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韵高古 匠心独具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uhu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花,是潘天寿(1897-1971)极为擅长的绘画题材。他的荷花选择了有异于传统的荷花绘画图式,既保留了文人画的精神,又有独特的画面结构。所作荷花清韵高古、匠心独具,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图式。
  位于浙江杭州的潘天寿故居,是一条具有数百年历史、名为“荷花池头”的小巷。巷内曾有一个种满荷花的大池,打开院门就是满目的荷花。不仅如此,故居附近的西湖,更是充满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景致。为此他一生画过无数次荷花,一辈子无数次为荷花传神写照。
  潘天寿早年曾就学于浙江省立师范院校,1920年回故乡宁海成为美术教员,1921年转入浙江孝丰(今属安吉县)高小任教师。这段时期,他曾经与当地书画家沈遂贞举办过书画联展。其26岁时所作的《水墨荷花》(图1),就代表了他当时的创作风格。作品中的荷花如在夏风中翩翩起舞的妙龄少女,流畅洒脱,气势非凡。其不仅有新颖的构图,简而耐看的笔墨,且画面左侧“蔫蔫采采,娉婷一花花。楚楚背人自为言,侬貌何如女”的题诗,更是与画相得益彰。


  1928年,潘天寿举家定居杭州,并被聘为西湖艺术院教授。1944-1947年,他还担任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8年,他曾经创作过一幅《红荷》(图2)。作品除极为严谨的章法结构、极富个人特色的构图被人称道外,还于险绝之中见平稳。通过花、叶的倾侧带来的动势,使整体呈长方形的画面打破了沉闷。作品的“骨架”,由荷花、荷叶、荷茎、水草等物象相互间起承转合构成;同时勾连作品的气脉,让其极具稳定感并充满张力。而隐于“骨架”之后的金石书法和朱红印章,亦和前景物象形成了巧妙的透视关系。此为潘天寿独创的一种全新图式,即将“取近少取远”的中国传统花鸟画原则,与西画中的平面构成理论相结合。纵观全作,动而不乱的景物相互呼应,静而不板的书、画、印间相互生发,可谓气韵生动、卓尔不凡。
  (图1潘天寿1922年作水墨荷花44×79.5厘米。2010年江苏嘉恒1064万元成交拍品
  图2潘天寿l 948年作红荷80×47厘米。出版于西泠印社《艺海集珍·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集(第七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天寿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美院院长等职。1958年6月18日,他被苏联艺术科学院聘为名誉院士。同年7月14日,他与浙江美院师生下乡,在参观早稻丰收后还创作了《露气》(图3)。此作落墨凝练泼辣,画面大气磅礴,继承了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风格,同时集众家之长,将中国画中点、线、面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极致发挥。作品从高處、远处、大处和最新奇处立意,几片水墨淋漓的荷叶,恣意放纵,浓淡有致。莲茎用笔老辣遒劲,错落有致,穿插于荷叶间。半掩于荷叶之后的莲花,一收一放,着色古艳清雅。底边以浓重线条所绘的岩石,沉着痛快,将整个画面收住。虽未直接渲染露气,但以酣畅笔墨点出了露气弥漫的氛围,给人以慑人的张力和极简的结构美,同时洋溢着勃勃生机。
  (图3潘天寿1958年露气130×154厘米。中国美术馆藏)


  另外,潘天寿于同年还画下了其代表作《荷花蜻蜓》(图4)。作品中如剪影般的蜻蜓稳稳地停在一朵快要凋谢的荷花上,浓黑的蜻蜓、红艳的花瓣互相映衬两者质感的不同,繁复的花蕊和周遭简笔的造型也是对比的趣味。横斜的水草、荷叶、花瓣和蜻蜓的身体,加强了画中平斜有风的味道;垂直的蜻蜓翅膀和花瓣则将画面的重心下压,加强了花茎的挺直感。荷塘的水分似乎要满溢出画面,在初秋才会出现的蜻蜓加上夏末的半凋荷花共处于同一画面中,使画中更有清新的荷塘气息。


  (图4潘天寿1958年作荷花蜻蜓17×22.7厘米。潘天寿纪念馆藏)
  1960年,潘天寿当选为浙江美协筹委会主任。此时他创作的画荷《朝霞》(图5),造型概括,风骨遒劲,不但充分发挥了以线为主的中国画表现方法特长,而且凸显了其独特强烈的艺术个性。此作用笔强悍有控、精练果断,荷花亭亭净植。而在画荷之画面中,画家却以似斧劈的大笔挥搽硕大如盖的荷叶,胆魄惊人。写如长枪大戟的荷柄,则壁垒森严、坚如铁铸;虽有水草穿插其中,仍然使人望之生畏。作品重整体、尚气势,尤其是既果断又强悍的“大写意”用笔,极富刚直雄健、清新俊逸的诗意。


