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访谈录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艺术·大家:从童年到现在,您觉得自己的人生可以分几个阶段?
  陈文令:我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童年:艰涩而又快乐;第二个阶段是青年:求知求学、勇于探索;第三个阶段是中年:不断挑战、不断收获。
  东方艺术·大家:如果用颜色来概括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您想到的是什么?
  陈文令:童年,对我来说就是红色记忆。那时的物质很匮乏,却是我今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为什么成人们总在追求一种童心未泯的状态?后来我明白了:因為在童年,我们真正拥有很多超越成人世界教条和规则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纯然的快乐,它不因意识形态、世故、现实成功学等客观标准而改变。“小红人”系列基本就是我童年的自传体作品,其中充满纯然的调皮和顽强的乐观。
  我的少年,是蓝色和绿色的时期。这两种颜色充满勃勃生机、希望和无限的可能性。有批评家说在我的生命底色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少年的心性和精神,我是非常认同这个说法的。直到现在,我对一切未知仍然充满极大的好奇,在创作和生活上仍有少年般的冒险和探索激情。
  青年时期的色彩是黄色。这是初入秋日的颜色,也是收获季节来临之前的前奏。
  我壮年的色彩,是由黄色过渡出的金色。金色代表丰足的收成,在经历人生接踵而至的磨难和考验之后,我开始慢慢进入丰硕的收获季节,但这也是最容易腐化、满足和庸俗化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退步的时期。无数中年成名的艺术家,人活着而其艺术早就死了,所以务必要清醒警惕艺术的早夭。
  东方艺术·大家:平时喜欢阅读吗?请推荐几本您认为值得读的书?
  陈文令:在很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讲过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少年时自己又重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觉得非常励志。
  九十年代中期,我正值青年,在艺术上想法很多,抗争意识也很强。大概在二十六岁时读了《杜尚访谈录》,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与他人、与自己、与艺术打交道,也让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更加开阔,并对生活有了新的认知。
  东方艺术·大家:您平时的阅读会影响自己的艺术创作吗?
  陈文令:阅读当然会影响我的创作。我最近的作品中有佛教与禅宗的元素,读了些与宗教相关的书籍,如《僧侣与哲学家》和周国平对济群法师对话录、《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等等,使我开始对现实世界和自我生命有了更深的认知和反思。
  我以前很少读宗教类题材的书,但在生病后开始慢慢关注和阅读。我认为,生病其实是命运对你不了解自己生命状态的一种惩罚。它会让你更好地观照自己,如果头脑中有什么挥之不去的强烈欲望,就要停下来静修和冥想。其实生活中处处是禅意,每个细节里也都隐藏着种种玄妙之智,就看你能否认识到。“隐禅”也是我一件作品的名字。
  关于书,我觉得最好的书是生活这本无字书。一个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悟能力非常重要。我试想梵高、毕加索、杜尚等等大师绝不是天天在死读书,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非常之敏感,并能最大限度地转化成自己的艺术。


  比方说我经历一场病也是一种“读书”。令我悟到面对现实的残酷,不是绝地反击,而是绝地生花。前者是以暴制暴反击,后者是用鲜花将生活簇拥,用温暖的柔情“对抗”世界的冰冷,从而使自己获得真正的重生。
  东方艺术·大家:关于展览“妙谛因心”,还有哪件作品想谈谈吗?
  陈文令:《行走中的人》这件作品也可以用“妙谛因心”做题目。
  作品的形象是一个自传体的青春少年,他弓着腰,戴着面具,怀抱着一块沉重而又发光的石头,背上顶着一株即将怒放的梅花,步履蹒跚地向前行走着。有着一种永远向上向前的少年心志: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个行走的人,带着某些凄楚与苦涩,却依然要走出诗意和浪漫、走出喜悦和深情。


  东方艺术·大家:除了创作之外,平时生活中有什么爱好?
  陈文令:我的爱好不多,喜欢旅游、聊天、写书法、阅读。
  现在在家喜欢散步,晚上会走一个小时的路。我也喜欢随时写日记,喜欢和不同行业有意思的人聊天,从而激发我新的活力。
  东方艺术·大家:家庭生活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影响?
  陈文令:我家人口众多,这锻炼了我更好平衡生活的能力,也得到很多的乐趣。
  家庭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家家如此。家庭是一个不能太讲道理和讲输赢的场所。在家人面前,有时输就是赢或赢就是输。绝不能斤斤计较地过日子。家庭生活也是一个锻炼人与人相处的最好所在。一个与家人都相处不好的人,往往与外人更难相处得好,不会与人相处的人也很难做成什么事。
  东方艺术·大家:会有难以调节的时候吗?
  陈文令:其实我在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调节上,效率还挺高的,经常能一箭多雕,哈哈。
  比如有时去按摩的路上,我会让助手半路停车,我下来快步走完剩下的路。这样,既完成了我每天走路修身的习惯,又能到达按摩的地方。我在途中可能发现开车的助手近段情绪不佳,我会叫着他一起去按摩,和他谈谈心,这样就能保证他第二天积极的工作状态。在回家路上,我还能顺路去给孩子买些他们喜欢的小吃。


