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全球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有挑战也有机遇,需多方共同努力,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现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提出“零碳”或“碳中和”目标。中国亦正积极融入应对全球氣候变暖的行列当中。
自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等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相继出台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今年3月,国家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GDP能耗要下降13.5%、二氧化碳排放要下降18%。同时,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
作为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我国在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较高,降低碳排放与其他收入达到较高水平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难度。据有关部门统计,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大约103亿吨,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排放达到95亿吨,这表明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为主。在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生产方式之下,要想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低碳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仍有不小压力。
有挑战就会有机遇。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催生了诸多产业机会和想象空间。据《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预测,零碳中国将孕育可再生资源利用、能效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七大投资领域,撬动70万亿绿色产业投资机会。而前瞻产业研究院在综合清华大学和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测算后认为,“碳中和”带来的相关投资总额或达140万亿左右。随着碳排放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到2030年“碳达峰”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
在挑战与机遇面前,如何结合我国实际,争取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是通过推进水电、核电、光伏和风电等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发展,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实现新能源产业体系发展。二是淘汰落后产业、优化存量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产业链发展。三是推动能源高效合理配置,提升工业制造等能源利用效率。四是提升氢能、储能、碳捕捉、碳封存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五是完善价格、财税等绿色金融政策,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六是强化森林资源涵养,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增加生态碳汇。此外,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交通和以环保材料为依托的绿色建筑等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
“双碳”目标催生产业新机遇,我们应正确认识“碳中和”目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克服“太阳能、风能可以完全取代火电”等误区,擘画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蓝图,建立碳排放数据体系,设计路线方案,形成行动计划,运用高端技术,助推企业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图景而努力奋斗。
自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等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相继出台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今年3月,国家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GDP能耗要下降13.5%、二氧化碳排放要下降18%。同时,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
作为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我国在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较高,降低碳排放与其他收入达到较高水平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难度。据有关部门统计,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大约103亿吨,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排放达到95亿吨,这表明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为主。在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生产方式之下,要想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低碳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仍有不小压力。
有挑战就会有机遇。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催生了诸多产业机会和想象空间。据《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预测,零碳中国将孕育可再生资源利用、能效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七大投资领域,撬动70万亿绿色产业投资机会。而前瞻产业研究院在综合清华大学和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测算后认为,“碳中和”带来的相关投资总额或达140万亿左右。随着碳排放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到2030年“碳达峰”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
在挑战与机遇面前,如何结合我国实际,争取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是通过推进水电、核电、光伏和风电等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发展,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实现新能源产业体系发展。二是淘汰落后产业、优化存量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产业链发展。三是推动能源高效合理配置,提升工业制造等能源利用效率。四是提升氢能、储能、碳捕捉、碳封存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五是完善价格、财税等绿色金融政策,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六是强化森林资源涵养,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增加生态碳汇。此外,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交通和以环保材料为依托的绿色建筑等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
“双碳”目标催生产业新机遇,我们应正确认识“碳中和”目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克服“太阳能、风能可以完全取代火电”等误区,擘画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蓝图,建立碳排放数据体系,设计路线方案,形成行动计划,运用高端技术,助推企业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图景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