  (图5潘天寿1960年作朝霞102×45.5厘米。出版于1973年《中国画》)
  而潘天寿同年所作的《红荷图》(图6),不管于构图、落墨、着色之中,或者款识、印章之上,其巧思妙构均值得一提。您看那荷叶为主、荷花为次的构图:占据画面底端的大片荷叶,用笔苍茫厚重,从而形成了往左下方发散开来的大面积布黑;出版于西泠印社《艺海集珍》第六辑而图中一片湿墨荷叶,可以让人躺在上面入梦。再看那一枝曙红荷花,其形与神都不染俗气,以张扬的姿态艳阳向天,让红色的花朵可以浸入人的心扉。绘画之最高境界为“画与人合”,而此图中潘天寿似一支走动游刃有余的墨笔,行走飞舞于西湖的荷花丛中。

  (图6潘天寿1960年作红荷图103×51厘米。出版于西泠印社《艺海集珍》第六辑)
  潘天寿是一个文人大画家,他传统根底很深厚。其继承了历代诸家文人大写意画一路,且另辟蹊径别具一格。他的艺术不仅赏心悦目,更震撼心魄。凡是欣赏过潘天寿画的人都知道,他的画不论是丈二巨幅,或是斗方册页,都给人以大气磅礴、骨力强劲、简洁明快、设色古艳、构图险绝、题款巧妙之感。他的画以其格调高雅为人所称道。
  如《姑苏晴荷》(图7)就是潘天寿成熟时期之精品,取材是他最喜欢的荷花。从整个画面构图上看,画面斜切构图。实际的主体部分荷花及其荷叶仅仅占据了总画面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则大胆留白,此系潘氏典型的造险构图,随后从荷叶后延伸出的枝叶则巧妙地打破了分割画面的边缘线,化险绝为奇绝。荷叶以大写意泼墨而成,水墨淋漓,潇洒痛快。花枝、荷叶勾筋、荷花勾边,则都以金石味浓郁的线条笔笔写就,分金断玉,绝无拖沓犹豫之迹。画面色淡而深沉,色艳而清雅,色濃而古厚,韵味独具。


  (图7潘天寿1961年作姑苏晴荷76.5×50厘米。出版于西泠印社《浙江四大家》)
  潘天寿平生爱荷,喜画荷花,特别重在表达荷花的高尚品德。像他的作品《红荷》(图8),就在造险而破险的格局中进行了完美表现。他以浓重豪放的用笔,写横贯画面下方的一片泼墨荷叶,同时以富有金石味的花梗托起一朵映日红荷。为平衡画面的粗细线条与色块的强烈对比,他还穿插了茨菰和苇草,增添了荷塘的盎然生机。作品中荷花、荷叶的红黑对比,色彩单纯而不单调,气势柔美又不失雄阔,荷花圣洁、高尚的品德主题十分突出。不知读者是否注意到,此作不管是留白还是实物描绘,大大小小的三角结构都形成了富有节奏感的组合;就算是荷之花瓣,亦由不同的三角结构组成。这是与黄宾虹之“不齐弧三角”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潘天寿的“三角觚”美学原理之具体表现。画面看似寥寥数笔的粗枝大叶之作,其实为画家从构思到下笔,无不高度缜密地进行提炼概括的成果。诸如此类“三角觚”作品,还有潘天寿所作的《访荷浪踏翻》(图9)。


  (图8潘天寿1961年作红荷132.5×44厘米。出版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全集》
  图9潘天寿1962年作访荷浪踏翻74.5×37厘米。出版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全集》)


  而潘天寿的《雨后》(图10),则改变了他一贯浓黑造险的颜色和构图格局,以粉荷俏立的清新柔情代替以往的浓重金石味道。画面左中一枝荷花斜出,将雨后花瓣娇艳脱俗呈现在画面最显眼的位置,下方一笔扫过荷叶和新芽,巧妙地表现出力量感与结构美。蜻蜓迎花起舞,借其动势打破画面平衡,调节画面气氛。左上题字与留白颇多的画面相呼应,别具韵味,章法结构极为坚劲严谨。
  (图10潘天寿1961年作雨后58×35厘米。出版于西泠印社《浙江四大家》)


