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得以流传,如今读者能够接触到的古代文学作品大多带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赏析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读者要意识到这类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一定是因为包含博大深沉的精神世界,从而借助细致的赏析深挖时代风貌、文化特征与民族精神,结合时代特征整理其中的现实意义。如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临死之际所想到的不是“身后事”,而是国家统一的千古大业,这是作者高尚人格的表现,更是绝对的爱国精神的传扬。理解作者的精神内涵,能够为古代文学的鉴赏带来新的颜色。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应体会多元的艺术价值。文学是艺术重要的分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美学价值或哲学价值,挖掘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在赏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古代文学作品以文字为媒介,为读者带去多元的主观感知,为其展开内容丰富的绘卷,以引发多种多样的思考。如经典作品《红楼梦》,除要看《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之外,更要看见家族之间的斗争,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皇帝四次下江南,单单住在他府上”,这不仅是对贾府“独受皇恩”的写照,更是对曹雪芹自身命运的暗喻。那么,《红楼梦》中是否也包含着作者的不得志?在赏析时,读者要将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看作提升文化品位与丰富审美情趣的途径,从中获取多元的艺术享受,而不是简单地将之看作没有生命的文字。
  二、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注入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一)以意象为线索揣摩作者情感
  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中,想象力是激活读者创新性思维的基本要素,读者在想象力的指引下能够顺利进入作者的视野,与作者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意象”寄托情感,意象的种类随着古代文学的发展出现数种极具代表性的类型,读者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应留意其中的意象,下意识地进行积累,从而找到解读的规律。
  比如说,古诗词所用的意象较为统一,一种意象往往固定代表某种情绪或情感,读者可以在赏析时加以留意。首先,植物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意象出现,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取“柳”的谐音“留”,表达离别的不舍;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取“竹”坚韧的特性喻人。其次,不少诗人也乐于在动物身上寄托人的情感,如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涧闻鹧鸪”以“鹧鸪”的境遇表达个人的思乡情绪;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借“沙鸥”的生活方式描述自身境遇。除此之外,亭台楼阁与音乐等也都曾作为意象出现在古诗词中。如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作品中,包含着作者的文化情感与创作欲望。通过意象揣摩作者情感是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有效方法,读者只有积累足够多的古代汉语常识,才能在读到特定的字句时立刻理解意象的内涵,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同时,为了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读者在遇到新的意象时,可以先凭借个人经验与理解进行猜测,而不是一味地搜寻其他资料的记载。
  (二)以历史为补充探索作品背景
  文学作品在引发足够多的共鸣后,才有可能被奉为佳品,从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保存下来。如今读者能接触到的古代文学作品必定带有值得深究的内容,或许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或许是一段真实的记录,读者只有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才能得到准确的分析。因此,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读者应带着理性的思考,以文本为出发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
  比如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不同人士对“功名利禄”的渴求,既揭露了清朝后期吏治的腐败,也批判了科举与礼教对人心的侵害。在赏析《儒林外史》时,读者应深挖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同朝代在科举制度、行政机构与相应政策上的区别,思索清朝百姓精神贫瘠的原因,从更深层次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以《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故事为例,读者对于严监生的了解,来自于“两根灯芯”的故事,在教材中,严监生是个吝啬到骨子里的小人,但在《儒林外史》当中,严监生是个有人情味的角色:正妻病重,名医问诊,灵芝做药,绝不含糊;人之将死,嘱咐内兄,拉扯外甥,尚有人情。这个角色是复杂的,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只看见作者对于时代的讽喻,更要看见作品当中的人情味,借此来完成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挖掘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读者对相关历史与社会状况的了解更进一步,人文素养的提升将更加显著。
  (三)以联想为手段还原作品内容
  艺术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文学将形象思维的产物转变为抽象的文字,文学作品的赏析则反过来将抽象文字转变为形象的画面。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较为简洁,是一种讲究留白的艺术,为了降低赏析的难度,读者可以通过联想的手段,补全作品内容,在创新性思维的引导下释放想象力。   比如说,诞生于先秦的《山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奇书,涉及地理、文化、交通、民俗与神话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山海经》的赏析不应局限于文学层面。在《山海经》中,山川湖海的命名都以其外貌为参考,如“青丘之山”具有“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所以称为“青丘”,读者在赏析时,便可以结合原文展开联想,品味其他地名的由来,并在内心描绘出相应的画面。此外,《山海经》在介绍异兽时加入大量的叙事描写,如“禹杀相柳”的故事使用精妙的语言营造出极强的画面感,也可作为读者展开联想的素材。在联想的同时,读者也可以借助书籍附带的插图,或影视作品中的桥段扩充想象的空间,以极具创新性的方式完成赏析。
