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已经提前买入徐工机械(000425)股票的所谓“消息灵通人士”之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下称“兵工集团”)重组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徐工集团”)的“重磅利好”已经风传许久,并且吸引大量资金提前买入,但这个所谓利好却让相当多的炒家意外遭遇“滑铁卢”。意外遭遇“滑铁卢”的原因,是因为这次徐工的重组“没按规矩出牌”。
《中国联合商报》了解到,徐工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徐工机械并未对其控股公司所发生的重大重组事项进行正式的停牌公告,而是通过一次由政府牵头的“巨头会晤”的形式曲线昭告天下:5月27日,江苏省政府与兵工集团在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兵工集团与徐工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兵工集团拟投入的重组金额为150亿元人民币。
5月28日消息正式披露,当天徐工机械股价就以2.85%的跌幅回应,次日再次大跌5.59%,截至6月8日,已累计下跌近11%,主力资金净流出2.21亿元。语焉不详的新闻背后所透露的漫长的重组时间表,以及不确定的重组方式,使得这则原本是徐工机械重大利好的新闻,成为其股价大跌的导火索。
徐工重组哑谜
“这与我们提前拿到的消息有所偏差,原先大家都说得很肯定,徐工集团将所持徐工机械全部58.47%的股份划转给兵工集团,并由徐工机械在5月底进行正式公告,这对上市公司而言是个直接的重大利好”,广州一家参与了“炒消息”的私募投资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无论是重组时间、重组方式,还是公告方式,全部大变脸,所以股价也就跟着大跌了。”
不过令市场难以理解的是,这宗自2008年就开始“接触”的巨头重组,怎么可能在没有具体方案的情况下就开始高调昭告天下?
据相关人士透露,集团高层与兵工高层确实有过交流,而且交流开始于很早之前,自2008年凯雷收购案失败之后,双方就已经开始接触,“但目前没有达成任何结论,也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意向。”
依据公开信息,可知的重组框架仅为:兵工集团拟投入150亿元,以徐工集团为主要平台,在重型装备、广电信息、精细化工等领域全面深化与江苏省的战略合作,而徐工集团也将借力兵工集团,进军世界工程机械的“第一方阵”,最终实现“优势叠加效应”。
虽然并无明确的重组方案公布,但是在重组消息正式公布的前后,坊间已经流传着两个重要的重组方案版本:一是徐工集团将所持上市公司徐工机械的58.47%的所有股份转让给兵工集团,兵工集团控股徐工机械;二是兵工集团从徐州市国资委处授让部分徐工集团的股权,从而成为徐工集团的控股方,间接成为徐工机械的实际控制人(徐工集团持有徐工机械58.47%的股份,为控股股东,而徐州国资委持有徐工集团100%股份)。不过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重组,徐工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徐工机械,似乎都会成为毫无争议的受益方。
前车之鉴——凯雷风波
不过,此次兵工集团为取得徐工集团“不少于50%的股权”所支付的对价“可能”是150亿元,这与徐工集团最近的一次重组,时间上仅相隔5年,报价上却相差了10倍:2005年10月,徐工与凯雷亚洲投资基金签订协议,凯雷拟出资约30亿元人民币,收购徐工机械85%的股权。
2005年徐工与凯雷的协议签订之后,因为“过低”的报价和徐工的特殊背景,这场地方国企的正常招商迅速演变成一场关乎外资并购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全民运动,并且最终以三一重工(600031)总裁向文波公开质疑徐工被贱卖、有损国家利益,并愿意“加价30%收购徐工集团”的叫板而使得这场全民论战达到高潮。
根据当初的收购方案,凯雷出资3.75亿美元(约30亿人民币),收购徐工机械百分之85%的股权,交易完成时支付金额为3.15亿美元,其中2.55亿美元(20.7亿人民币)收购旧股。“也就是说,整个交易完成后,徐州市国资委得到的现金只有2.55亿美元(20.7亿人民币)”,向文波指出这桩交易的“雷人之处”、“凯雷收购徐工机械的20亿元基本只够收购徐工机械旗下的徐工科技,而其他资产基本白送!”凯雷投资集团方面称:“当时,凯雷是以招标的形式中标的,当地政府包括江苏省政府对此都予以了认可和支持。凯雷完全是按照商业的做法,规规矩矩按标书来做,并无黑幕一说。”至于“安全说”,凯雷表示,只是做商业投资,“不可能永远持有一个企业,一般投资周期在3~6年,企业增值后,就会选择合适时机退出。”重新再分析当初合作的失败,有消息人士称失败原因是“方案时间拖得太长”。“像徐工这样快速发展的企业,随着时间的变化其价值会随之变化。双方再谈时,徐工价值已改变,形势已完全变化。当初一再调整持股比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10倍对价,兵工是赚是赔?
那么,5年之后,兵器集团若以150亿元的代价入主徐工集团,又是否承担了过高的成本?