  指墨画是潘天寿的艺术成就之一,其特有的沉郁古拙效果不能用毛笔替代。尽管其技法为清代画家高其佩所创,但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更趋完美。他那能够充分发挥其胸中之壮气、蓬勃之创作激情的指头画,可以粗放取胜;而其技法又与他刚直倔强、深沉质朴的性格相契合,并由此诞生了众多的传世佳作。他在指墨画上的成就,从其创作的《指墨荷花》(图11)中,即可见一斑。其古朴艳丽的设色,清超绝俗的构图,果断凝练而不失强悍的线条,甚至是与荷花遥相呼应的印章,皆显得别具一格、韵味十足。


  (图11潘天寿作指墨荷花132×50厘米。出版于西泠印社《浙江四大家》)
  而潘天寿的大写意花鸟,素以笔墨瘦硬、构图奇崛著称,作品往往呈现出生硬老辣之气,这在他的荷花题材中有着鲜明的表现。不仅笔墨好,更以意境清新、优美、别出新意为人们所激赏。《深秋芰荷》(图12)即为他的此类风格作品。作品不作池塘全境,而仅以一荷叶、一红萼、一丛芦苇杂草为全部的表现对象,使人由几点物象而联想出池塘的整个形象,感受到水汽弥漫、清丽爽目的池塘小景。这种选取一角来造画境的过硬功夫,是潘天寿独有的天赋技巧,难怪人们能从他的荷花作品中感受到雨露、晨曦、晴光等万千景象。


  (图12潘天寿1963年作深秋芰荷33×135厘米。2010年北京海士德拍品)
  “对于色彩的领会,天资极高。”这是徐悲鸿曾经对潘天寿的赞誉。此言不虚,有潘天寿的《朝霞图》(图13)为证。此幅以黑与白作明确对比,又配之以红黄相间,很具古厚之风。花朵、花梗以及水草的笔线全以挺拔出之,画家之精神和自然界之健美均被一一拈出。大块荷叶则用泼墨,潘天寿曾云:“泼墨须在平中求不平,在不平中求大平。”图中泼墨荷叶整体厚重,及徐疾轻重之变化,且不落碎、弱、平、浊。远视,其整体精神灿然豁人眼目。其泼墨显示出“厚、重、平”的特点,整块荷叶不求变化太多,然十分整体,即“泼墨须在平中求不平,在不平中求大平”之理。观其墨晕仍随笔有不同的晕化,一显荷叶的形和质来。花梗水草则求对比而用焦墨。


  (图13潘天寿1964年朝霞图82×79.5厘米。现藏于潘天寿纪念馆)
  在潘天寿不朽的一生中,其常用映日荷花表现他对西湖的热爱,并创作了不少的映日图,以此寄托他对故乡风土的浓厚感情。其中1956年至1965年是他一生艺术事业中较为关键的时刻,既是他生平第二个较为平静的十年,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他曾经于1963年新春创作过一幅《映日》(图14),就彰显了其绘画艺术中的力度之美,而且美不胜收,美得令人心醉。在画面的左中处边缘位置,潘天寿将一朵盛开的红荷置于其中;荷花线条强劲,墨色浓重,尽管所占位置不大,却和画面右下方水墨淋漓的硕大荷叶,在构图上形成了平衡。而干净、清新的画面在映日的照耀下,全部染成了红色的花瓣与黄色的花蕊相互映衬,着实可爱动人。