  (四)以情感为媒介影响实际生活
  情感是人类重要的生理特征之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无法脱离人的情感独立存在,一次深度的赏析必然会对读者的情感,甚至价值观产生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映,还是对未来的映照,读者若能从赏析中得到生活的启示,使古代文学作品发挥出慰藉心灵的力量,则会进入更高的阅读境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学作品不乏对世界、宇宙、自然等哲學问题的探讨,读者在赏析时应耐心品读其中的哲思。
  比如说,《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集中展示,重点解释庄子“无所待而游无穷”的人生观。在庄子看来,人不应依赖世俗之物,而应与自然合为一体,摆脱尘世的束缚,自由地在世间行走,《逍遥游》便是对“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描绘。对于现代人来说,庄子所说的“超脱万物”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景,但这不代表读者无法从中获取精神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信息差被抹平,人们在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后,反而更加容易对未来感到焦虑,这种现象在年轻人身上最为明显,对未来的困惑与迷茫使得其内心难以平静。此时,通过赏析《逍遥游》,读者或许无法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却仍然可以追求“精神自由”。而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作品,也可进行讨论,如《庄子·大宗师》中的“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与当前所推行的“苟富贵,勿相忘”“同生死,共患难”的处世思想相悖,更容易激发读者的文学情感,进行语文素材的深层次探索。如此一来,读者带着创新性思维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益于实际生活的内容,可以在情感方面得到更多慰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品蕴藏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深不可测,值得读者仔细品鉴与领悟。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读者既可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围绕作品的技法与风格展开思考,也可以从文化探究的角度出发,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与情怀,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依照本心提出创新性观点是有效赏析的核心要求。读者应杜绝人云亦云的习惯,满怀美好向上的情感品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之处。
其他文献
金银花  思念爬满篱笆院墙  东风穿过小巷  没有金,没有银  只有洁白的瘦影  纠缠藤蔓,路人步履  迟于盛夏的香味  惊颤了衔泥的飞燕  采撷白云朵朵  晾干一见钟情的阳光  傍晚的一片蛙声  融入一杯花茶  迷恋了多少樱桃红唇  布谷鸟  穿过密密麻麻的楼宇  我时常耳鸣,不知  汽笛声,溜狗声,聊天声,  吵架声,欢笑声,哭喊声是如何  通过缝隙抵达一条河的两岸  布谷,布谷  叫醒了人间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中国功夫虽独立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外,但它具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特点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之外,中国功夫更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越来越大。而电影作为传播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在文化传播上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地位。其中,作为电影产业领头的好莱坞在电影中加入了中国功夫文化,无疑是对中国功夫跨文
台湾乡土小说与中国内地乡土小说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发生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争中,乡土文学派认为乡土文学写作应摒弃现代主义手法,回归乡土写实,由此,台湾乡土文学写作大多以批判现实为主,甚至掺杂着紧张胶着的政治意识形态,失却了真正的温度。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寂寞的游戏》在乡土题材的创作上更关注人本身,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也以其轻叙事、重抒情的特征,显示出台湾乡土文学
思念与感恩如丁香般馨香  诗的末尾 我会郑重署上  静静地陪您到地老天荒  家的那端  欣喜的期盼 一如既往  斑驳的都市 有您的地方  才会疯长出归期的渴望  什么样的爱 恒古中透着绵长  牵手走过的岁月 已悄然爬上  您俊朗而温润的面庞  一些记忆 如秋水般悄然流淌  您说 我是太行山的儿子  切不可 沒有太行山般的脊梁  人生四季 是您  把我种在 雨雪风霜的无常  经历了风雨 才养成今天的
一片待割的麦田,风卷起  金色的浪花,也翻涌我的思緒  时间回到过去,我跟随父母  在田间锄草、施肥  他们每次弯下腰身,都怀抱  对泥土和种子的敬畏  平凡的植物,用生命供养生命  每年六月,都长出一片金色的海
摘 要:《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本文从创伤理论为视角,探讨菲利普遭受的各种创伤:父母早逝、天生残疾以及与米尔德里德的虐恋,诠释其创伤的外部症状,并从亲情、梦想、爱情三个方面探索其心灵治愈之路。本论文试图通过对主人公菲利普的创伤分析,呼吁人们正视生活中的挫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关键词:《人性的枷锁》;创伤理论;创伤治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拄着拐杖  與村口老榆树一起  静等,秋风吹起落叶  覆盖白发间的辛酸  直到镌刻成年画  情愿将老榆树的年轮  抹在额头,深夜  密密地缝补  拾起指缝间遗漏的岁月  你走了,家也走了  焚烧的文字  仍在诉说
天黑就睁眼,站起身子  就是砖,谁的呼吸在喘,  所有目光, 都听到答案  心中的火, 点燃  再孬的路也在脚前  你照我出行,我带你向前  彼此的能量全都奉献  每一步 走,群星灿烂  每一眼 停,上升地面  朝阳的眼揉着疲惫  你的眼揉出了煤,小鸟歌唱  萬物生长。你倒头大睡
我从一朵桃花上  打探出春天伤感的理由  然后泄露给迁徙的候鸟  一批批候鸟  用沿路拾起的花瓣  填平那些逆行的腳印  并留下警示的口哨  在前方的拐角处,我看见  满目的桃树  已把黑影踩在脚下  挽起含笑的春风  悠悠荡着秋千
亿万年熬老太阳,听凭淫雨起瓢筐。  云山欲合千雷炸,天地難分半眼装。  浪拍堤身揉脚软,风翻稻泽散花香。  潜流最怕清还浊,日夜巡查莫白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