国海证券的著名分析师周雪松持否定意见。其认为,5年前资本市场的估值都很低,当时外资大规模收购国内公司;而此次兵器集团介入时,市场股指水平上升了。现在徐工的市值是286亿元,中国兵工用150亿元收购少于50%的股份,属于合理价位。2005年10月份,在大跌4年之后(2245点至998点,2001-2005年),中国股市刚刚从998.23点(2005年6月6日)附近小幅反弹至1000多点附近,行业和公司估值已经一降再降,哀鸿遍野。是时徐工机械的股价也刚刚从0.98元/股上市以来历史最低价处苏醒,股价尚在2元附近徘徊,按其8.674亿股的总股本计算,则当时市值约为17.348亿元——与当前32元/股的价格、277.57亿元的总市值相比较,已经天壤之别。上海一位证券资深从业者认为:“2005年凯雷想融资徐工机械,其实当时的报价并不低。那时候虽然徐工机械的业绩不错,但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品牌价值也有限。”
5年前招商引资的是徐工机械,而现在欲与中国兵工实施重组战略的是徐工集团,而非上市公司徐工机械,换言之,两者并不存在直接可比性。2005年徐工机械是徐工集团旗下的唯一上市公司,而凯雷那时收购的股份仅为徐工机械这一子公司股份。而现在所谈论与中国兵工的重组,是2009年徐工集团整合旗下所有子公司整体上市以后的总股份。
徐工改制之“重”
其实,徐工集团管理层对公司重组的决绝态度,有其沉重的历史因素和多方面的压力,诸如国资100%持股、管理层激励难以到位等现实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快速发展的步伐,越来越成为这个重工企业的难以承受之“重”。国泰君安工业与资本货物行业研究员吕娟指出,自2002年以来,徐工集团就不断在探索改制之路,MBO、与德隆合作、与凯雷合作等都是其前后曾经历过的方案,虽然最终均未成功,但“徐工集团仍由徐州市国资委100%控股的这一单一股权结构,使得管理层激励机制一直不到位,目前管理层对徐工机械0.008%的持股比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发展速度”。
“从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徐工也必须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改制。”吕娟强调。据公开资料,与徐工集团同属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000157)股权结构,均能够充分调动管理层积极性(三一重工的管理层和相关自然人持股比例为63.638%;中联重科相关管理层曲线MBO,合计持股比例为10.704%)。
关于此次兵工集团的进入,业内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徐工集团领跑中国机械行业”20多年,发展势头迅猛,像这样重要的企业,由中央级企业参与战略重组并不意外。而且中国兵工集团实力雄厚又有军工技术做支撑,无疑是徐工集团成为‘世界的徐工’的首选之一。”不过,相关各方在重组一事上,现在依然努力显得较为“优游”,徐工集团仍由徐州市国资委100%控股,暂时没有用股权激励管理层”。
《中国联合商报》了解到,徐工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徐工机械并未对其控股公司所发生的重大重组事项进行正式的停牌公告,而是通过一次由政府牵头的“巨头会晤”的形式曲线昭告天下:5月27日,江苏省政府与兵工集团在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兵工集团与徐工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兵工集团拟投入的重组金额为150亿元人民币。
5月28日消息正式披露,当天徐工机械股价就以2.85%的跌幅回应,次日再次大跌5.59%,截至6月8日,已累计下跌近11%,主力资金净流出2.21亿元。语焉不详的新闻背后所透露的漫长的重组时间表,以及不确定的重组方式,使得这则原本是徐工机械重大利好的新闻,成为其股价大跌的导火索。
徐工重组哑谜
“这与我们提前拿到的消息有所偏差,原先大家都说得很肯定,徐工集团将所持徐工机械全部58.47%的股份划转给兵工集团,并由徐工机械在5月底进行正式公告,这对上市公司而言是个直接的重大利好”,广州一家参与了“炒消息”的私募投资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无论是重组时间、重组方式,还是公告方式,全部大变脸,所以股价也就跟着大跌了。”
不过令市场难以理解的是,这宗自2008年就开始“接触”的巨头重组,怎么可能在没有具体方案的情况下就开始高调昭告天下?
