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在课堂教学中,话题设置、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教学艺术和讨论形式是讨论式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论述,以达到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提高讨论式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讨论式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45-1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为主要方式,其中学习小组讨论是基础教育中最常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分组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有利于让每个学生积极交流、自觉参与。课堂组织学生讨论的学习小组一般是前后桌四位学生为一组,这样的安排可避免进行分组讨论和讨论结束后复位时学生过多的走动而造成课堂混乱。为了使学习小组安排得更科学、合理,笔者认为可以在安排学生座位时可以把学习程度好、中、差搭配。学生的学习程度有差异,安排学习小组时学习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让学习好的学生起带头作用,则学习较差的学生受启发和影响而逐步跟上,学习中等的受带动也力争进步,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可以自愿结合。在上述两个原则的前提下,由学生自愿结合组建学习小组,再由教师指定或小组选举一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小组长。人际关系中,常有情感、兴趣相投的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小群体,小群体中的个体间常是心灵相通、无所不谈。学生之间也是如此,要好的同学常在一起,畅所欲言,因此,学生的学习小组自愿结合,有利于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前充分准备,最后要合理总结
课前充分的准备是课堂成功组织讨论的前提。问题是学习和探索科学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以及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知识基础的实际,在课前设计好在课堂上讨论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新知识或探究实验,带着问题进课堂,以避免出现冷场或回归“一言谈”的现象,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中,学生们唇枪舌剑、各持己见,面对多种意见、多个结论,教师要善于调控场面,积极引导,突出重点,并在课堂讨论结束时,做合理的总结性评价。教师应注意学生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的观点,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是要耐心引导,给予勉励,帮助学生重新探索。
二、课堂讨论的形式与方法多样化
课堂讨论应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力求学生在讨论时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但通过努力与交流又可以得以循序解决,让学生“欲罢不能、流连忘返”,并体验到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的形式和方法应多样化。教学实践表明,以下形式与途径较有效可行。
1.通过实例组织课堂讨论。教师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现象和思维逻辑,将问题循序渐进地摆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中,加强感性认识,提高思维成果,形成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对问题讨论的积极性,进而加快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实现教学目标。
2.引导归纳总结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将学生归纳得出的见解汇总、归纳、扬弃,再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在诸多见解中辨别是非,判断正误,从而领悟正确的结论。以此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师注重讨论教学艺术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辅导者、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培养者。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应当讲究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教学艺术。
1.保持良好的上课心境。教师在愉悦的心情下上课,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层次清楚,面部表情自然且丰富,学生在教师的情绪感染下,产生亲切信任感,有利于营造师生心境默契、融洽,形成愉悦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拘束,教师也易爆发新的思想火花,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能得心应手、果断有效。反之,教师心境不好,愁眉苦脸或怒气冲冲,思维往往易阻塞,而学生更是提心吊胆,欲说还惧,根本谈不上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
2.多幽默。幽默是教育家的助手。课堂教学是计划执行的,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况且,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有一定的被动性。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渲染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进而掌握知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选用贴切风趣的幽默语言,切不可为幽默而幽默,偏离教学中心,造成不良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
3.少离题。一堂课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讨论又需安排大部分时间,因此,教师的引导要紧扣话题,突出重点,坚持语言准确、生动、精练、扼要;切忌满嘴“口头禅”,话题驰骋万里,一去不回头,空话连篇,甚至出现背离课堂教学大发牢骚等不良现象。
4.要坚持人文性和趣味性相统一。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掌握严密的讨论组织,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又不能只为完成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担心完不成所谓的课堂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学生的高兴或其他需要而含糊事实,而应当将课本知识尽量转化为感性知识,并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文本积累相结合,使学生能在轻松自主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愉快热情地接受知识,所以在讨论环节中渗透人文性和趣味性则尤为关键。
总之,教师应深入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学习,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人人参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唤起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望以及崇尚人文、探索新知的热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讨论式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45-1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为主要方式,其中学习小组讨论是基础教育中最常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分组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有利于让每个学生积极交流、自觉参与。课堂组织学生讨论的学习小组一般是前后桌四位学生为一组,这样的安排可避免进行分组讨论和讨论结束后复位时学生过多的走动而造成课堂混乱。为了使学习小组安排得更科学、合理,笔者认为可以在安排学生座位时可以把学习程度好、中、差搭配。学生的学习程度有差异,安排学习小组时学习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让学习好的学生起带头作用,则学习较差的学生受启发和影响而逐步跟上,学习中等的受带动也力争进步,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可以自愿结合。在上述两个原则的前提下,由学生自愿结合组建学习小组,再由教师指定或小组选举一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小组长。人际关系中,常有情感、兴趣相投的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小群体,小群体中的个体间常是心灵相通、无所不谈。学生之间也是如此,要好的同学常在一起,畅所欲言,因此,学生的学习小组自愿结合,有利于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前充分准备,最后要合理总结
课前充分的准备是课堂成功组织讨论的前提。问题是学习和探索科学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以及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知识基础的实际,在课前设计好在课堂上讨论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新知识或探究实验,带着问题进课堂,以避免出现冷场或回归“一言谈”的现象,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中,学生们唇枪舌剑、各持己见,面对多种意见、多个结论,教师要善于调控场面,积极引导,突出重点,并在课堂讨论结束时,做合理的总结性评价。教师应注意学生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的观点,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是要耐心引导,给予勉励,帮助学生重新探索。
二、课堂讨论的形式与方法多样化
课堂讨论应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力求学生在讨论时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但通过努力与交流又可以得以循序解决,让学生“欲罢不能、流连忘返”,并体验到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的形式和方法应多样化。教学实践表明,以下形式与途径较有效可行。
1.通过实例组织课堂讨论。教师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现象和思维逻辑,将问题循序渐进地摆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中,加强感性认识,提高思维成果,形成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对问题讨论的积极性,进而加快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实现教学目标。
2.引导归纳总结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将学生归纳得出的见解汇总、归纳、扬弃,再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在诸多见解中辨别是非,判断正误,从而领悟正确的结论。以此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师注重讨论教学艺术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辅导者、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培养者。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应当讲究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教学艺术。
1.保持良好的上课心境。教师在愉悦的心情下上课,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层次清楚,面部表情自然且丰富,学生在教师的情绪感染下,产生亲切信任感,有利于营造师生心境默契、融洽,形成愉悦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拘束,教师也易爆发新的思想火花,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能得心应手、果断有效。反之,教师心境不好,愁眉苦脸或怒气冲冲,思维往往易阻塞,而学生更是提心吊胆,欲说还惧,根本谈不上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
2.多幽默。幽默是教育家的助手。课堂教学是计划执行的,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况且,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有一定的被动性。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渲染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进而掌握知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选用贴切风趣的幽默语言,切不可为幽默而幽默,偏离教学中心,造成不良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
3.少离题。一堂课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讨论又需安排大部分时间,因此,教师的引导要紧扣话题,突出重点,坚持语言准确、生动、精练、扼要;切忌满嘴“口头禅”,话题驰骋万里,一去不回头,空话连篇,甚至出现背离课堂教学大发牢骚等不良现象。
4.要坚持人文性和趣味性相统一。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掌握严密的讨论组织,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又不能只为完成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担心完不成所谓的课堂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学生的高兴或其他需要而含糊事实,而应当将课本知识尽量转化为感性知识,并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文本积累相结合,使学生能在轻松自主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愉快热情地接受知识,所以在讨论环节中渗透人文性和趣味性则尤为关键。
总之,教师应深入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学习,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人人参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唤起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望以及崇尚人文、探索新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