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校践行新一轮“课改”近三年来,英语教学课堂力求优效,逐渐实行“十化”,基本达成由“教”的课堂到“学”的课堂的转型。
一、师生关系民主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否则,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学习热情也得不到激发,更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老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以提高课堂凝聚力。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朗读好的同学领读,让书法好的同学板演,让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进行对话演练,通过这些举措,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困难,应耐心地指导、帮助,使其保持知难而进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目标明晰化、一致化。
教师要有目标意识,一是要做到事事为目标,制定评价标准,设置教学问题,组织学习活动,选择教与学的方式,精编训练资料等等,都要与目标保持一致;二是要做到全程有目标,将“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达成”、“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问题的设置和为解决问题的活动设计”作为教学展开的两条重要线索,始终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随时关注目标达成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三、教学内容方面
1、知识问题化、结构化。教师应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要求,进行“洗课”,即把课程内容重新整合,把每个学习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并根据分解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在不同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同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将一个个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使之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即知识树),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让知识树在学生心里扎根。
2、问题情景化、层次化。教师在设置問题时要根据问题的性质——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拓展性问题设置了解、理解、运用、分析、综合、拓展迁移等不同层次水平的问题,并使问题纵向梯度化,横向关联化。同时,由于问题设置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现有水平,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问题具有思维含金量,并与目标具有一致性,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问题的情景创设,使问题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生动化,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艺术化
新型课堂教学既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真培养其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艺术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创造意识,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放进去,自觉地力求使一般的听、说、读、写活动上升为美的享受和创造活动,化苦为乐、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就会很自然地得到开发。
五、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重视问答式、讨论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指导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幻灯、录音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
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旧模式,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的同时,还可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将合作精神创精神和友爱、孝亲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里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当然,教师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点及局限性,选择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相对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将所教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全程化、多元化
评价镶嵌于整个学习活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伴随评价,体现评价全程化,还要注重多元评价。评价不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要关注过程和方法、价值观等的评价。达到激励导向及观察目标达成度的目的。根据学习目标、问题类型选择评价方式,如选择式、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等。
如何解决问题,落实评价(学习)任务,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需要设计学习活动。活动形式、师生学教行为力求多样化,自主学习、讨论或展示交流、点拨指导、精讲释疑、实验操作等师生行为活动设计,要针对目标、内容、学情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要注重活动的组织与调控,使活动各要素间彼此联系,具有系统性、一致性,活动中师生的学教行为要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学生先学、多学、互学与教师的智慧指导有机结合,即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完美结合,并且还要融为一体,即师生亦学亦教,有教师的教亦有学生教,有学生的学亦有教师的学,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还要使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行为与目标、内容、问题、评价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学习活动参与积极、学教交融、共同成长的课堂文化。
一、师生关系民主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否则,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学习热情也得不到激发,更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老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以提高课堂凝聚力。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朗读好的同学领读,让书法好的同学板演,让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进行对话演练,通过这些举措,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困难,应耐心地指导、帮助,使其保持知难而进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目标明晰化、一致化。
教师要有目标意识,一是要做到事事为目标,制定评价标准,设置教学问题,组织学习活动,选择教与学的方式,精编训练资料等等,都要与目标保持一致;二是要做到全程有目标,将“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达成”、“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问题的设置和为解决问题的活动设计”作为教学展开的两条重要线索,始终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随时关注目标达成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三、教学内容方面
1、知识问题化、结构化。教师应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要求,进行“洗课”,即把课程内容重新整合,把每个学习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并根据分解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在不同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同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将一个个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使之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即知识树),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让知识树在学生心里扎根。
2、问题情景化、层次化。教师在设置問题时要根据问题的性质——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拓展性问题设置了解、理解、运用、分析、综合、拓展迁移等不同层次水平的问题,并使问题纵向梯度化,横向关联化。同时,由于问题设置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现有水平,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问题具有思维含金量,并与目标具有一致性,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问题的情景创设,使问题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生动化,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艺术化
新型课堂教学既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真培养其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艺术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创造意识,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放进去,自觉地力求使一般的听、说、读、写活动上升为美的享受和创造活动,化苦为乐、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就会很自然地得到开发。
五、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重视问答式、讨论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重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指导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幻灯、录音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
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旧模式,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的同时,还可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将合作精神创精神和友爱、孝亲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里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当然,教师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点及局限性,选择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相对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将所教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全程化、多元化
评价镶嵌于整个学习活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伴随评价,体现评价全程化,还要注重多元评价。评价不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要关注过程和方法、价值观等的评价。达到激励导向及观察目标达成度的目的。根据学习目标、问题类型选择评价方式,如选择式、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等。
如何解决问题,落实评价(学习)任务,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需要设计学习活动。活动形式、师生学教行为力求多样化,自主学习、讨论或展示交流、点拨指导、精讲释疑、实验操作等师生行为活动设计,要针对目标、内容、学情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要注重活动的组织与调控,使活动各要素间彼此联系,具有系统性、一致性,活动中师生的学教行为要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学生先学、多学、互学与教师的智慧指导有机结合,即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完美结合,并且还要融为一体,即师生亦学亦教,有教师的教亦有学生教,有学生的学亦有教师的学,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还要使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行为与目标、内容、问题、评价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学习活动参与积极、学教交融、共同成长的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