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红色育人体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春晖小学凭借郑州市二七区独有的红色教育资源,以阵地打造、课程开发和队伍建设三者为抓手,积极推动校本课程、校园文化、班集体三项建设,以此厚植英雄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三种情怀,创造性探索出“红色教育三三三”体系,不断激励少年儿童高举队旗跟党走,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二七精神”,争做党的“红孩子”。
  一、打造红色育人阵地
  育人阵地是开展红色教育的基本条件。学校主要从文化建设、广播宣传、少先队活动三方面入手,致力营造浓郁的红色育人氛围,打造牢固的红色育人阵地。
  (一)“二七文化墙”为红色教育播撒种子
  学校梳理百年二七红色历史,结合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在教学楼二楼打造了基于二七红色历史的党建文化长廊,通过介绍红色二七历史人物,悬挂“二七英模”挂像,供学生学习、追思;引导各个班级围绕红色“二七精神”设计、布置班级文化墙,展示新时代“二七精神”,供学生了解、践行。通过创新校园“二七文化墙”,学校把红色历史的线索穿插于传统文化、红色二七、现代二七之间,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令师生耳目一新。
  (二)红领巾广播为红色教育注入活力
  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了《红色故事》栏目,同时培养、选拔出20多名“红色小讲解员”。每周二中午,“红色小讲解员”会准时为全校师生分享自己独立学习到的红色故事,同时分享自己在担任这一角色过程中生发的感悟和遇到的趣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抓住这一契机,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开设了《党史我来讲》这一新栏目,带领全校师生学党史、悟思想、勤践行,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三)少先队活动为红色教育提供抓手
  学校以大、中、小队为单位,通过每月一主题的班级文化评比,把红色精神潜移默化植入少年儿童心中。学校三月份开展“学雷锋”黑板报评比活动,四月份开展“清明祭英烈”手抄报评比活动,五月份开展“劳动最光荣”绿植装扮班级评比活动,六月份开展“为建党献礼”优秀书画作品展,九月份开展“寻找我心中的雷锋”主题摄影展……在一次次校园文化评比活动中,既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孩子们通过他们擅长的书法、绘画、黑板报设计等方式建设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此过程中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二、开发红色教育课程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立足二七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精心谋划,大胆尝试,在红色校本课程、红色研学课程以及红色品牌课程方面作出了探索和实践。
  (一)研发“1 N”红色校本课程
  学校立足二七红色资源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推出了“1 N”红色校本课程体系。其中“1”是指红色故事,为学校必修课程;“N”是指综合活动类课程,如开展二七英烈纪念馆之行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切实传承红色基因、领悟“二七精神”。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整合红色二七教育资源,融合红色教育内容进入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心理健康等课程中,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春晖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即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唱一首红色歌曲”“讲一个红色二七故事”“观一部红色影片”“画一幅红色二七画卷”“写一则红色二七感悟”—以兴趣为切入点,注重营造浓郁的红色教育氛围,坚持在活动中用红色“二七精神”涵养学生的心灵。
  (二)探索“红领巾走二七”红色研学课程
  学校在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开设了“红领巾走二七”红色研学课程,沿着“升旗仪式启动——活动逐步推进——定期总结提升”的推进思路,以三年级为主体进行研学设计,打造出“寻访二七塔”“手绘烈士陵园”两大研学旅行课程。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二七大罢工”烈士的故事,学习“二七大罢工”事迹。学生在寻访过程中参观陈列物品、遗迹、图片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历史背景,聆听红色历史故事,完成寻访活动记录表。寻访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寻访过程中的学习和体验,以表演舞台剧、讲述心得体会、制作模型等方式呈现个人的收获和感受。在研学总结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二七精神”,培育学生对党、对国家、对家乡的责任担当,将寻访成果进一步内化并外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打造“英雄班长”红色品牌课程
  在开展红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校主动创新,通过开展“共讲红色故事”活动,了解到学生靳依诺的太爷爷—老兵靳华成—感人的英雄事迹。靳华成是一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南战役、解放华中南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人物。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靳华成作为黄继光的班长,他们并肩作战,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共同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学校依托这一珍贵的身边资源,开发了“英雄班长”品牌课程,邀请靳华成的孙子(学生靳依诺的爸爸)到校讲述靳华成在革命年代的无畏精神、家风传承以及抗战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同时,此课程经过学校与家长沟通后不断改进,最终录制下来,作为学校在红色教育方面的品牌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还重点培养靳依诺同学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对在校师生讲述“我太爷爷的故事”,从学生的角度讲述革命英雄事迹,将红色精神传播到全校师生的心中。
  三、建设红色育人队伍
  红色精神的传承离不开一支年富力强的红色队伍,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红色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引导各方充分携手、共同发力,让红色教育永葆生机与活力。
  (一)成立校园“成蹊”宣讲团
  “成蹊”一词源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在表达对人真诚是对他人的尊重,严于律己是对自己的尊重。采用“成蹊”命名,既是對教师自我严格要求的表达,同时也反映出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宣讲团成员包含党员教师和骨干教师,宣讲活动首先从优秀党员开始。“成蹊”宣讲团教师在校园内轮流主讲“四史”故事,这不仅是党员教师交流学习体验、展示学习成果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对学生来说,也能发挥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通过党史宣讲,就是要让师生深刻认识到: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
  (二)创建红色家长宣讲团