  潘天寿的荷花绘画图式,构图清新苍秀,布局出奇制胜。尽管有异于传统,却能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其笔下画荷不仅笔墨范古、引人入胜,而且画面灵动、大气磅礴,极具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其他文献
在当今的古玩收藏品市场上,古董或艺术品中的真真假假、老仿、新仿和修补、作伪、臆造等物品,几乎无处不在上演喜怒哀乐的感情剧。走眼的,上当的,被骗的,捡漏的……,就像云烟般地飘拂飞扬。黄金是铁、银子变水,这样的教训确也不少,其根源是“涉足古玩,未做功课”。笔者特从经办的古代花钱鉴定中,仅举几例不同状况的实例,来证明“涉足古玩,先做功课”的重要性。  (1)状元及第花钱(图1)。这枚“状元及第花钱”与历
期刊
一条长江路,半部南京史。2017年12月23日上午,《追忆草圣林散之》摄制组一行6人带着3台4K摄像机、2部照相机,来到南京长江路至真堂美术馆,采访拍摄林散之学生、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萧平。  萧平,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1942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扬州。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曾任书画鉴定之职于南京博物院19年,1981年调到江苏省国画院。萧平先生是一位集书法、国画、鉴赏、史论、收藏于
期刊
《一斑录》是怎样的一部书  常熟图书馆藏《一斑录》,清代郑光祖撰。其封面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孟春重镌、咸丰二年(1852)增足删改新印、青玉山房藏板”等字样。  《重修常昭合志》的《艺文志》中记载:“郑光祖,字梅轩,(郑)钟孙。《河工琐记》董治白茆时所记。《一斑录》五卷附编杂述,类记所闻逸事名言为世劝诫,邵渊懿序刊本。以上见郑钟传。”“类记所闻逸事名言为世劝诫。”这么评价《一斑录》是有局限
期刊
作为一代大师,齐白石的山水画笔简而意远,具有相当的个人风格和创新意义。本文试以齐白石《秋水鸬鹚图》为例,分析齐白石山水画审美境界的构成。齐白石山水画的独特审美境界基于带有诗画书印一体特征的笔墨语言,以画家情感的多重表达为内蕴,加之以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原则指导下的艺术加工方法构成,在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回顾动荡与变革并存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大变局中,中国文化界群星璀璨,在各个领域
期刊
赵某是一位票证收藏兼经营的爱好者,前不久从外地到长沙来參加“湖南省第二届全国粮布票收藏交流会”,会议期间经人介绍特到交流会旁的大麓珍宝古玩城楼上的湖南省收藏协会鉴定中心找了笔者,向笔者咨询2张民国十八年的“江省广信公司凭帖取钱壹佰吊”钱帖。虽然出示的钱帖并非实物,而是保存在手机相册中的图片,但拍摄的图片效果比较清楚,咨询的内容是要考证一下它的历史背景和目前市场行情的估价。(图1)  “廣信钱帖”历
期刊
潍坊市博物馆,是集宣传教育、社会服务、文物收藏、陈列展览、文博研究、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创研发等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8万件,藏品种类涵盖化石、陶器、瓷器、青铜器、玉石、钱币、古角牙木器、书画、碑拓、古籍、碑刻、造像、织绣、玺印符牌、民俗服饰及饰品、近现代革命文物等33类。其中距今二十万年前的原齿象属新种的“潍坊象化石”,“薄如纸,黑如漆,明如镜,亮如瓷”的大汶口文化薄胎高柄杯,中国
期刊
“川窑”,是民间收藏者对四川、重庆两地古代陶瓷窑口的统称。四川地区(包括重庆)历史上瓷业发达,从东晋、南朝至明清时期,窑火从未间断,尤其以隋唐——两宋时期的瓷业最为鼎盛。目前已发现古代窑址约200处,分布在四川、重庆的20余个区、县、市、自治州。川窑古陶瓷按产品的釉色,大致可以划分为青瓷、黑瓷和白瓷三大窑系,即以邛窑为代表的四川青瓷窑系(邛窑系);以广元窑、涂山窑、金凤窑为代表的四川黑瓷窑系;以磁
期刊
在中国画史上,传统绘画发展到近现代,题材内容增多,西学东渐,艺术家眼界打开,技法多样,中国画坛涌现一批艺术大家,其中天津的刘奎龄、刘继卣父子即是非常出色的中国画艺术家。刘继卣秉承家学,中西画法融会贯通,画风新颖,别具一格,在人物、花鸟走兽诸方面均擅胜场,尤其是走兽类,其所画的狮、虎、猴、兔、猫、狗等惟妙惟肖,令世人赞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刘继卣(1918—1983),天津市人,杰出的中
期刊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古代书画作品大量出现在江南地区太湖一隅,鉴藏家群体和书画掮客们频繁参与书画交易活动,他们之间相互交往,形成較为成熟品鉴理念。  其中文徵明作为较具代表性的鉴定人物之一,书画鉴定方面有“大法眼”和“具眼”之称,文徵明曾言:“余有生嗜古人书画,尝忘寝食。每闻一名绘,即不远几百里,扁舟造之,得一展阅为幸。”  书画收藏与考鉴  文徵明可以说是收藏世家,早在父辈文林和文森的题识中,可知
期刊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分为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它既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又是历代画家的创作题材,并由此诞生了众多的传世之作。最早以荷花为题材且目前有文献记载的画荷,为南北朝梁元帝萧绎所绘的《芙蓉醮鼎图》。而现存最早的荷花绘画,则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南宋画院画家吴炳所作的《出水芙蓉图》。另外,明代画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朱耷(八大山人)等,都有许多画荷的作品存世。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