  我用做一件事的时间,同时照顾了自己、助手、家人和工作,尽量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多点平衡。
  东方艺术·大家:您善于协调和把握不同关系,性格一定很温和?
  陈文令:很多人觉得我性格好,其实我的性格也不是很好,发起怒来非常恐怖。但是我会调整自我,用理性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绝不会让情绪像野兽一样四处狂奔。但如果有人挑衅我的底线,我也会做出非常实际而有力的反击,绝不是好好先生。当然,我也有比较好的化敌为友的经验,人际关系中融洽的很多。
  因为现实的中国,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工作中,很多困难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这些困难也时刻提醒着你,要学得变通,学会灵活应对,边走边看、见招拆招。
其他文献
两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 015年4月2 2曰是我在白盒子藝术馆个展开幕的日子,当时由于身体出了状况,不得不放弃。今天我又回来了,以崭新的艺术心境和生命状态回来。康复后,我发现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爱、对艺术有了更深刻更精微的体悟。其实我的艺术创作与我的人生遭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我的人生史似乎就是我的艺术史。  木心先生的口头禅“人人都在受苦,无一例外”。基本同意他的说法,但我还是相信:人生
期刊
陈文令的艺术作品中的一般特征,就是非常具有想象力,这是和他本人很多痛楚的生命历程密切相关的。同时他作品中幽默和想象杂糅的因素,又和他生长的闽南地区的民俗特征有联系。可以说他的作品中有西方2 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语言探索的共同特征,但更重要的是他取自乡土的、民间的个人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也构成他作品中不断涌现的奇思妙想,时常给人以陌生化的惊喜和意外感。陈文令的艺术应该说在二十多年来有变化的方面也有不变
期刊
作為中国当代艺坛一位著名艺术家,陈文令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但是他的艺术却一直难以被归类。人们通常将陈文令当作雕塑家,而实际上他的雕塑已经逐渐装置化了,他甚至利用现成品创作大型综合艺术作品,实际上他的大部分作品应该算作“雕塑-装置艺术”。陈文令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大多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关切,这使得他的艺术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品质,然而,他又总是通过非再现性的形象塑造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超现
期刊
谈及陈文令的雕塑,自二十一世纪初“红色记忆”系列以露天展出的方式在厦门珍珠湾海滩的碧海银沙间初次亮相后,在惊艳了众人的同时,也与“公共性”这一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现象。在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力的共生”當代艺术装置展上,陈文令的不锈钢巨型雕塑《万物皆牛》被一位学者型领导(时任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誉为中国2 01 5年最好的城市雕塑,陈文令的雕塑还在2 0 1 1年丹麦奥胡斯市国际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您怎样理解“未来”?  陈文令:未来不可知,它是无常的摇摆与变数,不可设计却又令人充满想象。  东方艺术·大家:您认为艺术的未来必然是新媒体和数字化创作吗?  陈文令:新媒体和数字化是未来很重要的媒介,但也不可能一统天下。新媒体和数字化的艺术能产生更有当代感的语言,但也容易被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取代。批评家早宣布绘画死亡了,现在不还是活得好好的吗?我认为艺术最核心的价值是艺术家注入何种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第一次让您感觉很受伤害的事情是什么?  陈文令:解放前,我爷爷是家乡的富户地主,家里有很多地,还经营着多家店铺,父亲也受过较好的教育。“土改”后,家道一落千丈,变得家徒四壁,由于“出身”问题,儿时遭人歧视,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觉最受伤害的事。  孩提时父亲教导我:一个人要拥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一技之长,这是不会被人夺走的才能。我很小的时候就决心一定要把画学好,并且养成爱动脑筋、爱阅读的习
期刊
我上小学时,那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病得很重”的阶段。当时还盛行“家庭成份论”—也就是越穷越光荣,越富越耻辱的论调。在班上,你长得矮黑瘦是正常的,但高白胖就不正常了,还不时会惹来同学们的耻笑和嘲讽:就如一个正常人在一群精神病患者之中,反倒成了精神病人似的……  苦涩而压抑的童年  土改时期,我爷爷被划为地主阶级,不仅家庭“成分”从此“确立”,更在一夜间家徒四壁。那年,我父亲正好于厦门集美高中毕业
期刊
剥削的分析定义在多大程度上可适用于无偿但能生成价值的参与形式(参与性平台的操控者挪用了价值)?霍尔斯特姆(Holmstrom)清楚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剥削概念:“根据马克思理论,剩余的、无偿的强制劳动创造了资本家的利润,生产者无法控制的剩余产物。”该叙述的重点在于所谓的自由选择的构成关系暗含了强迫性。换言之,强迫不需要有人用枪或者用其他武力威胁工人。更深一步讲,剥削不仅与利润而且还与异化有关。霍尔斯
期刊
肖像画好如族谱,专属血脉相承。人物画善演故事,更便于拥有。  —著名写实画家夏星  最早的肖像作品出现在为埃及法老绘制的壁画及雕塑中,为的是记录埃及法老及其家族的体貌特征。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皇室成员及宗教权贵开始争相聘用优秀的画师,选用昂贵的矿物原料为自己及家人量身定制肖像肖像作品。  很多旷世名作都是当时的肖像定制作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的《皮毛商人》,克拉姆斯科依的(无名女郎)等等皆
期刊
“肖像画”的来龙去脉,留给史家科考,我只由四点说说操作者的心得:  (一) “看”与“具象”  “看”~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具象”~是人类独有的高度凝缩的形象。由“看”而始,至“具象”而终的传达过程,产生了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门类。  每一门艺术都是其根本形式决定的 。无论是交响曲还是嘻哈说唱 ,其内在的音乐形式使其成为音乐 ,而不是噪音 。无论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 ,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使一幅油画成
期刊