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理解应试技巧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li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各式各类的考试中皆离不开英语阅读,且分值可观,是各类考生较为棘手的考题项目。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做题技巧,将对考生做题速度,提升分数等有着极大帮助。
  关键词:快速浏览 紧缩时间 对应关系 跳读 略读
  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中较难的一项大题 ,分数比例大,而且出题方向多样,生活、旅游、医学个方面皆有可能,因此难于定论。文章中大多含有生词、生句、成语等等,一词多译现象也时常有之。它也非常倾向于考察考生的英语知识运用能力而非单纯的记忆能力。因此,有针对性地做好复习和应考准备,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应试技巧,是自考学生考前十分必要的学习复习内容之一。下面我就介绍几种针对英语阅读的应试技巧,仅供大家参考。
  技巧一:阅读前首先快速浏览文章后面的答题题目。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它会使我们在阅读中节省时间;第二还会使我们迅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知識内容。
  考试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我们要尽量的紧缩时间,进行快速阅读。那么,如何才能紧缩时间呢?我告诉大家一个技巧,那就是找准文章的重点东西,我们大可不必看到文章马上就快速地去读,如果这样阅读遇到生词句,我们就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捉摸,猜测,但如果这个地方根本不是重点的出题口,那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不就白白浪费了吗?因此,我们每到一篇阅读的文章,就要先抓住文章中的重点,也就是出题者出题的地方,那么重点在哪里呢?当然是文章后面要求你读完之后去做的每道小题了。因此,我们在阅读之前,要先去浏览每篇文章后面要求你做的题目。当然,有一些题目你没有必要去弄得彻底明白,因为你还没有读文章呢,想必这也是常见的,你只需要了解一下出题者把文章的什么地方当作了重点的出题对象就可以的了,然后带着这些后面提到的问题,去快速浏览全文,遇到重点出题的地方,反复细致阅读,以便做出正确的答案。
  还有的文章在课文中的生词或某个句子上做题目,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这种先抓重点的方法就更便捷的了。比如说问文章中的某个词或者是某个段落的某个句子的确切含义,或者是更倾向于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在浏览题目的时候先在课文中找出加以标记,以便我们读到此地时加以特别的注意。
  第三,先浏览题目,还有帮助你正确把握文章含义的功效。因为,你可以想后面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点的意思你了解得差不多了,那么你再去读文章这个面,点面结合,肯定会使你少走好多万路的,加强你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文章与题目相结合,有助于你顺利作出答案。
  技巧二:注意文章后面答题题目与文章段落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出题者的出题的顺序一般情况下是按照文章的先后起始段落安排的。比如说,后面的第一小题一般都是对应段落的第一段,我们就可以去这地方去寻求答案;但第二题不一定就是第二段,但是他的答案一般是在第一小题的答案在原文中出现的地方之后的,以此类推,按着这个顺序,你便可以轻松的找到每道题目在文章中对应的答案部分了。
  一般说来篇幅短小的文章 ,或者就只有一段,或者只有两段,这样的小文章我们最好浏览完题目,通篇阅读,最后应答即可。但如果是较长的文章,段落也较多,比如四五段以上,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浏览后面的题目之后,快速对应后面的题目浏览全文。如果在浏览过程中我们没找出后面的题目在文章中对应的重点,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去进行摸索探查。
  当然这种方法不包括这类通篇考虑性的问题 ,比如说他的问题是这些时:Throughout this passage, we learned that----\What is the topic of this passage?\ What idea does this passage express? and so on. 。但一般地说来,这类问题是留在题目最后出现的。因为这类题目一般是得在我们读完,并理解文章之后才能应战的。但是它们也有它们的答题技巧,那就是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是在开头或结尾处就给你点明了。因此,做这类题你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些题目后面给出你的选项,看似有的好像是这个也对,那个也对,因此犹豫踌躇拿不定主意,这时候你千万不要忘记:要快速的看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看哪一选项更接近这两部分的意思,那么这一选项便是题目的正确答案。
  技巧三:快速阅读
  我们还要学着快速阅读。读文章如同看树林一样,人站在树林前不能把眼睛光看着一棵树,甚至只盯着树上的叶子,一张一张地看,看到最后,还是一张一张叶子,叶子固然要看,但整棵树也要看,整片森林更要看,我们必须迅速把视野扩大,这样才能对森林全貌有所了解。阅读文章也是如此,如何才能加强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呢?那就是在阅读文章材料时要学会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综合运用阅读技巧,在快速阅读时通过逻辑思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在整个快速阅读过程中,要高度集中思想,让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如果念得很慢,一词一词地读,往往念完全文,很茫然,词都认识,就是不知道文章讲什么。所以现在的英语测试都有一个阅读速度的要求。
  技巧四:跳读和略读。
  如果文章属于比较简单的或者是中难度的文章,一般说来边浏览做题题目边找出重点部分阅读文章,就能找出答案,那么不是重点的部分我们就可以一略而过。还有的文章段落看起来好像比较多,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作了出题的重点内容。比如说有的文章,只是在前两段或者是前三段设置了考题,而且也没有设置那些通篇考虑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只要按顺序阅读文章做完考题就可以了,后面的我们就可以跳过,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效率,以便我们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别的题目。但如果是难度较大的文章,为了确切地把握,我们还是最好通篇读完,了解全部的知识内容,以便进一步核实你答案的正确性。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当中总结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祝你们在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
其他文献
摘要: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课程的微型化、课程的乡土化、课程的个别化和课程的综合化。  关键字:课改 创新  一、课程的微型化  学习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人认知侧面的学习变化,与个性差别相关。表现在每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各异,要注重每个个体的情意侧面。基于这些,要求中等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多样化。  美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课程的微型化便是典型的一例。70年代以后,在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中,引进了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既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呢?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信息时代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师课堂45分钟的教来学习,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应彻底变革。未来的社会知识更新更快、社会协作分工更细,这就要求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一些充满求知欲的会自主学习的充满合作精神的人。英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
灌耕灰漠土春小麦施用涂层尿素的试验研究张想平汤希君刘强(甘肃省农垦科研中心黄羊镇733006)涂层尿素是广州氮肥厂生产的一种新型肥料,它是在普通尿素的外面用涂层液涂上一层薄膜而制
摘要: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如今却处于尴尬的地位。部分学校认为生物是“副科”,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如何使高中生物改变目前的困境,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多元化能力,已经成为生物教学工作者的一大挑战。为此,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浅谈心得:  关键词:传统 模式 创新  一、转变传统教
摘要: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着重通过语文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分层性、实践性、合作性,以及作业批改反馈的互动性等方法,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促使学生自觉完成语文作业,热爱完成语文作业,真正让作业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减负增效 语文作业 设计 批改  一、现状分析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摘要:優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呢?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意在抛砖引玉,成教于方家。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优化策略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讲授的严谨性、准确性、精练性、形象性、幽默性上下了很大工夫,很少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待教师的课堂讲授,而《物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发展和科学探
英语阅读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英语信息同时收获新知识的能力.因此,需要相关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rn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rn树立正确的教学目
期刊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自读导学的方式,突出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目标,自读导学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
期刊
广告,请勿“非法扩张”!杨思迅在市场经济日趋繁荣的今天,广告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无疑是“有功之臣”。广告的昂首阔步,反映了经济、文化的长足进步,映现了社会发展的侧影。然而,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