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会有正确而流畅的思维。人们通过分析比较事物属性的异同,抽象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形成概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本文作者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数学思维;实际操作;思维活动;过程暴露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会有正确而流畅的思维,怎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呢?人们通过分析比较事物属性的异同,抽象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形成概念。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呢?
1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椭圆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把一条细绳两端固定在画板上的两点f1和F2(F1和F2不重合),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一个椭圆。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学会了画图形的全过程,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椭圆的定义。再如什么叫“确定”平面,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让学生动手或观察,过萝卜中心的切片,说明过一点可作无数个平面。又如一扇门,两点固定在门框上,门可以自由开关,说明过不在一直线上的三点可确定唯一的一个平面。再拿一个四点(无三点共线),不能确定一个平面。从而概括出:过一点或两点可作平面,但不只一个;过任意四点(无三点共线)不能作平面,只有过不在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作一个平面。教师如果不注重引进概念的教学,而急于应用练习,急于深化综合,把注意力放在解题上,以题带概念,则容易干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健康方向发展,而是把数学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经教师自己加工,变成所谓的规律、方法、技巧,不讲为什么,不讲是怎么得来的,只让学生照着去背,照着机械地去用,这些所谓的规律,方法技巧就会变成僵硬的教条。学生就只会解答已经见过的熟知识,而换一个新环境就束手无策。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僵化,就根本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多练,教师要起引导作用,而且主要的是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每讲授一章,都要编写AB两种复习题。基本知识要点设计为选择、填空、填表、判断正误,计算、求证等题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些练习,有知识的再现和辨认、分析和综合、归纳与推理,也有知识的比较和鉴别、联系和运用。学生在完成这些题型时,会主动看书,主动去思考,主动地与同学、老师讨论,经过自己的思想加工,使书面语言认真地描述和表达,动手又动脑。
例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给出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应采取引导的方法,以组合知识为工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想活动,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索二项展开式的规律。我设计的练习题是:
2.1写出下面三个式子的展开式
2.1.1(A+b)平方=a平方+2AB+B平方
2.1.2(A+b)立方=A立方+3A平方B+3AB平方+B立方 (3)(A+B)4次方=A4次方+4A3次方B +6A平方B平方+4AB3次方+B4次方
2.2三个式子展开式中以哪个字母的降幂,哪个字母的升幂排列的?
2.3各项字母的指数和与左边二项式的幂指数有什么关系?
2.4运用组合的知识得出展开式各项的系数的规律。
2.5按照以上四个规律写出二次式定理。
2.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二项式定理。
这样学生思维活动由浅入深,整个思维活动中有再现,有分析,有归纳,有应用。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得到的一些規律、方法、技巧、是有血有肉的实体,而不是空洞僵硬的教条。
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
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们走过的道路是充满挫折的,每一个命题的发现和证明,常常是凭着数学家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但课本却不能把这些都编进去,只能按“定义、公理、例题”的模式编写,直接了当地给出结果,而隐去了数学家们曲折的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如果教师只讲正确的方法,忽视歧路的分析,在课堂上总是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证就对,一用就灵,那学生看到的只能是一个魔术师的表演,但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一要暴露数学家们的思维过程,在知识的发生阶段和认识的整理阶段,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数学原理和法则的获取及数学方法的形成过程。二要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对例题和习题的解答,教师要暴露起初的思维过程,努力提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特别要重视歧路的剖析。有时教师不妨学大数学家富克斯的做法,在课堂上把自己置身于“险境”,开设“即席答题”课,对于学生提出的难题“现想现推”,给学生一个机会,看看老师最初的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看看受到挫折后,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思想,逐步寻找到正确的对策而战胜挫折的,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关键词】数学思维;实际操作;思维活动;过程暴露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会有正确而流畅的思维,怎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呢?人们通过分析比较事物属性的异同,抽象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形成概念。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呢?
1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椭圆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把一条细绳两端固定在画板上的两点f1和F2(F1和F2不重合),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一个椭圆。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学会了画图形的全过程,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椭圆的定义。再如什么叫“确定”平面,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让学生动手或观察,过萝卜中心的切片,说明过一点可作无数个平面。又如一扇门,两点固定在门框上,门可以自由开关,说明过不在一直线上的三点可确定唯一的一个平面。再拿一个四点(无三点共线),不能确定一个平面。从而概括出:过一点或两点可作平面,但不只一个;过任意四点(无三点共线)不能作平面,只有过不在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作一个平面。教师如果不注重引进概念的教学,而急于应用练习,急于深化综合,把注意力放在解题上,以题带概念,则容易干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健康方向发展,而是把数学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经教师自己加工,变成所谓的规律、方法、技巧,不讲为什么,不讲是怎么得来的,只让学生照着去背,照着机械地去用,这些所谓的规律,方法技巧就会变成僵硬的教条。学生就只会解答已经见过的熟知识,而换一个新环境就束手无策。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僵化,就根本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多练,教师要起引导作用,而且主要的是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每讲授一章,都要编写AB两种复习题。基本知识要点设计为选择、填空、填表、判断正误,计算、求证等题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些练习,有知识的再现和辨认、分析和综合、归纳与推理,也有知识的比较和鉴别、联系和运用。学生在完成这些题型时,会主动看书,主动去思考,主动地与同学、老师讨论,经过自己的思想加工,使书面语言认真地描述和表达,动手又动脑。
例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给出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应采取引导的方法,以组合知识为工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想活动,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索二项展开式的规律。我设计的练习题是:
2.1写出下面三个式子的展开式
2.1.1(A+b)平方=a平方+2AB+B平方
2.1.2(A+b)立方=A立方+3A平方B+3AB平方+B立方 (3)(A+B)4次方=A4次方+4A3次方B +6A平方B平方+4AB3次方+B4次方
2.2三个式子展开式中以哪个字母的降幂,哪个字母的升幂排列的?
2.3各项字母的指数和与左边二项式的幂指数有什么关系?
2.4运用组合的知识得出展开式各项的系数的规律。
2.5按照以上四个规律写出二次式定理。
2.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二项式定理。
这样学生思维活动由浅入深,整个思维活动中有再现,有分析,有归纳,有应用。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得到的一些規律、方法、技巧、是有血有肉的实体,而不是空洞僵硬的教条。
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
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们走过的道路是充满挫折的,每一个命题的发现和证明,常常是凭着数学家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但课本却不能把这些都编进去,只能按“定义、公理、例题”的模式编写,直接了当地给出结果,而隐去了数学家们曲折的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如果教师只讲正确的方法,忽视歧路的分析,在课堂上总是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证就对,一用就灵,那学生看到的只能是一个魔术师的表演,但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一要暴露数学家们的思维过程,在知识的发生阶段和认识的整理阶段,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数学原理和法则的获取及数学方法的形成过程。二要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对例题和习题的解答,教师要暴露起初的思维过程,努力提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特别要重视歧路的剖析。有时教师不妨学大数学家富克斯的做法,在课堂上把自己置身于“险境”,开设“即席答题”课,对于学生提出的难题“现想现推”,给学生一个机会,看看老师最初的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看看受到挫折后,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思想,逐步寻找到正确的对策而战胜挫折的,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