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流长话茶馆

来源 :棋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l98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棋和茶有着极为相似的雅致和近于贵族式的文化内涵。而正是因为这种相似,使棋和茶在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交溶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景——茶馆。


  如今在茶馆中下棋的人固然是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然而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在悠悠古风中体会到,二者在精神上那种浓郁的文化气息。
  茶,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古时的婚姻聘礼之一。从古至今茶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直至明清,茶叶还是外贸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棋大概是历史最悠久、进化最完善的智力游戏了,从最早的历史记载和现有文物来看,它的雏形应该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虽然经历了无数战乱和民族文化侵袭,围棋还是以其无法抵抗的魅力顽强地生存下来。围棋和茶最终走到一起,也许是二者存在的时间都太久远了,都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平民化的生存方式。
  早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茶和棋就已经都是士大夫阶层所喜爱的东西了。清淡之余饮茶、弈棋是极为普遍的事情。这种贵族式的沙龙,就像是近代茶馆的前身。而且茶馆中的彩棋现象当时也有存在,更为有趣的是这种彩棋也是属于娱乐性质。
  茶由于广泛的种植,早已摆脱了狭窄的贵族阶层,而围棋的广泛流传是由于封建社会城市经济的繁荣决定的。元代以后,经过长期的修生养息,出现了许多人口众多的大城市,生活相对较稳定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起来,城市中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围棋有了扎根的土壤。应该说明清两代的茶馆已经是近于现代的茶馆了,不过那时喝茶的场所也经常有说书、唱曲等其他的活动存在。而且当时,贩夫走卒去下围棋的毕竟还不常见。棋和茶所固有的雅致,也不是历史能够完全抹煞的。就连今日还可以在茶馆中发现有着上古之风的人物。
  茶的雅致在于它的苦涩,如果是性急的人,喝上一口后还没来得及品味它荡气回肠的芬芳,恐怕就已经吐在地上了。只有能够耐下心来,静下心来,忍得一时之苦的人,才会品味到其中的甘甜,才会有茶如人生的感慨。
  棋的雅致在于它的博大精深,许多才智之士都曾发出毕其一生而无法窥其一斑的感慨。更别说平庸之士,喝不得茶,吃不得苦的人了。
  修炼棋艺的过程是苦的,是寂寞的。看到新的境界是快乐的。这种感觉的历程极像饮茶,所以说二者在冥冥之中有着相通的感觉。就这样,历经苍桑、看破世情的中国人终于将两种文化优美地溶合在一起,这就是尚无人为之树碑立传的茶馆文化。
  虽然名字叫茶馆,每个茶馆也都卖茶,但是来茶馆泡的人主要是为了下棋。棋在茶馆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茶馆的大小格式都不固定,小的只能摆几盘棋,大的能摆一百多盘棋。有的茶馆只供应茶,有的还有烟、酒、点心等。在茶馆中下棋的人有一部分是固定的,他们之间都很熟悉,不下棋的时候就聊一聊天。偶尔来的人也有,但是女性则极为少见,这也是因为女性棋迷较少的缘故。一般来说小孩学棋时男女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是均衡的,到了一定年龄后女孩子能坚持下去的就愈来愈少了。
  茶馆的最显著特征是烟太多。下棋的人经常要借烟提神。如果茶馆通风设施好的话还可以,要不然不会吸烟的人也许要望而却步了。在茶馆下棋的人一般都很讲礼貌,但要是混熟了的朋友则会相互调侃。这种调侃非常幽默,有的还会成为“通用语言”。来茶馆下棋的人很多极具个性,他们往往是棋迷中的代表性人物,如果认真在一个茶馆中搜寻他们的故事,一定能写出好几本书来。彩棋在茶馆中是极为常见的,一般输赢都不大,也不是非挂彩不可。有的对手赢了还会替你把茶钱付了。来茶馆下棋的人也很杂,如果不在茶馆内,单看他们的穿着举止,你不会想到他们会坐在一个桌子前,像朋友一样的下棋。围棋有一种神奇的薰陶作用,能把不同类型的人牢牢地拴在一起。所以茶馆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发生。
  好的茶馆总是高手云集,名声在外。这样的茶馆凡有路过此地的棋友都会专程来讨教,这时就算有平时针锋相对、互不服气的,也会一致对外,把挑战者打败再说,私人恩怨暂且放下。而胆敢孤身闯虎穴的人,必定身挟过人之技。这颇有点像江湖豪客前去拜会帮会堂口一般,胜了便会在此地扬名立万。
  因为收费低廉,开个茶馆赚不了多少钱。如果生意不好,想维持下去都很困难,更别提发展壮大了。开茶馆的人一般来讲都是爱好棋、痴迷于棋的人,他们的快乐也不在于赚钱,所以他们不能算是生意人。围棋历经千劫,一息不灭,正是由于每个时代都会存在这样的人,默默地为棋奉献着。
  随着科技飞速的发展,迟早有一天,茶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将不复存在了,许多今天新鲜活灵的事明天就会被人忘记。我们现在来了解茶馆文化,是想让人们记住这种极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假设一百年后,茶馆对于人们只是一个无可追忆的概念,那将在棋史上留下一段无法填补的空白。□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光谷中心城星光路的道路排水工程案本为例,具体阐述了我国工程项目中招投标的评估特点,以期为我国项目工程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招投标;发展现状;评估  一、国内外关于招投标的理论研究  国外关于招投标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Fried  man.L在著名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以运筹学的方法来招投标的文章,由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的研究以及理论为后世创造了不小价值[1]。