  家校共育才能形成全面立体的教育网络,对学生进行协同一致的教育。学校充分认识到红色教育资源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方式挖掘红色教育资源。依托“黄继光班长”家庭成立红色家长宣讲团,定期为队员们讲述红色英雄故事,分享红色家庭家风传承,让队员们真切地体验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领悟到在新时代中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保持艰苦朴素、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的作风。学校通过红色家长宣讲团的各项活动,引领带动了“日新”红领巾宣讲团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三)组建“日新”红领巾宣讲团
  学校从各中队中遴选优秀的红色故事讲解员,组建年级宣讲团,从年级宣讲团中精选佼佼者进入学校宣讲团,组建了阶梯式的“日新”红领巾宣讲团。“日新”红领巾宣讲团今年开辟了“四史故事”专题宣讲,推动了红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家庭中,“日新”红领巾宣讲团成员将自己学习到的“四史”知识进行宣讲,坚持“小手拉大手”,通过一个个小队员带动家庭,将红色教育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再辐射到社区,形成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学校依托二七区独有的教育资源,通过对“红色教育三三三”体系的探索,使红色基因传承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红色资源与思政教材相关联,红色体验与情感激发相贯通,从而厚植英雄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三种情怀,把“二七精神”贯穿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学校将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利用二七资源,弘扬“二七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让红色文化变得可亲、可敬、可学、可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认同红色文化,积极传承红色基因,从而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李小建,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校长,高级教师;王朝辉,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一级教师;马冰玉,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游戏越来越被大众熟悉和热衷,呈现出风靡的态势。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手机游戏发展的现状及其社群结构特征,对手机游戏仪式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进行阐释,进而分析互联网手机游戏仪式的转变路径,以及这种转变所产生的影响。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传播有两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文献,可以称为"经典文本";二是"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是对"经典文本"的研讨、论争、讨论和论辩;形成了传播的"三大主线",即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一项重要的传播标志,即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发生一种持续的影响,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研究的结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是一种辉煌的历史记忆,同时更是一个时代的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也有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制度进行全新探索的成果,具有独特的内涵.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结构、规则和关系.从这三个层面阐述其内涵,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本质特征与内在优势.从结构层面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包括新型政党制度构成主体及其结构关系、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规则层面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包括由正式机构颁布的有明文规定的正式规则,也包括作为非正式规则的政治规矩和政治惯例;从关系层面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与各
期刊
《民法典》对以往涉及物业管理的规定的主要修改为:一是修改业主大会表决机制,强调业主参与。二是确定物业服务合同为典型合同,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权利义务更加清晰。三是增加物业服务企业公共安全、“高坠”管理责任,社会责任更加凸显。四是改变公共收益计算方式,优化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规则。本文通过对修改内容的整理分析,提出物业管理工作应当做好“加减乘除”——在物业管理能级上做“加法”,在物业服务企业不规范做法上做“减法”,在居民自治工作上做“乘法”,对物业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做“除法”——从而提升物业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地铁车站建设工作中,基坑开挖为基础施工内容,但施工期间易受到环境、土方外运道路等方面的干扰,随之出现安全、质量、环境等层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何种方式在安全的环境中高效完成开挖作业至关重要。鉴于此,结合某地铁明挖车站工程,在确定基坑开挖施工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对其施工技术展开分析,并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通过案例介绍盘扣支架同传统支架的区别,以及其相对于碗扣式支架的优缺点。依托具体工程实例,介绍碗扣式支架的强度计算方法。鉴于盘扣支架对于碗口支架结构形式、安全质量等各方面都有突出优势,经计算安全的情况下,针对不同形式盘扣支架应综合比选其经济性,确保支架系统经济效益最高。
自清初入川至民国初年,四川移民经历了一场从外省人向\"四川人\"的身份认同变迁。本文试图借助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与交往记忆概念,解释清代四川存在的对原住地与移居地的双重地方认同现象。文章进一步指出,在中国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四川人\"认同日趋强化,与此同时,文化记忆与政治认同的关系也发生了一次倒置。在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有助于增强文明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认同。
缆索吊适用于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尤其是深峡谷中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场施工的场所,具有易操作、施工方便、工艺简单、成本低、安全等特点。随着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方面在工程中的不断应用,缆索吊在跨度和荷载方面均取得了较大实破。以大跨度重载荷缆索吊在云桂铁路南盘江大桥中的应用为工程案例,对钢管混凝土拱桥工程中的缆索吊装系统施工技术进行全面分析,为以后类似工程建造提供借鉴。
介绍GPS-RTK技术的测量原理及特点,分析GPS-RTK技术基于公路测量的可行性,并在具体工程中进行应用。对测量步骤进行详细介绍,可为类似GPS-RTK技术应用提高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