据相关人士透露,集团高层与兵工高层确实有过交流,而且交流开始于很早之前,自2008年凯雷收购案失败之后,双方就已经开始接触,“但目前没有达成任何结论,也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意向。”
依据公开信息,可知的重组框架仅为:兵工集团拟投入150亿元,以徐工集团为主要平台,在重型装备、广电信息、精细化工等领域全面深化与江苏省的战略合作,而徐工集团也将借力兵工集团,进军世界工程机械的“第一方阵”,最终实现“优势叠加效应”。
虽然并无明确的重组方案公布,但是在重组消息正式公布的前后,坊间已经流传着两个重要的重组方案版本:一是徐工集团将所持上市公司徐工机械的58.47%的所有股份转让给兵工集团,兵工集团控股徐工机械;二是兵工集团从徐州市国资委处授让部分徐工集团的股权,从而成为徐工集团的控股方,间接成为徐工机械的实际控制人(徐工集团持有徐工机械58.47%的股份,为控股股东,而徐州国资委持有徐工集团100%股份)。不过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重组,徐工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徐工机械,似乎都会成为毫无争议的受益方。
前车之鉴——凯雷风波
不过,此次兵工集团为取得徐工集团“不少于50%的股权”所支付的对价“可能”是150亿元,这与徐工集团最近的一次重组,时间上仅相隔5年,报价上却相差了10倍:2005年10月,徐工与凯雷亚洲投资基金签订协议,凯雷拟出资约30亿元人民币,收购徐工机械85%的股权。
2005年徐工与凯雷的协议签订之后,因为“过低”的报价和徐工的特殊背景,这场地方国企的正常招商迅速演变成一场关乎外资并购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全民运动,并且最终以三一重工(600031)总裁向文波公开质疑徐工被贱卖、有损国家利益,并愿意“加价30%收购徐工集团”的叫板而使得这场全民论战达到高潮。
根据当初的收购方案,凯雷出资3.75亿美元(约30亿人民币),收购徐工机械百分之85%的股权,交易完成时支付金额为3.15亿美元,其中2.55亿美元(20.7亿人民币)收购旧股。“也就是说,整个交易完成后,徐州市国资委得到的现金只有2.55亿美元(20.7亿人民币)”,向文波指出这桩交易的“雷人之处”、“凯雷收购徐工机械的20亿元基本只够收购徐工机械旗下的徐工科技,而其他资产基本白送!”凯雷投资集团方面称:“当时,凯雷是以招标的形式中标的,当地政府包括江苏省政府对此都予以了认可和支持。凯雷完全是按照商业的做法,规规矩矩按标书来做,并无黑幕一说。”至于“安全说”,凯雷表示,只是做商业投资,“不可能永远持有一个企业,一般投资周期在3~6年,企业增值后,就会选择合适时机退出。”重新再分析当初合作的失败,有消息人士称失败原因是“方案时间拖得太长”。“像徐工这样快速发展的企业,随着时间的变化其价值会随之变化。双方再谈时,徐工价值已改变,形势已完全变化。当初一再调整持股比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10倍对价,兵工是赚是赔?
那么,5年之后,兵器集团若以150亿元的代价入主徐工集团,又是否承担了过高的成本?
国海证券的著名分析师周雪松持否定意见。其认为,5年前资本市场的估值都很低,当时外资大规模收购国内公司;而此次兵器集团介入时,市场股指水平上升了。现在徐工的市值是286亿元,中国兵工用150亿元收购少于50%的股份,属于合理价位。2005年10月份,在大跌4年之后(2245点至998点,2001-2005年),中国股市刚刚从998.23点(2005年6月6日)附近小幅反弹至1000多点附近,行业和公司估值已经一降再降,哀鸿遍野。是时徐工机械的股价也刚刚从0.98元/股上市以来历史最低价处苏醒,股价尚在2元附近徘徊,按其8.674亿股的总股本计算,则当时市值约为17.348亿元——与当前32元/股的价格、277.57亿元的总市值相比较,已经天壤之别。上海一位证券资深从业者认为:“2005年凯雷想融资徐工机械,其实当时的报价并不低。那时候虽然徐工机械的业绩不错,但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品牌价值也有限。”
5年前招商引资的是徐工机械,而现在欲与中国兵工实施重组战略的是徐工集团,而非上市公司徐工机械,换言之,两者并不存在直接可比性。2005年徐工机械是徐工集团旗下的唯一上市公司,而凯雷那时收购的股份仅为徐工机械这一子公司股份。而现在所谈论与中国兵工的重组,是2009年徐工集团整合旗下所有子公司整体上市以后的总股份。
徐工改制之“重”
其实,徐工集团管理层对公司重组的决绝态度,有其沉重的历史因素和多方面的压力,诸如国资100%持股、管理层激励难以到位等现实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快速发展的步伐,越来越成为这个重工企业的难以承受之“重”。国泰君安工业与资本货物行业研究员吕娟指出,自2002年以来,徐工集团就不断在探索改制之路,MBO、与德隆合作、与凯雷合作等都是其前后曾经历过的方案,虽然最终均未成功,但“徐工集团仍由徐州市国资委100%控股的这一单一股权结构,使得管理层激励机制一直不到位,目前管理层对徐工机械0.008%的持股比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发展速度”。
“从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徐工也必须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改制。”吕娟强调。据公开资料,与徐工集团同属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000157)股权结构,均能够充分调动管理层积极性(三一重工的管理层和相关自然人持股比例为63.638%;中联重科相关管理层曲线MBO,合计持股比例为10.704%)。
关于此次兵工集团的进入,业内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徐工集团领跑中国机械行业”20多年,发展势头迅猛,像这样重要的企业,由中央级企业参与战略重组并不意外。而且中国兵工集团实力雄厚又有军工技术做支撑,无疑是徐工集团成为‘世界的徐工’的首选之一。”不过,相关各方在重组一事上,现在依然努力显得较为“优游”,徐工集团仍由徐州市国资委100%控股,暂时没有用股权激励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