期刊
摘 要:这是一个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大量信息迅速出现的时代,掌握了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意味着掌握第一手的竞争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高效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竞争力的体现,而高效的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前提则是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义,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信息定义;信息本质;探讨  信息是在我们周围。每天每一分钟都在我们的感官收集和我们的大脑过滤和组织信息。由一种非常基本的水平信息粉
期刊
1999年的世界棋坛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两位老将无疑当属小林光一和徐奉洙。前者在一年的时间内从无冠到“五冠王”,重现昔日全盛风采;后者事隔七年后,再次在韩国棋战中夺冠,而且打败的是当红棋手刘昌赫。不仅如此,他还打进了天元战决赛。  徐奉洙与曹薰铉同龄,出生于1953年。在他们这辈棋手中,群星璀璨,二十年前生成的光辉直至今日仍明亮闪烁。但在他们的上升期即七八十年代时,他们无论怎样中流击水,弯弓射雕,都亦
期刊
第一谱1-52  NEC杯快棋赛12月4日在古城西安进行了两场半决赛,罗洗河在赛前的欢迎宴会上发出了夺冠宣言:“他们三个都抱过冠军奖杯了,这次也该让我尝尝滋味了!”而他的对手常昊由于在这之前的联赛上大意失荆州,输给了广东的廖桂永九段,从而导致冠军旁落重庆。这次碰见重庆队主力罗洗河,心里肯定想痛宰罗洗河向大家证明:“我拿冠军才是合理的。”  黑3先挂角是想先看看白棋的态度再决定以后的下法,黑7是常昊
期刊
每个关心中国围棋命运的人都会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围棋的现状是如此的不尽如人意。世界赛上尽出精锐之师后的铩羽而归;巨资兴办的联赛不温不火;评论界没有底气的自欺欺人,仿佛擂台赛的雄风荡尽之后,一切又将归于沉寂。追怀那段历史的人念念不忘的是,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  前几天与王磊通了电话,他正要赶去云南参加围棋联赛,匆忙告别时他说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个清风围棋俱乐部,本来早就想告诉一声,但是这几天忙忘了。然而,
期刊
摘 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中,本文将感性工学方法应用于女士近视眼镜的设计过程中,探讨其客户化设计方法。首先了解女士近视眼镜的构造,搜集客户的意象偏好,然后确定产品的设计要素,进而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感性词汇及评价,最后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感性词汇与设计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据此将其运用到女士近视眼镜的设计过程中。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将女性客户的需求融入
期刊
1999年的中国棋迷,在目睹马晓春惜败“富士通”、常昊梦断“春兰”、三星杯全军覆没等一系列惨败国际赛场的阵痛之后,越来越多的棋迷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围棋的第三梯队。在众多棋迷心中,他们已是中国围棋走出低谷的希望所在。在他们当中,邱峻五段、邹俊杰四段、古力三段、胡耀宇五段、孔杰五段、彭荃三段、黄奕中四段是第三梯队的佼佼者,合称“七小虎”,“七小虎”在1999年国内一系列的大赛中战绩彪炳,成绩斐然。
期刊
一、综述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本身的本身就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媒体形象最前端的主持人们又面临着哪些新的困境呢?近年来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热度不减,收到观众们的热情追捧。可就在综艺类节目纷繁发展的情况之下,我们发现一个事实,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越来越被边缘化。  在受众需求日渐丰富的当下,更多的模特、演员、作家、文化名人从座上嘉宾直接转向主持人。其实跨界主持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
期刊
在《寄青霞馆弈选》一书中共收录了互先的棋谱五百八十局,其中包含“太极图”(第一着下在天元)四局。这四局棋中,有三局出自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极为活跃的棋手汪汉年之手。另一局棋是由道光年间的国手周星垣下出的。  在日本宽文十年(1670年)的御城棋战中,先行的安井算哲下出天元,使道策踌躇了半天,在御城棋战中只此一盘。在这两年之后,南里与兵卫也亦以第一着天元向道策挑战,但遭道策沉重打击。  汪汉年所下的三
期刊
黑方:徐奉洙九段  白方:李昌镐天元  徐奉洙绰号“野草”,这对于他来说是极为形象的。常常是从布局阶段,他就主动挑战,处处“长草”,而你若不能及时“锄去”,他就会越长越疯,直至漫山遍野、铺天盖地,让你“窒息而亡”。  所以,要制住他,就必须具备锄草机的功能。  第一谱1~45  黑3、7、9姿态积极。  黑11至17处处争先为徐奉洙的风格,他宁可选择带有“无理”意味的出击,也不肯老老实实的跟你“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